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远东占地超过50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只有区区几百万人,如何在兼顾人口平衡、地区经济增长和生态健康的同时保有一定量的工业产业链,将考验普京政府的执政智慧。
俄罗斯远东占地超过50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只有区区几百万人,如何在兼顾人口平衡、地区经济增长和生态健康的同时保有一定量的工业产业链,将考验普京政府的执政智慧。
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院长阿列克谢·马斯洛夫做客“今日俄罗斯”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时坚称,中俄应扩大相互投资规模,保障两国的经济增长。马斯洛夫指出,俄中贸易和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去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了2450亿美元左右,但今年前七个月,这一数据“不升反降”。
具体而言,在靠近中俄边界的滨海边疆区以及莫斯科州等核心地区,中国的投资规模相对有限。俄方能做的就是想办法积极进军中国市场,以换取中国对俄罗斯的重点投资。马斯洛夫还强调,中俄对彼此都不太了解,应想办法组建更多的专家智囊团。
说实话,看到俄罗斯专家为了吸纳中国资本进入“处心积虑”,牛姐的第一反应是,俄罗斯将问题想简单了。以为只要凭借官方的一纸背书,就能让资本不受限制的进入彼此市场。若如此,俄罗斯早就成为了工业大国,何故直到今天还对中国的技术和标准抱有特别期待。
原因一:俄罗斯过于急功近利。有证据显示,中企在俄罗斯的生存状况不佳,俄方为了“催促”中国资本进入,使用了提高汽车报废税等上不得台面的手段。美其名曰保护国内产业,实不过给中企下马威罢了。试问这种情况下,中企如何安心与俄罗斯的命运绑定在一起。
原因二:俄罗斯缺乏独立思考精神,容易被外界事物影响。美俄关系好的时候,俄罗斯可能不屑看中国一眼;美俄关系不佳,俄罗斯就想着找中国为后背。因为国际关系历来风云变幻,这就导致俄罗斯在“向东看”和“向西看”之间来回跳窜。
俄罗斯意志不坚定,自然无法给予中企全方位保障,反映到现实,多数中企只将俄罗斯当成了廉价工业品的倾销地,至于举全部身家,押注从俄罗斯市场获得可观利润,这种想法或许想都不能想。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
原因三:帮俄罗斯发展工业,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整个社会做出贡献。举例说明:在深圳,客户想要订购一款芯片,从提出草案到成品下线,中间可能只花费两三个月时间,因为中国产业链非常完整,且多集中在沿海,但是在俄罗斯,情况就变得复杂太多。
言外之意:俄罗斯想要尽快摆脱半工业国家身份,追赶中美,就得想法移植中国全部产业链,而不是只引入某家企业或者某项技术。可我们看到,俄罗斯的诉求一直停留在如何吸收中国投资阶段,这与中国企业深入融合俄罗斯政治生态的想法有太多出入。
强调一下:中俄虽然“背靠背”,形成了战略上的互补关系,但中俄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通有无。中国公民想要去俄罗斯游玩,就得办理电子签证,这与亚美尼亚给予中国公民180天内最多停留90天的免签政策形成了天壤之别。
思想不做改变,你就是口号喊得震天响,又有什么用!中企又不是善人,又岂能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轻易向俄罗斯市场抛出真金白银。牛姐认为,问题出在俄罗斯身上,而非中国,毕竟天上掉馅饼,也得俄罗斯人伸出双手承接,但这种情况目前还看不到。
来源:免贵姓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