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当大家都在歌颂万元户的时候,还掀起了一股嘲笑穷人的歪风:穷是你活该,改革开放的春风怎么没有吹到你的家乡?你穷就是因为你生性懒惰。
常见认知偏差100例第十九讲:
公正世界假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基本常识的谬误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当大家都在歌颂万元户的时候,还掀起了一股嘲笑穷人的歪风:穷是你活该,改革开放的春风怎么没有吹到你的家乡?你穷就是因为你生性懒惰。
他们认为相信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因此出现的不公平的事是有原因的。这就是“公正世界假说”。
什么是公正世界假说?公正世界假说的核心特征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例子?我们应如何评价公正世界假说?
1、公正世界假说的定义
公正世界假说(Just-World Hypothesis)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核心观点为:人们普遍相信世界本质上是公平的,个体的行为会带来与之匹配的后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假说由加拿大心理学家梅尔文·杰·勒纳(Melvin J. Lern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旨在解释人类如何通过“世界公正”的信念维持对环境的控制感和预测性。
2、核心特征
因果归因倾向:认为不幸事件的发生与受害者自身的行为或道德缺陷存在必然联系(如指责受害者“咎由自取”)。
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合理化不公现象(如贫困、疾病、暴力)来缓解自身焦虑,维持“世界可预测”的稳定感。
认知偏差表现:属于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见,常忽视结构性不公、运气或环境等外部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3、社会事件中的归因偏差
1)职场困境归咎个人:认为失业者“能力不足”或“不够努力”,忽视经济衰退、行业萎缩等系统性因素。将职场晋升失败归因于“不会讨好领导”,无视资源分配或隐性歧视的影响。
2)健康问题与道德关联:指责肥胖者“缺乏自控力”,忽略遗传、代谢疾病或经济条件对饮食的限制。认为慢性病患者“生活习惯差”,否认环境毒素或医疗资源不均的客观影响。
4、人际互动中的偏见
家庭关系中的指责:将家庭暴力受害者描述为“性格软弱”或“爱挑衅”,而非谴责施暴者。认为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性“不够优秀才被忽视”,掩盖传统观念的压迫性。
网络舆论的受害者批判:在性骚扰事件中攻击受害者“穿着暴露”“行为不检点”。对遭遇诈骗者评论“贪小便宜活该”,忽略诈骗手段的复杂性8。
5、日常场景中的合理化思维
经济差异的简化解释:认为贫困者“懒散不愿工作”,无视低学历、户籍限制等结构性障碍。将富裕阶层描述为“聪明勤奋”,淡化家庭背景或运气的作用。
教育领域的标签化:对校园霸凌受害者说“为什么只欺负你”,暗示其自身存在问题。将学业失败归因于“不认真听讲”,忽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或家庭支持不足。
6、文化与社会观念的映射
传统谚语的误导性: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为施害者开脱,强化“受害者有罪论”。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合理化过度竞争,忽略机会不平等。
消费与风险的双标评价:认为投资失败者“盲目跟风”,但成功者却被视为“眼光独到”。嘲笑创业亏损者“自不量力”,却将偶然获利者捧为“商业天才”。
7、公正世界假说评价:
公正世界假说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从积及面上看,通过“善恶有报”的信念缓解对不确定性的焦虑,维持个体对生活的控制感。道德激励作用:鼓励勤奋、利他等正向行为,强化社会道德规范(如“努力即正义”)。
从消极面上看,将性侵、贫困等受害者的困境归咎于“自身缺陷”(如“穿着暴露”“懒惰”),转移对施害者或制度问题的追责。同时该假说掩盖了结构性不公,将阶层固化、资源垄断等系统性问题简化为“个人失败”,阻碍社会改革(如将低收入归因于“不够勤奋”而非资本分配失衡)。
我们需在承认个体能动性与正视制度缺陷间寻找平衡:警惕“道德优越性”归因(如“成功者必勤奋”),避免忽视运气、出身等外部因素;
推动反歧视政策、社会福利等系统性改革,而非仅依赖道德说教。
总之,该假说本质是简化现实的心理工具,既能稳定社会秩序,亦可能沦为合理化不公的认知枷锁
总 结
公正世界假说既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也是认知偏见的典型表现,反映了人类在复杂现实中追求简化因果解释的倾向。公正世界假说通过将不幸归咎于个体选择(如“不够努力”“行为不当”),人们试图维持“世界可控”的信念。然而,这种思维掩盖了制度性歧视、资源垄断等深层不公,最终加剧对弱势群体的二次伤害。
来源:智慧溪水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