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3日,在靖边县黄蒿界镇马季沟村的细长绒型绒山羊良种选育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羊绒纤维正接受着纳米级“体检”,而一墙之隔的产羔圈舍内,新生羊羔都和羊妈妈在单独的产羔圈舍里生活。这个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揭开了传统绒山羊产业向高端化跃迁的序幕。
3月13日,在靖边县黄蒿界镇马季沟村的细长绒型绒山羊良种选育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羊绒纤维正接受着纳米级“体检”,而一墙之隔的产羔圈舍内,新生羊羔都和羊妈妈在单独的产羔圈舍里生活。这个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揭开了传统绒山羊产业向高端化跃迁的序幕。
12万元的“明星种羊”。陈治武 摄
破茧:从“靠眼看”到“测细度”的革命
“过去选种羊要看体型、产绒数量,现在要查基因、测细度。”靖边县陕北白绒山羊细长绒型良种繁育基地负责人贺虎林说。
去年12月,靖边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投资390万元在黄蒿界镇建成投用全县首个绒山羊良种选育实验室。实验室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玉林教授团队驻点指导,重点攻关绒细度相关基因研究、精液冷冻储藏、精准饲料配比等核心技术。预计3年内将绒毛细度稳定控制在15.5微米以下,单只产绒量较传统品种提升30%。
“15.5微米的绒毛细度,较传统品种优化了2.3微米,这相当于头发丝的1/20。”基地技术负责人朱向卿说。
实验室里的智能交互系统实时监控着种羊的精子质量。冷冻保存的种羊精液,像被按下暂停键的生命密码,随时准备唤醒优质基因。
朱向卿指着一只价值12万元的种公羊说:“它就是我们基地的明星宝贝,每根绒毛都带着科技含量。”
聚变:实验室数据创新养羊新生态
这几天是基地母羊的产羔高峰期,朱向卿和其他科技人员的身影和羊群一样忙碌。政府搭台,高校出智,农户参与的“产学研用”共同体,让实验室的成果直接流进养殖圈舍。
“过去两年三茬产羔要碰运气,现在能精准控制繁育周期。”贺虎林掰着指头算账:“按照这个产羔规律计算,300只核心母羊通过两年三茬的科学繁育,种群规模可突破千只。”
如今,基地专家工作站已培育本土“新农人”骨干30余人,带动50余户农户参与良种繁育。科技养羊正从实验室走向寻常百姓家。
跃升:从“一根绒”到全产业链的裂变
这里每只羊从出生到产绒的全生命周期数据,都转化为可溯源的数据。2003年,经农业部批准,陕北白绒山羊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品种,而靖边就是陕北白绒山羊核心产地。从那一刻起,靖边人从未停止过对白绒山羊品种的优化探索。
“那只价值12万元最优种公羊的祖辈基因就来自黄蒿界镇。”朱向卿引以为傲地说。
“我们不是简单养羊,而是在培育优质基因种源。”靖边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旭说,“以这个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建设5个标准化育种基地,实现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从实验室的基因研究到12万元的“明星种羊”,靖边白绒山羊的突围之路,诠释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辩证法:越是土特产越要高科技,越是老产业越需要新思维。当“软黄金”遇见硬科技,黄土高原上的靖边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答卷——这或许就是共同富裕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视线科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