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担任河北省委书记,1993年退居二线,反对程维高担任省委书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21:26 1

摘要:这一切说起来,好像都是很久远的事了。但如果你设身处地想一想:一个寒门子弟,赶上民族危亡的年代,能不能扛自己的命、能不能直着腰活一辈子?你不一定敢说。但邢崇智,就是那个把命题做出来的人。他上有家国下有泥地,脚下是乡村的土,心头是民族的事儿。这人不是生来传奇,总归

邢崇智:河北农村走出来的“一把手”,他的不服与隐忍

这一切说起来,好像都是很久远的事了。但如果你设身处地想一想:一个寒门子弟,赶上民族危亡的年代,能不能扛自己的命、能不能直着腰活一辈子?你不一定敢说。但邢崇智,就是那个把命题做出来的人。他上有家国下有泥地,脚下是乡村的土,心头是民族的事儿。这人不是生来传奇,总归有一些不被听见的曲折和不能言说的时刻。

他是1927年生人,河北涉县的小村,在那里,大多数人活得不容易——一家几口,地里刨食,一年到头能吃饱其实都算幸运。邢家也是如此,家里没几亩地,年景不好时就多挨几天饿。早年间,他要读书就只能去乡里头的小学,据说老师凑合书,桌椅也都是东拼西凑。邢崇智放学回家,还得帮着父母喂牲口,拾柴火,遇上什么不高兴的事,有时在院子里坐会儿,就那么看看远山——他大概也是在苦日子里琢磨着,要有一年能翻个身。

年轻人总要有点理想。他在中学里头学得认真,可见识大的其实不是老师,而是从外地来的几个进步青年。有一回,外面的人带来了点新书,说是讲“救国救民的大道理”。用现在的话说,那大概就是一腔热血。邢崇智本就是心里有疙瘩的人。他不服,他也不怕苦。他听得入神,就开始琢磨自家乡村,琢磨那些年年被战火骚扰的日子,觉得这日子不能一直这么过下去。

等到他中学毕业,战事已起。家里盼着他去找个稳妥活儿,谁懂那个时候的 “稳定”只有乡村教员最靠谱。他做了教员,讲课一丝不苟,私底下还带着几个年轻人研究读到的那些新思想。风里雨里,他和村子里的人一起抗日,那是被时代裹挟的洪流,也是他自愿投进去的一团火。

时间到了1943年,邢崇智成了我党的一名党员。说是身份,其实更像责任,就跟家里老宅子上的横梁一样,总得有人扛着。他开始在家乡一带奔忙。不光是宣传抗日救国,更是拉着周围的人一起想办法:家里的猪少了怎么办,村里粮食缺了怎么顶过去,这两头事,他都上心。不少老人至今还记得他年轻时那副不服气的劲儿,跑前跑后,说服不信的人,仿佛一腔热血能把寒冬烤化。

抗战过去,紧接着又是解放。邢崇智没有停下来,他还是在河北地界,行走在乡村与城镇间,继续做着组织和宣传的工作。支前动员啥的,他愿意冲最前面。有一次据说,他带着队伍顶着雪夜往前线送粮,鞋子湿透了也不说一句苦话。传说里,那个时候他脸上冻出了裂口,一笑,就能看见里面的热血。他见过太多生离死别,也听过那些人喃喃自语:革命能不能真的让咱们过好日子?

再后来,国家变了模样。新中国成立,邢崇智调到共青团做事,天天跟青年人打交道,他带点老派的严厉,也有几分青年的冲劲。有人私下说他太要强,但他自己觉得,命就是要自己争。日子慢慢变好了一些,可天有不测风云。1966年,“特殊时期”开始了。风浪一来,谁也没躲过去,邢崇智也被冲击。有人告状,有人嘲笑,甚至有人想趁机踩他一脚。他不吱声,偶尔在家里院子里泡一壶茶,坐着看天发呆。谁也不知道他那几年夜里睡不着,心里到底盘算些什么。

熬到1970年,局势转了温。他被重新安排工作,先是农林部畜牧局局长,后来又到农业部做政治部主任。那些年“四人帮”把人事搅得乌烟瘴气,好干部复出不易。而邢崇智不是不想争气,他是被逼出来的狠劲。有人在背后使绊子,他也不卑不亢,见招拆招,有时候一晚上都在办公室坐着,想对策。有些同事说他太轴,有些人敬他是条硬汉。他是“斗智斗勇”的那一拨,从不怕把自己搁上火上烤一烤。

1976年,“四人帮”倒台。换了天地,邢崇智终于熬出了头,1979年当上了农业部副部长,有了副部级的身份。很多人以为一旦有了名头就能轻松了吧,其实官场也一样多风雨。1983年干部年轻化,邢崇智被调回河北,担任省委书记。可那个时候还有第一书记的设置,他权力其实有限,像是“今天的省委副书记”。但他很懂事,不多说不争抢,还默默给河北经济做了不少实际贡献。那些年河北农村发展快,他捧着年轻干部一点点往前推——后来的“经济大省”,很大一部分底子是他和那帮年轻人一铲一铲垫出来的。

1985年,邢崇智升为一把手。“手里有权了,心里压力也大,”这话是他晚年自嘲说过的。他干活还是那一套风格,实在、较真,启用了一批批能干的小年轻。有人觉得他不近人情,其实他只是想让河北少点杂音,多点实事。外头风吹雨打,里头总有人说闲话:“河北要变天了。”但邢崇智不信那个,还是把事儿做到底。

邢崇智是那种人,做官也不忘自己是农民家的孩子。1990年,他又一次当选了河北省委书记。但还没等到任期满,1993年他却主动提出退居二线,这在那个年代算是稀罕事。为什么?一是觉得该让年轻人上来,二是他对后来的继任者——程维高,有很多不放心。坊间总有人传他们关系麻烦,其实说到底,邢崇智就是看不惯权力被糟蹋。程维高上台后,果不其然,作风糟糕,亲属捞钱,唬得一个省乌烟瘴气。后来程维高的儿子卷巨款跑了,父亲也被拉下马,邢崇智算是未雨绸缪,也算是落了个“老眼光准”吧。

后来的故事就淡了些,退居二线,邢崇智做了全国政协常委。晚年多在天津生活,就像很多领导干部一样,静静地度日——喝茶,散步,偶尔有人来登门请教。2000年病逝,七十三岁。不算长寿,但也没有遗憾太多。他的过去,河北乡野、城头巷尾,早已有许多流言和传说。

今天回头看,邢崇智到底算不算一代英才?有人说他太老派,有人说他一生坎坷。有时候我想,一个出身寒门的孩子,然后一直在风雨里奔跑,奋斗不止,这究竟是幸运还是无奈?他拥过权力,也守过底线;见过黑暗,也点过一盏灯。许多故事没被写进史书,只能在乡村的夜色里,偶尔被人低声念叨几句。

人活着,终归要跟自己的命对几回。邢崇智的命,不是天生好命,也不是嫉妒别人来的。他最后留给河北的,是一座桥、一群人、一份清白,这些东西,也许就是他所有的答案了吧。日子更迭,有些名字会变得陌生,可谁要是翻到河北那些年,不妨问一问:哪条路上没有他的脚印?

人这一辈子,到底是要活个什么劲头?也许只有走过的人才知道。

来源:亭中听琴品弦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