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勇有谋的人,身上都暗藏着5个高级思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7-27 19:42 1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论语》《庄子》《维摩诘经》《六祖坛经》《史记》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论语》《庄子》《维摩诘经》《六祖坛经》《史记》

世人常说“有勇无谋是匹夫,有谋无勇是书生”,可真正的智者,既不是血气方刚的莽夫,也不是纸上谈兵的腐儒。

从古至今,那些能够在乱世中立身,在困境中突破,在人生路上行得稳、走得远的人,身上都藏着几种旁人难以察觉的高级思维。

这些思维模式,不是天生的禀赋,而是在无数次的历练中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

孔子为何能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中坚持理想?

庄子为什么能在功名利禄面前保持超然?

佛陀又是如何在菩提树下悟出宇宙人生的真谛?

这些圣贤身上究竟藏着什么样的思维奥秘?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屡遭冷遇,甚至在陈蔡之间被围困七日,弟子们饿得面黄肌瘦,可夫子依然弹琴不辍。子路愤愤不平地问:“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盍少贬焉?”

孔子停下手中的琴,淡然道:“良农能稼而不能使岁,良工能巧而不能使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由,尔志不远矣!”

这番话里藏着第一个高级思维: 洞察本质的慧眼

平常人遇到挫折,往往只看到表面的困难,要么怨天尤人,要么妥协退让。

可真正有智慧的人,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根本规律。

孔子明白,道之不行,不在于道本身有问题,而在于时代还没准备好接受这样的道。

他不会因为暂时的不被理解就改变自己的原则,因为他看到的是千百年后的价值,而不是眼前的得失。

庄子有一次路过监河侯的封地,看到一条搁浅的鲫鱼正在车辙中奄奄一息。鱼儿哀求道:“我是东海的波臣,你能给我一升一斗的水救救我吗?”

庄子笑道:“好啊,我准备南行去游说吴越的君王,引西江之水来救你,你看如何?”

鲫鱼愤怒地说:“我失去了常处的水,现在只要一升一斗就能活命。你这样说,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去找我吧!”

这个故事展现了第二个高级思维: 应时而变的权变

庄子用这个寓言讽刺那些只会画饼充饥、空谈理想的人。

真正的智者懂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会拘泥于固定的模式。

遇到紧急情况,他们能迅速调整策略,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死守教条。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子面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梁惠王听后若有所思,追问:“那如何才能让国家强盛?”

孟子缓缓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这里体现了第三个高级思维: 超越表象的格局

普通人看问题往往被眼前的利益蒙蔽,觉得多占便宜就是聪明,多得好处就是成功。

可真正有远见的人明白,真正的利益来自于更高层次的考量。

孟子不谈具体的富国强兵之术,而是从人性的根本处着手,这种思维高度决定了他能看到更远的未来。

春秋时期还有一个故事。郑国有个叫列御寇的人,就是后来的列子,年轻时拜壶丘子为师学道。壶丘子对他说:“你能做到心斋吗?”

列子不解:“什么是心斋?”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列子听得云里雾里,壶丘子又说:“你先学会忘记自己的聪明才智,忘记自己的见解主张,回到婴儿般的纯真状态,这样才能接受真正的道理。”

列子按照师父的话苦修三年,逐渐体会到心斋的妙处。他发现当内心真正安静下来时,反而能更清楚地感知到外界的变化,做决定时也不再被各种杂念干扰,总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这就是第四个高级思维: 超然物外的定力

大部分人的心就像一潭浑水,各种欲望、担忧、计较不断翻腾,看什么都不清楚。

可真正有修养的人,能让心保持如镜般的宁静,外境虽然变化,内心却始终不被摇动。

这种定力让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洞察全局,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正当列子沉浸在修道的喜悦中时,有一天壶丘子突然对他说了一段话,这段话后来成为道家修行的核心秘诀,也揭示了真正有勇有谋之人的终极思维模式。

这个秘诀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能在任何环境下都游刃有余,更揭示了古代圣贤超越常人的根本原因。

可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它又如何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壶丘子缓缓开口:“列子啊,你现在已经学会了心斋,可还有更深的境界等着你。真正的道者,不仅要做到心如止水,更要做到’坐忘’。”

“什么是坐忘?”列子虚心请教。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壶丘子的话如醍醐灌顶,“你要忘记自己的身体,忘记自己的聪明,忘记形体和知识的分别,与大道融为一体。”

这就是第五个高级思维: 无我利他的境界

最高层次的智慧不是“我要如何聪明”,而是超越了“我”的概念。

当一个人不再被自我的得失所束缚,不再被个人的喜怒哀乐所左右时,他反而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勇气。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正是达到了这种境界。他发现所谓的“我”本来就是虚幻的,痛苦的根源正在于对这个虚幻的“我”的执着。当他彻底放下了自我的执念,反而获得了无上的智慧和慈悲。

维摩诘居士也是这样的典型。他虽然身处红尘,却能在家修行,不被世俗的财富、地位、名声所迷惑。文殊菩萨前来探病时,维摩诘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

他把自己的病痛与众生的痛苦联系在一起,这种胸怀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得失,达到了无我利他的境界。正因如此,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在商场政治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祖慧能在《坛经》中也说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五个“何期自性”揭示了最高智慧的根源: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具足一切时,还有什么可怕的?

还有什么可执着的?

真正有勇有谋的人,勇气来自于对真理的确信,谋略来自于对规律的把握。

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患得患失,也不会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怀疑自己的方向。

他们的内心有一种超越世俗成败的定力,这种定力让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

这五个高级思维——洞察本质的慧眼、应时而变的权变、超越表象的格局、超然物外的定力、无我利他的境界,构成了古代圣贤智慧的完整体系。

第一个让我们看清事物的真相,第二个让我们灵活应对变化,第三个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第四个让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第五个则让我们彻底超越了小我的局限。

当一个人真正掌握了这五种思维方式,他就不再是那个被环境左右的普通人,而是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游刃有余的智者。

他的勇气不是血气之勇,而是智慧之勇;他的谋略不是诡计权术,而是顺应天道的自然智慧。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勇有谋。

‌‌​​‌​‌​​‌‌‌‌​‌​​‌​​​​‌​​‌‌​​​‌​​‌‌​‌​‌‌​​‌‌‌​‌‌​​‌​​​‌‌​​​‌‌‌‌‌​​​‌‌‌‌‌​​​‌‌‌

来源:人间烟火书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