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城市传播专业视角,张志安认为,定位城市文明基因需考量三个核心维度:城市历史文化积淀与传统、地缘环境及人文地理要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基于此,南昌的核心文明底色清晰凸显:由重大历史事件铸就的红色文化,滕王阁景区、八大山人纪念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
8月25日,建设城市文明专题培训班暨“爱我英雄城 见我文明行”三年专项行动现场推进会特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就“城市文明与城市传播”进行专题讲座。
讲座结束后,张志安接受了专访,深入探讨如何深入挖掘南昌城市文明底色,以更具感染力的传播方式讲好南昌文明故事,让英雄城的文明魅力跨越地域、深入人心。
深度解码南昌文明核心底色
城市文明基因是城市的“精神名片”,更是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唯有找准城市文明基因、探索高效传播路径,才能让城市传播方向更明确、感染力更强劲。
从城市传播专业视角,张志安认为,定位城市文明基因需考量三个核心维度:城市历史文化积淀与传统、地缘环境及人文地理要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基于此,南昌的核心文明底色清晰凸显:由重大历史事件铸就的红色文化,滕王阁景区、八大山人纪念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等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二者共同构成南昌独特文明底色。
展开剩余72%“南昌‘英雄’之名,源于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张志安指出,自1927年南昌起义起,近百年来,先辈热血铸就的英雄文化融入城市血脉,成为英雄城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也让“红色”成为大众对南昌的首要印象。
“南昌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脉。”张志安进一步阐释,滕王阁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流传千年,是江南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八大山人以简淡空灵的书画作品传递文人风骨,成为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的瑰宝;海昏侯国遗址出土的马蹄金、青铜器等文物震惊世界,直观展现了南昌汉代的繁华盛景与文化高度。
张志安表示,城市文明基因并非封闭固化的“标本”,而是可在坚守核心底色基础上拓展的“活水”。“部分城市会突破地域限制,吸纳关联文化符号以增强辨识度,比如成都的大熊猫,虽非本土原生却成功成为城市名片。”这一案例为南昌提供了重要启示,他认为:“南昌需牢牢守住历史文化与英雄文化的‘核心底盘’,同时可适度融入江西乃至中华文化中关联性强的优秀符号,但始终不能偏离自身文明内核的精神主线。唯有如此,城市形象才能既深植本土根基,又兼具文化包容性。”
多维探索英雄城传播新途径
在明确南昌“历史+英雄”的核心文明基因后,如何通过创新实践让这一底色“活起来、传出去”?张志安指出,在信息碎片化传播的当下,需通过“空间、文化、场景”的多维创新,让南昌的文明魅力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触达受众,实现从“单向传播”到“深度共鸣”的跨越。
在空间利用维度,南昌打破了传统历史地标的“封闭壁垒”,实现了“把最好的风景留给人民”的关键突破。其中,滕王阁景区“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及北扩工程让张志安尤为认可。“传统历史地标常陷入‘圈定保护’的困境,游客只能远观打卡,难以真正融入其中感受文化魅力。”而滕王阁景区主动拆除围墙,将周边区域改造为与市民日常生活、游客深度体验紧密绑定的公共文化空间。“这种空间的透亮感与敞开性,让滕王阁从单一的‘文物保护建筑’,转变为有温度、可参与的‘城市文化客厅’,其文化承载能力与公众连接作用得到了质的提升。”张志安评价道。
在文化活化维度,张志安引用八大山人纪念馆的实践进行了讲述。“这座纪念馆没有停留在‘静态展览’的浅层阶段,而是真正做到了‘保护传承’与‘创新活化’的有机结合。”张志安谈到,场馆完整保留了道观建筑的古朴格局与古典园林的雅致风,同时以八大山人书画艺术为核心,通过现代文创设计,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消费的实体产品。“游客参观结束后,能带走印有八大山人画作元素的笔记本、茶具等文创产品,文化影响力不再局限于场馆围墙之内,而是通过这些载体延伸到日常生活场景中,实现了‘一次参观,长久记忆’的传播效果。”
在场景营造维度,南昌通过打造高频互动场景,让文明传播更具日常渗透力。张志安表示,八一广场升旗仪式厚植爱国情怀,纪念馆与美术馆的空间升级优化了文化体验,精神文明宣讲走进社区贴近市民生活,马拉松等体育赛事点燃了城市的活力与激情……这些场景覆盖了市民生活、文化体验、精神教育等多个领域,让人们在日常点滴中就能接触到城市文化内核,自然而然地实现与英雄精神、历史文脉的深度连接。
张志安建议,南昌可在现有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发力,将物理层面的现实空间、精神层面的文化符号空间、公众可感知的日常生活空间深度融合,让文化表达更贴近生活,也更易引发情感共鸣。“以情感共鸣为纽带、以日常场景为载体的传播方式,能让南昌的文明魅力真正‘走进人心’,实现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双重提升,成为新时代南昌城市文明传播的‘破圈密码’。”张志安说。
来 源:南昌日报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