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咏古铜官,文润铜都韵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17:37 1

摘要:长江宛若诗仙李白的长袖子,飘飘荡荡拂过扬子江畔的铜官山,轻轻落在这片盛产金银铜铁硫、生姜老蒜麻的八宝之地。踏浪而来的李白收起漫舞的衣袖,遍览古铜官的山水,在“筑室五松山”时由衷吟出“我爱铜官乐……”,这声赞叹穿越时空,竟引来了后世王安石“愿献小诗篇”的隔空应答

长江宛若诗仙李白的长袖子,飘飘荡荡拂过扬子江畔的铜官山,轻轻落在这片盛产金银铜铁硫、生姜老蒜麻的八宝之地。踏浪而来的李白收起漫舞的衣袖,遍览古铜官的山水,在“筑室五松山”时由衷吟出“我爱铜官乐……”,这声赞叹穿越时空,竟引来了后世王安石“愿献小诗篇”的隔空应答。自此,梅尧臣、苏东坡、黄庭坚等宋代文人,循着王安石的足迹追寻诗仙遗韵,纷纷打卡五松山,为古铜官、今铜陵留下无数吟咏之作。先贤的诗句层层积淀,化作中国古铜都厚重的文化底蕴,让铜文化的旗帜,始终飘扬在中华文脉的长卷之中。

李白:我爱铜官乐

在铜陵大地上,矗立着一座海拔495.7米的山峰,它是黄山余脉的终点,最初名为“金牛山”。早在春秋时期,这里便已发现铜矿;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朝廷在此设立全国唯一的“铜官”官职管理铜矿,这座山也自此更名为“铜官山”。铜官山旁,曾有一座无名小山,因李白在此“筑室”而被赋予生命——他见山上有松“一本五枝,黛色参天”,遂作《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以“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的诗句为其命名,让这座山借诗仙之名传遍天下。而李白在此留下的《铜官山醉后绝句》,更成了铜陵人最珍视的诗篇: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这首诗在李白留存的1100首诗作中,是唯一一首对一座山喊出“我爱”的作品,足见铜官山在他心中的分量。

李白与铜陵的羁绊不止于此。在铜陵飞地秋浦河畔(今铜陵有色铜山铜矿地域),他写下《秋浦歌•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时年54岁的李白第三次来到铜陵,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正面描写、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诗中既是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更是古代诗歌宝库中大放异彩的艺术珍品。从天宝元年(742年)到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先后四次到访铜陵,二十年间,为这片土地留下了至少十三首诗作。当李白的足迹远去,唐朝的繁华落幕,古铜地铜陵便迎来了属于宋朝的诗韵时光。

王安石:我爱铜官好

承接这份诗缘的,是公元1039年到来的王安石。他刚到铜陵,便以“我爱铜官好,……愿献小诗篇”呼应李白的热爱。全诗如下:

《胡氏逢原堂》

我爱铜官好,君实家其间。

山水相萦萃,花卉矜春妍。

有鸣林间禽,有跃池中鲜。

叶山何嗟峨,秀峙东南偏。

峰峦日在望,远色涵云边。

宾客此遴集,觞饮常留连。

君家世儒雅,子弟清风传。

前日辟书堂,名之曰逢原。

有志在古道,驰情慕高贤。

深哉堂名意,推此宜勉旃。

木茂贵培本,流长思养源。

左右无不宜,愿献小诗篇。

王安石在铜陵讲学三年,为我们留下了《胡逢原堂》《灵窦泉》《顺安临津驿》等六首诗作。铜陵,亦是王安石人生重要的转折地——庆历二年(1042年),他从铜陵赴京赶考,途经顺安镇临津驿站时,恰逢三月庙会,眼前花团锦簇、柳丝摇曳,春意盎然间诗兴大发,写下《顺安临津驿》:

临津艳艳花千树,

夹径斜斜柳数行。

却忆金明池上路,

红裙争看绿衣郎。

带着这首诗与心中抱负,王安石从铜陵顺安启程,抵达开封,不仅考中进士,更实现了诗中“红裙争看绿衣郎”的理想,自此踏上施展抱负的仕途。

梅尧臣:青山凿不休

王安石从铜陵启航十一年后,即皇祐五年(1053年),梅尧臣的身影出现在铜官山。他此行并非游山玩水——这一年母亲病逝,他解官归乡,扶灵柩回宣城守孝,途经铜官山时,矿山深处日夜不息的凿矿声,竟让沉浸在丧母之痛中的他按捺不住心悸,挥笔写下永载史册的《铜坑》:

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

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生愁。

这首诗,是中国诗歌史上首次描写采矿工人在艰苦危险的坑凼中开采矿石的悲壮场景,更是文学史上书写铜矿开采的开山之作。据古书记载,诗中的“铜坑”距五松山五里,就在铜官山脚下,即如今已封闭填埋的原铜官山铜矿露天开采场,当地百姓称之为“大洼凼”。留下这首传世之作后,梅尧臣的脚步继续向故乡而去。

苏轼:千年醉拂五松山

李白离开五松山323年后,元丰七年(1084年)夏天,宋代文豪苏轼循着诗仙的足迹,来到了他梦中多次神游的铜官山。一踏上李白曾踏过的土地,诗人眼前一亮——这便是诗仙喊出“我爱”的地方!李白的形象瞬间浮现在苏轼的脑海,他兴奋地吟诵出李白《铜官山醉后绝句》。陈公园主人得知苏东坡到访,热情邀他游览园景。这座由太学生陈陟初建的园林,位于当时县城东郊祖宅左侧,园内凿土为池、垒石为山,遍植奇花异草与果树林木,精致又大气。在陈公园中,苏东坡与主人把酒言欢,“卷帘看尽铜官山”时,竟觉此处似曾相识,仿佛梦中多次到访,便朗声吟道:

落帆重到古铜官,

长是江风阻往还。

要使滴仙回舞袖,

千年醉拂五松山

这首诗是苏东坡与李白的心灵对话,更是“诗神”与“诗仙”的隔空联咏。据谱志记载与后人考证,陈公园的旧址就在如今的义安区三中和义安区实验小学一带,只是遗址已不复存在。

黄庭坚:铜官悬望五松山

苏东坡离开铜陵的第二年,元丰八年(1085年)初夏,黄庭坚的船也驶到了铜陵江面。此时他正从江西泰和被召回京城,负责主编《神宗实录》,从九江乘船顺流而下的途中,见天蓝水碧山青,与五年前途经此处时的狂风暴雨截然不同,心情畅快的他当即决定停船上岸,寻访心中偶像李白的足迹,一睹铜官山与五松山的真容。在铜陵游览的三天里,黄庭坚选摘他人诗句,创作了《铜官悬望五松山》的集句诗:

北风无时休,崩浪聒天响。

蛟鼍好为祟,此物俱神王。

我来五松下,白发三千丈。

松门点青苔,惜哉不得往。

今日天气嘉,清绝心有向。

子云性嗜酒,况乃气清爽。

此人已成灰,杯贤盈梦想。

衣食当须儿,吾得终疏放。

弱女虽非男,出处同世网。

搔背牧鸡豚,相见得无恙。

诗中,“北风无时休,崩浪聒天响”绘尽壮阔自然,“松门闭青苔,惜哉不得往”藏着对山居生活的向往与遗憾,而“我来五松下,白发三千丈”两句,更是直接取自李白的《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和《秋浦歌•其十五》,将对诗仙的追怀融入字里行间。

其实早在元丰三年(1080年)初夏,黄庭坚便曾与铜陵有过一面之缘——当时他从开封赴江西泰和县任职,乘船逆水而上途经铜陵江段时,突遇狂风暴雨,船只能停泊在连通长江的玉带河口余家桥桥洞内。被困两天的日子里,他写下《阻风铜陵》,诗中尽是暴雨、巨浪、大水与江鱼的应景之思,却无一句描写铜陵风貌,且仅在题目中提及“铜陵”。雨过天晴的第三天一早,黄庭坚便乘船离去。严格来说,那次他并未真正“到过”铜陵,只能算是江面上的一位过客。

长江水自古奔涌至今,目标始终是远方的大海;而那些如江水般“路过”铜陵的诗人中,最著名的就有唐代的孟浩然和宋代的陆游、杨万里等。他们曾乘船路过铜陵江段,却未真正驻足这片土地,便已匆匆远去。虽然“过而不往”却也留下了灿烂的诗篇。孟浩然的《夜宿宣城界》中的“火炽梅根冶,烟迷杨叶洲”则是首次将古铜官铜冶炼场景展示在中国文学史册上。陆游留下了《夜宿羊山矶》,杨万里则《舟过大通镇》。在铜陵代言人、诗仙李太白的感召下,还有许多来访和路过的文人,他们的作品皆在铜陵文化的长河中泛起过涟漪,依然润韵着铜都的山山水水。在此,我就不一一细数了。

长江奔流,诗脉不绝。诗与铜,山与人,共同铸就了铜陵千年不变的灵魂。

来源:铜陵社科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