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肾脏这玩意儿吧,平时安安静静地藏在身体里,不吭声、不闹事,可一旦出点岔子,后果比你想的严重得多。关键是,大多数人压根察觉不到。
肾脏这玩意儿吧,平时安安静静地藏在身体里,不吭声、不闹事,可一旦出点岔子,后果比你想的严重得多。关键是,大多数人压根察觉不到。
你说肾是不是有问题?别光看脸色、看精神,看排尿才最实在。别小瞧尿这点事儿,它是肾脏的“留言条”,写得清清楚楚,只要你肯看,就能早早发现苗头。
现在说啥都讲证据,咱不空口白话。国家卫健委前几年公布过一组数据,全国慢性肾病的患病率高达10.8%。也就是说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肾不太行。更扎心的是,这些人中有将近九成都不知道自己已经“中招”。
那到底咋判断肾出了岔子?别慌,今天咱就从头到尾、从“尿”到“底”,把这事儿捋一遍,说点你以前没听过的干货,说点医院里医生才会告诉亲戚朋友的话。
说到底肾脏那点事儿,尿最诚实。
尿的颜色、次数、气味和泡沫,说白了都是肾给咱打的信号灯。只是大多数人看不懂,也没在意。今天咱就翻译翻译这“尿语”,让你听得懂、看得明。
要说肾不好的人,排尿常有3个表现,咱一样一样地说。
第一,尿频——不是你喝水多,是肾在“漏油”
很多人一上了年纪就发现自己老跑厕所,尤其晚上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跑厕所比年轻人还勤快。有人以为是前列腺的问题,有人觉得是喝水多了。其实有时候是肾出了毛病。
肾脏里头有个功能叫“浓缩尿液”,就像个过滤网,正常情况下它能把水分留住,把废物排出去。可当肾功能受损时,这网子就破了,水过不滤、尿就多了,人也就尿频了。
很多慢性肾病早期患者,夜尿次数明显增多,一晚上得起三四次。你要是发现自己晚上老尿,白天又没怎么喝水,那就得警惕了。
第二,尿泡多——不是水冲得猛,是蛋白在“泄漏”
现在有不少人洗手间搞得跟五星酒店似的,马桶一冲,水花四溅,泡沫飞舞。可要是你每次尿完,泡沫都不散,甚至在水面上漂着老半天,那可就不是马桶的问题了。
这时候你得想想,是不是蛋白尿来了。
正常人的尿液里是没有蛋白的,或者说含量极低,连显微镜都得仔细找。可一旦肾小球受损,蛋白就漏进尿液里了,尿液和蛋白一搅合,就容易起泡。而且这种泡沫还比较“顽固”,不是那种冲冲水就散的。
有学者研究过,持续性蛋白尿是判断肾病活动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你发现自己连续几天、甚至几周尿泡多,而且泡沫不容易散,那就赶紧去医院查个尿常规。
第三,尿色异常——黄得发红、红得发黑,肾在“报警”
尿色这事儿,老一辈人总结得挺到位——“清如泉水,身体安;黄如老酒,火气旺;红如血汤,病上门。”
尿色发红,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上火了。其实不一定。有时候是肾小球出血了,血液混进尿液里,才导致颜色变化。这种情况叫“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
肉眼血尿你还能看出来,尿液发红或酱油色。可镜下血尿就难防了,得靠显微镜才能发现。不少肾炎、肾病综合征、甚至肾癌的早期,都可能先出现镜下血尿。
一些人还会出现“茶色尿”“酱油尿”,这很可能是肌红蛋白尿,跟横纹肌溶解有关,也得赶紧查。
再说个容易被忽视的情况——尿少。
有些人不喝水、或者一整天尿不出两次,也不当回事。其实尿液每天少于400毫升,就叫做“少尿”,这往往意味着肾脏功能下降,可能已经进入急性或慢性肾衰竭的阶段。
有研究显示,急性肾损伤患者中,尿量减少是最早期的临床表现之一,甚至比血肌酐升高还早。
你别嫌尿烦,它真是肾脏的“晴雨表”。
除了这仨明显表现,还有些“隐身”的信号,也值得提个醒。
比如尿液里有异味,臭得不正常;尿完后有灼热感、刺痛感;尿液突然变得混浊、有沉淀。这些都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或肾脏炎症的前兆。
有个常被忽略的细节是,刚起床的第一泡尿最能反映肾的状态。你要是发现晨尿颜色浓得像浓茶,泡沫多得像洗衣液,或者气味怪异,那就得留个心眼了。
再说个冷门但重要的知识点:肾脏损伤往往是“无症状杀手”。
很多人直到病情进展到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才发现问题,这时候治疗就晚了。所以“早发现、早干预”是防肾病的王道。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定期做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别等到肾脏“罢工”了才后悔,这玩意儿不像牙齿说补就补,真出毛病,代价可大了去了。
有的人爱喝浓茶、爱憋尿、吃得咸、动得少,年纪轻轻就把肾给“累趴下”了。你以为年轻扛得住,其实肾早就在默默“记账”。
还有一点得强调:肾病不是老年病,现在不少三四十岁的年轻人,熬夜、喝酒、吃外卖,把肾脏当“超人”用,几年下来,检查一做,才发现“指标全红”。
再说个扎心的事儿,现在很多人对自己的健康感兴趣,但一听“尿常规”,就觉得麻烦、不重要。其实这项检查便宜、快速、信息量大,是最基础却最实用的肾脏筛查手段。
咱老百姓嘛,不求啥名词都懂,但得知道啥该查、啥不能拖。尿液的变化就是身体的“告密信”,别总等医生提醒,该自己读懂点信号了。
如果你最近发现尿液和以前不一样了,别光在手机上搜“是不是上火”,也别自作聪明吃点“消炎药”就完事。该去医院做个检查,别犹豫。
身体从来不会突然垮掉,它都悄悄给你打过预防针,只看你有没有用心去听。
尿这点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它每天默默出现,拎着肾脏的“体检报告”,只等你多看它一眼。
咱们老话说得好,“人要勤看水,牛要勤看草”,尿液都不看,你咋知道肾好不好?
今天这篇,咱就算是把“尿中密码”解了个遍。这不是吓唬你,也不是卖焦虑,只是想提醒一句:别等症状来了,才想起重视。
要是真有疑问,别上网查得心慌慌,有症状就该看医生,别怕麻烦,也别指望“拖一拖就过去”。
你怎么看待这些排尿变化?有没有过类似经历?欢迎在评论区说说,我们一起聊聊经验、长点见识!
[1]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慢性肾脏病早期诊断及防治指南[J].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4): 251-257.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 北京: 国家卫健委, 2020.
声明:以上内容为健康科普知识,不作为任何诊断或治疗依据。若有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文中未涉及任何敏感事件,旨在传播健康理念,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正或删除。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