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洪流席卷全球的时代,国家安全疆域早已突破有形国土的边界,延伸至无形而至关重要的数字空间。数字时代不仅重塑了战争形态与国家安全格局,也对国防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教育方式、内容体系、考核机制与互动模式,已难以适应数字时代国防教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在数字洪流席卷全球的时代,国家安全疆域早已突破有形国土的边界,延伸至无形而至关重要的数字空间。数字时代不仅重塑了战争形态与国家安全格局,也对国防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教育方式、内容体系、考核机制与互动模式,已难以适应数字时代国防教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筑牢数字国防屏障,教育是先导工程。为推动数字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四化”为抓手,即:教育方式的数字化、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学习成果考核的数字化、互动学习的数字化,全方位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数字国防教育新体系,提升全民数字国防素养,筑牢国家安全的数字长城。
一、教育方式的数字化:打破时空壁垒,实现“泛在学习”
教育方式的数字化,是数字国防教育的基础支撑。告别单一纸本课堂,拥抱技术赋能的多元教学形态势在必行。
传统国防教育多依赖线下课堂、纸质教材、专题讲座等形式,存在覆盖面有限、互动性不足、更新滞后等问题。数字技术的应用,则能彻底打破时空限制,构建“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
一是构建线上教育平台,实现资源普惠。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级数字国防教育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军事院校等优质资源,开发涵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伦理、太空安全等领域的课程体系。通过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微课、直播等形式,让偏远地区学生、社会公众都能平等获取优质数字国防教育资源。中国信息协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专委会已构建“中国数字国防教育学习平台”,整合高校专家教授、军事院校资源,通过直播、录播课程向全国开放,偏远山区的学生也能聆听一线军事专家的讲解。
二是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增强沉浸体验。数字国防教育涉及大量抽象概念(如网络攻击原理、数据加密流程)和危险场景(如战场环境、网络安全攻防),传统教学难以直观呈现。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技术,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学生通过VR设备“走进”网络攻防战场,模拟抵御黑客攻击;通过AR技术扫描教材图片,立体展示人工智能武器系统的结构原理;通过MR技术开展“虚拟军事演习”,在安全环境中体验战场决策。这种“看得见、摸得着、能操作”的教学方式,能极大提升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
三是推广移动学习模式,融入日常生活。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移动学习成为数字教育的重要趋势。开发数字国防教育APP、小程序,推出“每日一题”“安全贴士”“案例解析”等轻量化内容,让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例如,在“国家安全教育日”“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推出“数字国防知识挑战赛”小程序,通过答题积分、好友PK等方式,激发学习热情;在短视频平台开设“数字国防小课堂”,用动画、情景剧等形式讲解“如何防范网络诈骗”“个人信息保护技巧”等实用知识,让国防教育融入大众日常生活。
二、教育内容的数字化:聚焦前沿领域,构建“动态体系”
教育内容的数字化,是数字国防教育的核心要义。内容需与时俱进,反映瞬息万变的数字威力图景,展示数字技术对国防安全的冲击。数字时代的安全威胁日益诡异,从网络攻击、数据泄露到人工智能滥用、太空对抗,安全领域不断拓展、技术迭代加速。数字国防教育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构建“前沿性、系统性、动态化”的内容体系。
一是突出前沿技术安全,覆盖新兴领域。传统国防教育内容主要是“书本+课堂”的教学方式,而数字国防教育则需将书本内容数字化,突出数字前沿技术,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等新兴领域纳入核心内容。比如,在网络安全模块,讲解DDoS攻击、勒索病毒、APT攻击等常见威胁及防御措施;在数据安全模块,介绍数据分类分级、隐私计算、区块链存证等技术应用;在人工智能安全模块,分析深度伪造(Deepfake)、算法偏见、自主武器系统等伦理与安全风险。通过内容“扩容”,让学习者全面认识数字时代的安全挑战。
二是强化案例教学,贴近现实场景。抽象的理论知识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而真实案例具有极强的警示性和代入感。数字国防教育内容应注重“案例化”,将国内外典型安全事件转化为教学素材:如分析“震网病毒”对伊朗核设施的破坏,理解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的重要性;解读“剑桥分析”事件,认识数据滥用对民主政治的威胁;剖析“俄乌冲突中电子战与网络战的典型案例”,把握现代战争“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场景,讲解“公共Wi-Fi风险”“快递单信息泄露”“人脸识别滥用”等贴近民众的案例,让安全知识“接地气、用得上”。
三是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保持内容时效。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安全威胁不断演变,教育内容必须“动态迭代”。建立“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学校”协同的内容更新机制:由国家网信办、国防部等主管部门定期发布数字安全威胁报告和教育指引;高校、科研院所跟踪前沿技术动态,编写最新教材和案例;科技企业(如网络安全公司、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一线威胁数据和防御经验;学校根据学生反馈和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侧重点。比如,当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信息造假”“数据泄露”等新风险时,及时在课程中增加相关内容,确保教育内容与技术发展“同频共振”。
三、成果考核的数字化:实现精准评估,破解“形式主义”
学习成果考核的数字化,是数字国防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传统考核多依赖纸质考试、心得体会等方式,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评价单一”等问题,难以真实反映学习者的数字国防素养。数字化考核则能通过过程性数据、能力化测评、多元化评价,实现“精准评估、以评促学”。
一是引入过程性评价,记录学习轨迹。利用数字教育平台的数据采集功能,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如课程观看时长、章节测试成绩、互动讨论参与度、VR仿真操作熟练度等,形成“学习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指出学习者的薄弱环节(如“网络安全防护知识掌握不足”“人工智能伦理理解偏差”),并推送针对性学习资源。
二是开展能力化测评,注重实践应用。数字国防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数字国防素养”“安全防护能力”,而非单纯记忆知识点。数字化考核应侧重“能力测评”,通过模拟实操、情景演练等方式检验学习者的应用能力。比如,在网络安全课程中,可以搭建“虚拟攻防靶场”,要求学习者模拟防御黑客攻击,根据其防御策略、响应速度、问题解决能力评分;在数据安全课程中,设置“数据泄露应急处置”情景,让学习者模拟制定应急预案、采取技术措施、进行溯源分析,评估其综合应对能力。这种“做中学、学中考”的模式,能真正提升学习者的实战能力。
三是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打破单一标准。数字国防素养是“知识+能力+意识”的综合体现,考核评价应避免“一刀切”,构建“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系统评价”的多元化体系。学习者可上传学习心得、实践案例(如“帮助家人修复网络安全漏洞”的记录),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协作项目(如共同制作“数字安全宣传短视频”),开展同伴互评;教师根据学习过程和成果表现,给出综合评价;系统则基于学习数据和能力测评结果,生成客观评分。
四、互动学习的数字化:激发参与热情,构建“协同生态”互动学习的数字化,是数字国防教育增强吸引力、凝聚力的核心路径。传统教育多为“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互动性不足、参与感不强。数字技术则能构建“多向互动、协同参与”的学习生态,让学习者在互动中深化理解、在参与中提升认同。
一是搭建社交化学习平台,促进交流分享。依托数字教育平台,构建“学习社区”,设置“讨论区”“问答区”“分享区”等模块,让学习者围绕“如何防范网络钓鱼”“人工智能对战争的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邀请军事专家、技术学者在线答疑,解决学习者的困惑;鼓励学习者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实践案例(如“我用加密软件保护了个人信息”),形成“经验共享、互助共进”的氛围。
二是开展游戏化学习,提升趣味体验。游戏化学习是将游戏元素(如积分、徽章、排行榜、任务挑战)融入教育过程,通过“玩中学”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数字国防教育游戏,如“网络安全大闯关”(通过解答安全知识、防御网络攻击通关)、“数据守护者”(模拟保护敏感数据不被泄露)、“AI伦理决策”(在情景中做出符合伦理的人工智能应用决策),设置不同难度等级和奖励机制,让学习者在“闯关”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三是推动跨区域协同学习,凝聚社会合力。数字国防教育是全民性工程,需打破地域、行业、年龄限制,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责、社会协同”的参与格局。通过数字技术组织跨区域协同活动:如开展“全国数字国防知识联赛”,各地学生在线组队参赛,促进区域交流;举办“数字安全创意大赛”,鼓励企业、高校、社会公众提交安全防护方案、宣传教育作品,汇聚社会智慧;组织“数字国防教育进社区”直播活动,邀请专家走进社区,通过线上直播向居民讲解安全知识,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全民广泛参与”。
五、以“四化”为翼,筑牢数字国防教育根基
以“四化”为经纬编织数字国防教育网络,不仅是对传统模式的升级,更是面向未来数字战场的战略投资。它通过技术赋能,将知识传授、能力锤炼、考核认证与社群协作熔铸为有机整体,使学习更高效、内容更鲜活、评价更精准、互动更深入。
唯有以“四化”为引领,不断创新数字国防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具备数字素养、安全意识、责任担当的新时代公民,才能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筑牢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数字安全保障。让我们携手推进“四化”实践,让数字国防教育真正成为全民的“必修课”、国家的“强基工程”!(至 简)
来源:中国改革报深圳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