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朱温能快速崛起的真相,关键在5个核心人物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16:06 1

摘要: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藩镇割据,烽烟四起。在这片群雄逐鹿的焦土上,一个名叫朱温的穷小子,从跟着黄巢造反的“贼寇”,摇身一变,成了终结大唐近三百年江山的后梁开国皇帝。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藩镇割据,烽烟四起。在这片群雄逐鹿的焦土上,一个名叫朱温的穷小子,从跟着黄巢造反的“贼寇”,摇身一变,成了终结大唐近三百年江山的后梁开国皇帝。

这逆袭之路,堪称五代十国最传奇的剧本之一。表面看,是朱温够狠、够能打,又撞上了乱世的好时机。但老话讲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光靠他朱老三单枪匹马,能在十年间从中原小军阀混成天下霸主?能在群狼环伺的河南站稳脚跟,最后把皇帝都攥在手心里?这背后,必定藏着不为人知的“创业团队”。今天,咱们就扒开历史的尘埃,看看究竟是哪五根顶梁柱,撑起了朱温这方霸业?少了其中任何一根,他的龙椅怕都坐不稳当。

朱温的崛起,绝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一曲由关键人物共同谱写的乱世交响。首当其冲的,是那个被他视为“大脑”的谋士——敬翔。当朱温在882年降唐,被赐名“朱全忠”,得了汴州这块看似风光实则危机四伏的四战之地时,是敬翔这个落魄书生找上门来。面对西有黄巢余孽秦宗权数十万大军压境,东有朱瑄、朱瑾兄弟虎视眈眈,北有沙陀猛虎李克用眈眈而视的绝境,朱温急得跳脚。敬翔却气定神闲,献上“先捏软柿子”的妙计:集中兵力猛揍刚遭败绩的秦宗权!结果887年蔡州一战,朱温不仅大破强敌,抢了救命粮,更在朝廷那里挂上了号,从此在河南有了名正言顺的立足点。这仅仅是开始。当朱瑄兄弟勾结李克用反扑,汴州危如累卵,又是敬翔拉住想跑路的朱温,献上“断敌粮道”的奇谋,派葛从周抄了河东军后路,一举奠定中原霸业。更绝的是901年,当唐昭宗被宦官劫持到凤翔,别人觉得烫手山芋,敬翔却一眼看出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赐良机!他力排众议,力劝朱温发兵围攻。面对久攻不下的困境和巨大的伤亡,朱温动摇想撤,又是敬翔咬着牙判断李茂贞城内已到人吃人的绝境,苦劝再坚持。最终,李茂贞果然献出皇帝。牵着唐昭宗的手回长安那一刻,朱温完成了从地方军阀到帝国实际掌控者的惊天一跃,这背后,敬翔的算无遗策居功至伟。

光有运筹帷幄的“大脑”不够,还得有冲锋陷阵的“铁拳”。朱温麾下,最能把这谋略砸进现实的猛将,非葛从周莫属。这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活阎王”,专打硬仗、险仗。打兖州朱瑾,三个月啃不动,葛从周主动请缨,只要三千兵。他不强攻城池,而是月黑风高带三百死士奇袭城外粮仓,一把火烧红了半边天。

朱瑾果然中计出城救援,半路被葛从周伏兵杀得大败,连老家都不敢回,狼狈南逃。收拾徐州时溥更是经典,葛从周玩起“骄兵之计”,天天在城外摆酒宴饮,歌舞升平,一副醉生梦死的模样。时溥信以为真,率军夜袭,结果一头撞进葛从周精心布置的口袋阵,全军覆没,连自己都成了阶下囚。从河南到山东,从安徽到江苏,朱温的半壁江山,几乎都浸染着葛从周这位“常胜将军”的血汗。他不仅勇猛过人,更能完美执行敬翔的战略意图,指哪打哪,从不含糊,是朱温开疆拓土最锋利的刀。

然而,沙陀李克用的“鸦军”铁骑,是中原诸侯的噩梦。对付这种硬骨头,光靠“巧劲”不行,还得有敢玩命的“铁憨憨”。氏叔琮就是这块料!他打仗就一个字:冲!管你多硬的骨头,他都敢拿头去撞。890年,李克用派“十三太保”之首的李存孝攻邢州,朱温手下大将接连败北。危急关头,氏叔琮挺身而出。他深知李存孝之勇,不硬拼,而是利用地形挖沟布陷,把沙陀骑兵困得动弹不得,再居高临下猛攻,打得李存孝长矛脱手,狼狈逃窜,还缴获了两千匹宝贵的战马,气得李克用直跳脚。

901年围攻凤翔,李茂贞派精兵偷袭朱温粮道,敬翔直言“非猛将不能挡”。朱温立刻点将氏叔琮。氏叔琮二话不说,带兵赶到,不扎营盘,直接挖深沟,自己提刀立于沟前,大吼:“想过此沟,先问爷爷手中刀!”阵斩敌将,杀退偷袭,保住了大军命脉。氏叔琮的“莽”,是建立在无畏和担当上的“智勇”,专克强敌,连李克用都不得不承认:“朱温帐下,此獠最难缠!”

再凶狠的枭雄,也需要一根拴住野性的缰绳。朱温的妻子张惠,就是这根至关重要的“缰绳”。朱温脾气火爆,动辄杀人。一次因粮草延误,他拔刀就要斩跟随多年的老部下。张惠及时赶到,温言劝阻:“当家的息怒!此人有错,念他昔日曾为你挡箭,杀之寒了众将士心啊!”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改为杖责,既保人性命,又维军纪,更聚拢了人心。朱温打了胜仗,见敌将朱瑾之妻貌美,欲纳为妾。张惠不吵不闹,拉着那女子的手叹道:“妹妹,咱们女子命如飘萍,若今日败的是我夫君,我的下场也与你一般。”一席话让朱温羞愧难当,主动将女子送去出家,保全了名声,也显出几分“仁义”。张惠更有大局观。895年朱温欲主动攻打实力尚强的李克用,群将附和,唯有张惠私下劝阻:“晋王名位尚高,河东险固,沙陀骁勇,若战不利,前功尽弃。不如暂避其锋,徐图后举。”朱温从善如流,转而专心经营河南,坐视李克用与其他藩镇消耗。张惠的温柔智慧,如同润滑剂和稳定器,让朱温这架狂暴的战车不至于过早散架。可惜天不假年,张惠904年病逝。她死后,无人约束的朱温愈加暴戾荒淫,终致杀身之祸,令人扼腕。

霸业之路,总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那些见不得光的“脏活”,需要一只“猫头鹰”在暗处完成。科举屡试不第的李振,对世家大族充满怨恨,他主动投靠朱温,甘当这把“暗刃”。他像鹰隼一样盯着朝廷里那些清流士族,不断向朱温进言:“这些酸儒,自命清高,骂您出身草莽,实乃心腹大患!”905年,他精心罗织罪名,炮制了一份包括裴枢、独孤损等三十多位名臣的“黑名单”。

面对朱温“杀之恐惹众怒”的犹豫,李振冷冷道:“成大事者岂拘小节?曹操杀人如麻,不也青史留名?”一手策划了骇人听闻的“白马驿之祸”,将这些衣冠楚楚的朝臣沉尸黄河,为朱温篡位扫清了最大的舆论障碍。甚至对唐昭宗下手,也是李振极力怂恿:“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司马昭故事在前,主公何惧后世骂名?”最终促使朱温痛下杀手。李振这只“猫头鹰”,用最狠辣的手段,为朱温铺平了通往龙椅的最后血路,虽然他自己最终也难逃被清算的命运。

回看朱温从草莽到帝王的惊险一跃,哪里是什么“天命所归”的神话?分明是一支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的“创业天团”共同缔造的乱世奇迹!**敬翔是洞察风云的“导航仪”,没有他,朱温早在四战之地撞得头破血流;葛从周是攻城拔寨的“开山斧”,没有他,半壁江山只是纸上谈兵;氏叔琮是专啃硬骨头的“破城槌”,没有他,沙陀铁骑的阴影将永远笼罩中原;张惠是稳住船舵的“压舱石”,没有她,朱温这艘狂飙的船早因暴戾和内乱而倾覆;李振则是扫清障碍的“清道夫”,没有他,通往龙椅的台阶上会布满荆棘与绊脚石。**

这五人,如同支撑霸业的五根巨柱,少了任何一根,朱温的帝王梦都可能轰然倒塌。他们的故事,戳破了“英雄史观”的浪漫泡沫,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再耀眼的枭雄,其光芒之下,必有群星闪耀。** 是谋士的智慧、猛将的勇力、贤妻的柔韧、酷吏的狠辣,共同编织了这张乱世成功的巨网。朱温的成功,本质上是团队协作的胜利,是不同特质的人在特定历史舞台上的精准配合。这不禁让人深思: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多少看似个人的辉煌,其实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我们仰望那些站在权力巅峰的“孤家寡人”时,是否更该低头看看,那些托起他双脚的基石?

朱温的结局也发人深省——当张惠这根维系平衡与底线的“压舱石”过早失去,当敬翔的谋略再也无法约束膨胀的野心,当只剩下李振的狠戾推波助澜,覆亡的种子便已悄然埋下。这或许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成就你的力量,若失去制衡,最终也可能将你吞噬。朱温与他的“五人团”,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一段血腥的争霸史,更是一面映照权力本质与人性幽微的复杂棱镜。

来源:博览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