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394字 阅读6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人如其食”,这句话其实一点不夸张。吃饭不仅决定你的体型、血糖、血脂,更可能决定你能不能活得久。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饮食习惯和寿命长短之间有着直接而明确的关系。研究追踪了超过11万名美国成年人的饮食模式和健康状况,长达36年,最终得出结论:那些坚持健康饮食习惯的人,比饮食不健康的人平均寿命长了近13年。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更关键的是,很多人每天都在吃饭,但却在不知不觉中犯着“短命”的习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被证实会悄悄“偷走你寿命”的吃饭坏习惯,看看你中了几个!
很多人吃饭跟打仗一样,三分钟解决一顿饭,觉得这样效率高。但你知道吗?吃得太快是公认的“短命”习惯之一。
2023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国内研究指出,进食速度过快与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这些因素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危因素。
你以为自己省时间,其实是在透支健康。吃得快会让胃部来不及发出饱腹信号,结果就是吃多了、消化差、胖得快,还更容易引发胃肠功能紊乱。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成人每日食盐摄入应控制在5克以内,但现实中,很多人每天摄入的盐量几乎是这个标准的两倍。
高盐饮食与高血压、心脏病、中风、胃癌密切相关。尤其是老年人,如果长期口味重,不仅会加重肾脏负担,还会让血压飙升,严重时甚至诱发脑出血。
你以为“咸一点才够味”,其实是在加速血管老化。
不少人一顿饭不喝汤就觉得没吃饱,特别是各种老火汤、骨头汤,香是香,但你知道它有多“油”吗?
骨头汤、鸡汤、猪蹄汤……脂肪含量极高,还含大量饱和脂肪酸。长期大量摄入,会增加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哈佛大学的一项营养研究指出:用植物蛋白、清淡汤替代动物脂肪摄入,可降低冠心病风险。所以,别再把“喝汤养生”当成金科玉律,选错了汤,反而“喝坏身体”!
有些人图省事,早上随便喝杯水就出门,甚至干脆不吃早餐。但长期不吃早餐的后果,远比你想象中严重。
不吃早餐会导致血糖波动大、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容易诱发2型糖尿病。美国心脏协会(AHA)在其官网上发布的研究指出:经常不吃早餐的人,心脏病风险比正常吃早餐的人高出近27%!
而且,不吃早餐还会打乱人体生物钟,让肠胃、肝脏都跟着“罢工”。短期内你可能感觉不到,但长期下来,代谢紊乱、肥胖、甚至癌变的风险也会悄悄袭来。
今天中午一点吃,明天中午三点吃,后天干脆下午才吃——很多上班族都逃不过这个“乱吃饭”的节奏。
但你知道吗?不规律的三餐时间,会严重扰乱内分泌系统,还会影响胰岛素分泌、肠胃蠕动、胆汁排泄等多个环节。
2022年《营养学报》发表的一项中国研究显示,进食时间越不规律,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越高,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影响更大。
吃饭不是“有空再吃”,而是“该吃就吃”。规律的饮食节奏,是保护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第一步。
甜点、奶茶、糖果、饮料……很多人对糖没有抵抗力。但你是否意识到:精致糖摄入过量,是慢性病的最大“推手”之一。
高糖饮食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罪魁祸首”。2024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4亿,其中不少人就是“吃糖吃出来”的。
别再以为“年轻多吃点没关系”,高糖饮食对肝脏、胰腺、血管都有持续性损伤。要知道,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带来的并发症:失明、肾衰、心梗、截肢……
现代人追求精致,白米饭、细面条、去皮鸡胸肉成了主食。但你是否知道,这种“过精”的饮食方式其实会让你营养摄入严重失衡?
过度加工的精细碳水,如白米白面,会让血糖迅速升高,缺乏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相比之下,全谷物、杂粮、豆类等富含B族维生素、铁、锌、镁等,能更好控制血糖,保护心脑血管。
哈佛大学一项长期随访研究指出:相比摄入精细碳水的人群,长期摄入全谷物的人罹患慢性病和早亡风险降低18%。
外卖虽方便,但它真的健康吗?答案是:大多数外卖高油、高盐、高糖,热量超标、营养失衡,是“慢性病制造机”。
尤其是快餐、烧烤、麻辣烫等外卖主力军,不仅调料重、油脂多,还常含有反式脂肪酸、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长期食用,不仅肠胃压力大,还可能增加胃癌、肝癌等风险。
2025年《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发布的研究指出:每周吃外卖超过5次的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比每周不超过1次的人高出34%。
很多人问:那我已经养成这些习惯了,现在改还来得及吗?
答案是——当然来得及,而且越早改,收益越大。
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强调,即便是40岁以后才开始修正饮食习惯,也能大幅延长寿命、降低患慢性病的风险。
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点:吃得慢,让胃有时间告诉你“吃饱了”;吃得清淡,远离重盐重油;吃得规律,三餐时间尽量固定;吃得多样,粗粮、蔬果、豆制品齐上阵;少吃外卖,多动手做饭,掌握主动权。
健康,从每一顿饭开始。别让坏习惯,偷走你应有的岁月。
参考文献:
[1]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Dietary patterns and longevity: Healthy eating index and mortality risk》.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3.
[2]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 国家卫生健康委. 《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4年版.
[4]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进食速度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分析》, 2023.
[5]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外卖频率与慢性病风险研究》, 2025.
来源:梁世秀医生健康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