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杨村桥镇,有一群像潘森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共同目标——让村里的土特产“出圈”、进城。近日,由农创客、农村储备人才等5名入乡青年自发组建的创业团队,共同发起“青年入乡 村味出圈”共富接力计划,他们也成为了推动乡村农产品走出去的“主理人”。
“王书记,我看小程序上杭州团队又下单了200多箱,看来村里的黄桃很受欢迎啊!”电话中,90后入乡青年潘森激动地向杨村桥镇黄盛村党总支书记王建设说道。
在杨村桥镇,有一群像潘森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共同目标——让村里的土特产“出圈”、进城。近日,由农创客、农村储备人才等5名入乡青年自发组建的创业团队,共同发起“青年入乡 村味出圈”共富接力计划,他们也成为了推动乡村农产品走出去的“主理人”。
“我之前做过农产品销售,既有经验也有兴趣。既然选择回到乡村,我就想和伙伴们一起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潘森拿出了黄桃进城促销活动的成绩单说,“我们总共销售黄桃2000多斤。”不止于此,这支青年团队不仅把村里滞销的黄桃销售空了,还帮助其他乡镇的农户拓宽销路。
比起解决农产品销售的一时堵点,摆在这群青年创客面前的根本难题在于:面对农产品同质化竞争和当前消费趋势变化,年轻人要如何助力“村味”成功“出圈”?系统化搭建“青年入乡 村味出圈”共富接力计划中的运营体系,成为探索的重点。
在供应链上游,共富接力团队建立起严格的品控与采集机制。他们不仅分工负责农产品的收购、分拣、包装与售后,还积极与杨村桥各村“互助生活委员”合作。这些熟悉本地情况的“委员”们,能够精准掌握各家各户的种养情况和手工艺资源,从而帮助团队系统梳理出全年可供应的时令产品清单,在源头上保证产品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好产品是基础,可持续的销售通路是关键。团队以“互助长宁”联合体为平台,在杨村桥镇纪委的监督和协助下,整合多方资源,搭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矩阵——
线上,团队通过“长宁好物”团购平台和“长宁村小花”直播账号拓宽零售渠道。在“长宁村小花”直播间,带有乡村特色的农特产品最畅销。“这是我从小吃到大的长宁千层糕,它的材料和工序都特别讲究。只有用新鲜的竹叶加稻草灰,混合山泉水浸泡一夜的大米,才能做出色泽鲜亮、Q弹软糯的长宁千层糕。千层糕也寓意着我们的生活节节高。”透过镜头,入乡青年汪艺璇热情推荐着当天的直播产品;
线下,团队依托党建联建单位,如杭州市农科院等十余家机构,建立“单位集采+个人接龙”的稳定订单模式,实现农产品定期直供城市社区。截至目前,团队已积累稳定客户超过1200人,总销售额接近30万元。
销路打开了,包装也得跟上。借着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的契机,共富接力团队与高校参赛团队合作,边驻村调研边设计创作,为当地的草莓、甜瓜、圣女果等生鲜水果,以及长宁糕、玉米粿、粉皮等20多种传统手作小吃,量身定制“来尝宁”区域公共品牌包装,让深山里的农产品穿上了“新潮外衣”。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杨村桥、扎根杨村桥,我们不仅推出共富接力计划,还发布了‘乡村梦想家’和‘莓好菁英’招募令,积极推动青年人才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双向赋能。”杨村桥镇党委副书记邵帅说。
据统计,今年以来,杨村桥镇“互助长宁”联合体已累计吸引60余名青年入乡发展,接待各类团队130余批、游客超过1.3万人次,实现农产品销售150万元,片区经营性收入达到280余万元、同比增长270%。
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建德市将全面推广共富接力计划,推动更多本地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把更多青年人才“引进来”,进一步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助力实现乡村共同富裕。
来源:心中那一沫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