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显示,全球气候变暖或将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和更加强烈。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经
转自:人民政协报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显示,全球气候变暖或将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和更加强烈。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城市数量增长较快且人口密集,气象灾害对城市运行和人民生命安全的挑战逐渐攀升。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亟须提升气象灾害应对能力,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今年夏季,部分地区发生气象灾害,显示出在应急预案管理、应急响应及灾害处置等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应急预案编制与评估存在提升空间。比如,预案实用性相对欠缺。部分基层预案存在简单复制市级、区级预案框架的现象,街道、社区层级预案未充分体现其先期处置特点;比如,应急预案评估机制不健全。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明确,应急预案应每三年评估一次,但具体实践中或因标准不明,部分存在预案评估流于形式,未能及时发现和修订预案中的漏洞。
另一方面,应急响应与智慧化水平有待提高。比如,预警传递及时性亟须提高。极端天气发生时,部分地区的气象预警信息未能及时传递到基层,或因通信中断,基层网格员不得不挨家挨户通知转移,效率不高;比如,数字化应急决策支持不足。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在应急预警、决策等方面的应用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应急决策仍然依赖经验判断,缺乏基于历史数据、专家知识和实时信息的智能决策支持平台。
为有效应对气象灾害风险,需从以下方面着力完善。
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一是加强地方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建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应急、气象、住建等部门牵头,联合有关单位,根据区域特性和气象灾害特点,编制覆盖全场景的应急预案,重点关注特殊场所和高风险区域,确保预案的全面性和实用性。二是参考一些城市的先进做法,明确划分市级、区级、街道等不同主体预案侧重的不同方面,如区级预案侧重明确监测预警、信息报送、应急处置措施、队伍物资保障及调动程序等;街道预案侧重明确预警信息传播、组织先期处置和自救互救、人员临时疏散安置等。三是完善应急预案评估、修订机制。严格落实《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建议由地方政府细化明确评估标准,并进行预案隐患排查,确保预案及时反映风险变化。同时,应对委托参与评估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明确资质要求,提高其评估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加快推动科技赋能应急管理。一是推进智慧气象应急平台建设。该平台可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联合气象部门、科技部门、信息部门等,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集气象监测、风险分析、预警发布、应急指挥于一体的城市气象应急管理平台,实现风险全流程动态感知和智能预警。二是开展数字孪生城市应用试点。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数字孪生城市发展与以数据融通推进城市一体化建设和协同治理的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理念十分契合。可推动数字孪生技术在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场景推演、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深度应用,提高应急预案、应急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加强应急预案培训、宣传与演练。一是健全应急预案宣传培训机制。组织编制通俗易懂的应急宣传材料,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能力。二是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和评估。由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定期组织多部门、多场景联合演练,完善演练评估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查找并整改预案中的薄弱环节。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