摘要:我喜欢杏花。真想不明白,王安石也非常喜爱杏花。在《北坡杏花》诗中,他把杏花飘落的情景,比作漫天纷飞的白雪!他看到水边的杏花,兴奋地咏道:“一波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清水绕杏树,岸上朵缤纷,水中映花影,芳姿抖精神!
四年之前,由我亲自购买、亲手栽植的一株杏树又双叒叕开花了。
我喜欢杏花。真想不明白,王安石也非常喜爱杏花。在《北坡杏花》诗中,他把杏花飘落的情景,比作漫天纷飞的白雪!他看到水边的杏花,兴奋地咏道:“一波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清水绕杏树,岸上朵缤纷,水中映花影,芳姿抖精神!
——而我栽种的杏树,就在“水边”——机井水渠的向阳一侧。
手执春的邀请函,我由衷慨叹眼前这一派“春风拂面杨柳绿,清明前后杏花开”的好景致!“清明前后杏花开”,点明了杏花绽放的时令是在清明节左右。我家的这一棵,开放得好不矜持!它似乎是在以一种天人感应的方式,诉说着发自内心热恋春天的本真情愫。杜牧的《清明》诗,画面感清新诱人:杏花春雨酒一杯,牧童短笛歌一曲。
杏花怒放生命的盛况,在北方,是处处可见的。我家的这一棵,只不过是其成百上千的一枝剪影罢了。
毕毕剥剥,当走近她时,似乎可以听得见这种杏花开心绽放的声音。瞧她“百花未放身先开”的爆燃盛况,心头徒然增添了一种喜兹爱兹的向往。这如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所言:“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倘在清明时节踏青赏花,你也只有看杏花开了。若在夜深人静时独自赏月,则更有酽酽的画意诗情涌上心际。由不得我不羡慕:杏花,自有一份独特优雅的气质——杏花始开百果绿,春雨如丝夏荫浓。
杏树
妻子建议说,这几日,气温升得都快到25℃了。地表干旱,杏树口渴,急需水分来缓解呢!就开机浇一浇吧。
“好主意!”我非常赞同,“小菜园也该浇了。不必非得等到清明过后了。”
于是,她查看了一下电表的度数,再将电闸一合,湍急的水流就从机井里砰的一声,抽出来,成白色的弧形落入了沟渠里。
我站在杏树下,听着水流飞溅的响声,仰看着一树的瓣如积雪,花如浮云,心里简直像抹了蜜一样,爽翻了呢!
朋友,当你结伴春游时,你肯定会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美景所深深陶醉!
当你夜闻风雨声时,肯定会为“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新鲜所颠倒神魂!
当你闲来无事时,遐想起“闲居心上浑无事,听雨唯忧损杏花”来,也许,这该是一场物我共情的人花之恋!
更有趣的是,“杏花春雨觅好酒,酒是山西杏花村”。谁不知道“汾酒之名、唯有佳酿”的杏花村可以当之的传奇呢!
《山海经》中记载:“灵山之下,其木多杏。”我喜欢杏花,当然喜欢杏坛、杏林和杏粥了。
除了在文人笔下,多了一份杏花春雨的诗意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杏花更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位。
图源网络
听说过“杏坛三尺丹心铸,桃李无言天下春”这样的美句吧!这句诗,是常常用来赞美老师们教书育人却无怨无悔的付出精神的。但为何却有称讲台为“杏坛”之说呢!
这是在春秋时期,就有把杏坛用以指教书育人场所的习惯。最早,“杏坛”一词源于《庄子·渔父》:“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则寓言描绘了一幅孔子游学时的美好场景:孔子带着徒弟游学,常择一杏林坐下,展开讨论,间或孔子弹琴歌唱,弟子诵读诗书。
因此,后人便用“杏坛”来指教书育人之地。
南宋《杏坛图》
无独有偶。在中医传统文化园地里,“杏林”一词普遍存在,被特别指定为“医学界”。探究其源,是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医生,医术高明,为人善良,一生救人无数,深受人们的爱戴。有人说他生前喜欢杏树,所以后人为纪念他而种植杏林,春天杏花春雨,落英缤纷;夏天杏果累累,馈赠四方。
当然,也有人说,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董奉,倡导医生以德养身,以仁济世。生前他为人治病不收钱,但要求病人康复后在他房前屋后种植一棵杏树!天长日久,蔚然成林,名称为“董仙杏林”。自此,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学专家和名医之人,董奉被誉为“杏林始祖”。
杏林春暖书法
杏林春暖
毕竟,杏仁是一味常见中药,在中医药里举足轻重。因此,人们称赞医生医术精湛时,也常用“医者仁心,德艺双馨”等词语来感谢医生。
此外,杏还与道教有关。杏坛也指道家的修炼场所。例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寻王道士药堂因有题赠》里的首颔两联:“行行见路缘松峤,步步寻花到杏坛。” 再如元朝诗人宋无的《游三茅华阳诸洞》出现的:“淡染云霞五色衣,杏坛朝罢对花披。”杏丹,则是方士以杏仁为原料炼制成的灵丹妙药,食之可令人容颜不老,气色红润。
妻子说,想不到这平平淡淡的杏树身上,还藏有这么多的经典文化哩!
“当然,”我回答说,“与杏花有关的词语,都具有着美好的寓意。像人们常用“杏雨”,来指春天下雨时、杏花翩飞、落英缤纷的场景;用“杏腮”或“杏魇”,指姑娘羞红的脸庞,赛如杏花一样绯红。红楼梦有诗云:“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 想到《红楼梦》,想起“杏犀䀉“来。在“杏犀䀉垂珠篆字解今生,林黛玉木石姻缘蹈前世”一回中,妙玉拿出一只钵,给林黛玉喝茶,细想才明白“杏犀䀉”的真正意思来。黛玉眼见的这只“杏犀䀉”,便是一只泛着杏色、由犀牛角制成盂钵形状之器。茶汤入杯,更增添新颜色。妙玉对薛宝钗借“瓟斝”给出了诸多暗示;而给林黛玉的这只“杏犀䀉”,同样也是如此。她既有心作谶,岂会厚此薄彼呢!
妙玉(图源影视)
䀉
……
跟腊八日煮腊八粥以暖身的由来一样,“杏粥”也有自己的来历。这是因为杏花盛开较晚,常接近清明节。古人常在寒食节煮杏粥,用杏仁熬杏酪,作为时令药膳,祈求健康。
唐朝诗人韦应物在作品里也提到寒食节熬煮杏粥,微煎榆羹的风俗习惯。可见,杏花、杏仁、杏树在我国传统文化里的地位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啦!《清明日忆诸弟》是唐朝的韦应物写的一首诗,就反映了杏粥去病增进健康的情形:“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我喜欢杏花。她的花蕾大而圆,花萼外是粉红色,盛开之后,会露出洁白的花瓣,看上去就是浅粉色或白色。太好看了啦!乍看去,有点像樱花,又有点像梨花。杏花的花期并不长,一般只有7——10天左右。风一吹过,这些洁白如雪、粉嫩如霞的花朵们,是不是也会有陶渊明笔下“落英缤纷”的景象啊!
色泽洁白或微带淡粉,花瓣纤薄且精致的她们,和忘情的诗人、广袤的大地、湛蓝的天空、翠绿的田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幅心醉怡人的画面,讲述着春天的故事。我家的杏树,岂不像是有一片雪白的冠状云朵,悬浮在蔚蓝的麦野晴空之下!
先秦文献《管子》中就有记载:“五沃之土,其木宜杏。”在甘肃省天水麦积区的新阳古镇,每年农历二月,就举办一场盛况空前的杏花节。这里号称“金杏故里”,杏树叫作“新阳杏”。此地历史悠久,种植面广,古树保存完好,观赏性极强。这个杏花村,至今还保留着数十棵百年“杏树王”。据说,在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北沟,有“天然活化石”似的老古董一样300多棵明清时期的老杏树。
看吧!东风一吹,杏色便一簇一簇,一树一树,在山谷之间蔓延开来,蒸腾开来,既有大气磅礴的场面,又不失去袅袅婷婷的妩媚!其中最老的一株杏树,腰部直径就有50多公分,树冠直径达10余米!她树姿苍劲,冠大枝垂,无比壮观!虽然历经了一百多年的风雨烟尘和雷电加身、春夏秋冬和世纪轮回的洗礼,她依然昂首屹立,坚强地矗立在这片贫瘠的沙坡地上,朽枝著新花,生生不息,年复一年,轮回不休!
杏花如雪
哦,雪浪翻滚,花海浮动,花香满坡,人们在偌大的杏花林里,尽情地打卡拍照、拍抖音、录视频、唱着歌,迎接着春天的降临,畅想着美好的未来!这是何等壮丽的生命,又是何等炽烈的情怀!
这真是——
满目春景好,
一片杏花香。
杏瓣吹作雪,
落入我诗行!
来源:北京墨香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