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还打着“正岩”“传统炭焙”的旗号,更有甚者直接挂出“老丛水仙”的标签,看得不少茶友心痒痒。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一点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如今的互联网茶圈,低价岩茶的乱象早已不是新鲜事。
打开各类直播间、电商页面,随处可见标价“100元一斤”的岩茶。
有的还打着“正岩”“传统炭焙”的旗号,更有甚者直接挂出“老丛水仙”的标签,看得不少茶友心痒痒。
这价格,买回去日常当口粮茶似乎很划算。
但茶圈里“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老茶客都懂。
稍微算笔账就知道,武夷山核心产区的茶青,单斤收购价都不止百元。
再加上采茶、烘焙的人工成本,还有包装、运输等费用,100元一斤的岩茶,连正经岩茶的成本零头都够不上。
之前在茶友群里,就有人争论“百元内岩茶能不能喝”,有人说“只求有味道就行,又不是不能喝”,也有人反驳“喝着涩口还带杂味,纯属浪费水”。
其实这类低价岩茶的问题,远不止“不好喝”这么简单。
今天就帮大家看清100元一斤岩茶背后的猫腻,避免踩坑。
《2》
在岩茶市场中,100元一斤左右的价位,基本属于低端梯队。
常喝茶的人都清楚“一分钱一分货”的规律,岩茶的价值从不会脱离成本与品质单独存在。
所以买到这类茶后,若喝出呛鼻的焦糊味、青涩的杂味,或是其他说不出的怪味,其实并不意外。
从市场经验来看,这个价位的岩茶,原料选用往往偏次,大概率是洲茶或外山茶,而非正宗的正岩茶。
外山茶的特点是产量大、种植成本低,驱车前往武夷山周边就能看到。
公路旁的小山包被开辟成整齐的“绿色梯田”,密密麻麻种满茶树,种植密度极高。
但这些茶园环境先天不足,四周几乎没有高大树木,既无林荫遮挡,也无山体作为天然屏障,冬天要直面寒风侵袭,夏天则被烈日暴晒,能接触到的漫射光极少,茶树生长环境过于裸露。
更关键的是,外山茶产区缺乏正岩茶的核心优势:风化岩。
正岩茶生长在武夷山核心山场,土壤里混有大量风化岩碎屑,能为茶树提供独特矿物质滋养。
而外山茶产区放眼望去难寻一块风化岩,土壤养分匮乏。
尤其是溪边的洲茶,土壤多由河沙冲积而成,黏性重、透气性差,本就不是适宜种茶的优质土壤,种出的茶树鲜叶,风味物质自然远不如正岩茶。
这样的生长环境,会让茶树积累过多苦涩物质,最终制成的茶,口感难免带着明显的苦、涩、麻。
既没有岩茶该有的岩韵,也缺乏醇厚的层次感。
《3》
这个价格远低于岩茶正常的制茶成本,为了压低成本,工艺上的“偷工减料”几乎是必然。
从制茶全流程来看,这类低价岩茶的工艺问题随处可见。
采摘环节,茶青的开面标准、茶梗长度把控不严,鲜叶老嫩混杂,后续成茶的滋味自然不均;
摊晾时图省事,鲜叶随便堆放在一起,没有及时薄摊散热,容易闷出青草味;
做青是岩茶风味的关键,可低价茶常请技术不足的师傅,导致茶叶走水不透,大量苦涩物质残留在叶片里,喝起来又苦又涩;
挑拣环节也敷衍,茶梗、蜡片等杂质没清干净,泡出来的茶汤里满是碎渣;
最核心的焙火工序更是“缩水重灾区”,这么低的预算,连好一点的炭都用不起,大多只能用成本低的电焙。
甚至有的直接不焙火就上市,偶尔还有焙糊、焙焦的次品,低价处理给不明真相的茶客。
或许有人觉得“只要有茶味就行”,能接受明显的苦涩麻味,也不在意耐泡度差、香气寡淡。
但喝茶本是为了享受,要是买的茶喝一次就嫌弃,甚至觉得“难喝到不如喝白开水”,再便宜也只是浪费钱。
与其委屈味蕾喝劣质茶,不如多攒点预算,买款工艺合格、口感清爽的岩茶,哪怕量少点,也能喝出饮茶的乐趣。
《4》
如今不少直播间里,100元一斤的低价岩茶卖得格外火爆,行情好到让人意外。
深究背后原因,无非是“便宜”二字的诱惑。
只要一百块,就能到手满满一斤茶,这样的低价很容易吸引大批不了解岩茶行情的茶友下单。
可等收到快递拆开试喝,即便发现茶有焦糊味、苦涩难咽,多数人也会选择认栽。
一来退货要额外花快递费,二来嫌麻烦懒得折腾。
正是这种“一锤子买卖”的心理,让某些直播间靠低价岩茶赚得盆满钵满。
但还是要劝大家,别被“低价”冲昏头,为不值得的茶买单。
懂茶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好茶必然有对应的成本支撑。
这价格,连正岩茶的茶青成本都不够,更别提优质工艺和后期品控,根本买不到能体现岩茶特色的好茶。
如果预算有限,与其贪多买一堆劣质茶,不如买少买精。
价位稍高的茶,哪怕只买二三两,也能喝到清爽的口感和纯正的茶香。
喝茶花钱,关键不是花多少,而是花得明白、花得值。
老话说“宁要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茶是入口的东西,绝不能将就。
不同价位的岩茶,品质标准本就不同。
500元一斤以上的茶,茶汤该清澈无杂味,无焦糊、无涩感;
千元左右的茶,即便没有浓郁岩韵,茶香也该有层次、不冲鼻;
大几千乃至万元级的茶,不仅要茶汤醇厚、回甘持久,还得耐泡稳定,喝完能让人念念不忘。
要是单纯觉得“茶越便宜越好”,买到难喝到想吐的劣质茶,哪怕白送也没用。
既浪费钱,又辜负了喝茶本该有的享受。
《5》
100元一斤的岩茶,看似捡了便宜,实则买的是风味缺失、口感粗糙的劣质茶。
甚至可能因退换麻烦陷入“买了嫌、扔了亏”的尴尬。
喝茶本是为了享受味蕾与身心的放松,与其为低价妥协,喝着难咽的茶折磨自己,不如把预算集中在“少而精”上。
毕竟,好茶从不是靠“量”取胜,而是靠一口入喉的清爽、回甘与满足感。
守住对品质的底线,不为“便宜”交智商税,才能真正喝到岩茶的价值,也不辜负每一次举杯的期待。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来源:小陈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