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6%的人口,贡献10.2%以上的经济总量,国土空间开发强度达22.5%,苏南部分地区超过30%,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务艰巨繁重。
生物多样性是
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
8月28日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
公布近年来我省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
实践探索和阶段成效
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6%的人口,贡献10.2%以上的经济总量,国土空间开发强度达22.5%,苏南部分地区超过30%,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务艰巨繁重。
2017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八年多来,全省各地组织了20多个专业团队开展调查,在各方的协同努力下,系统记录、收集整理到62万条调查数据,完成了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
生物物种丰富多样,多地调查记录不断刷新
图源:太湖鼋头渚风景区
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共记录生物物种9266种,较2024年公布数据增加424种,增长率为4.6%。其中,陆生维管植物2913种、陆生脊椎动物523种、陆生昆虫3216种、淡水水生生物2614种。调查期间相继发现近30种江苏新记录物种,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选择在江苏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标志着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物种栖息生境不断恢复。
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增长,分布范围持续扩大
图源:东台条子泥景区
全省调查记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79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受威胁物种141种。一批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实现稳定增长,分布范围呈现扩大态势,万物复“苏”逐渐从愿景走向现实。比如,溧阳市首次发现“植物熊猫”独花兰的野生种群,成为继句容市宝华山之后全省第二个分布点;“昆虫界国宝”中华虎凤蝶从2018年在南京仅调查到几十只的濒危状态,如今已在南京、镇江新增多个分布点,种群数量明显回升;“鸟中国宝”东方白鹳从扬州、宿迁、盐城等局部区域扩展至全省13个设区市;“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的活动范围拓展至整个长江江苏段。
生物分布特征鲜明,空间格局结构清晰分明
图源:江苏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团队
江苏东临黄海,长江横贯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太湖、洪泽湖镶嵌其中,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多元生境,为众多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从空间分布看,陆生维管植物、陆生昆虫的多样性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宜溧山地、宁镇山脉、云台山脉等生态条件优越的山区,滨海湿地与太湖沿线湿地是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苏南水网密集区及大运河沿线为水生生物提供重要栖息地。这些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与我省重要生态空间呈现较高的重合性,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实施的“山水工程”、“生态岛”试验区、生态安全缓冲区等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成效。
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
是江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
系统谋划和持续努力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江苏将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江苏将深化调查成果转化应用,并组织开展新一轮全省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更新《江苏省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江苏交通广播网 记者 杨琳
来源:江苏交通广播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