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的祁连山,雪峰依旧顶着皑皑白冠,而山脚下的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乡苗家堡村的千亩麦田,金色麦浪随风腾涌,铺成一望无际的金毯。两台大型收割机正沿着田垄缓缓前行,割台掠过之处,沉甸甸的麦穗瞬间涌入储仓,粉碎的秸秆混着泥土香,在空气中散漫出淡淡的秋意和丰收的味道——这
本文视频和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摄制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初秋的祁连山,雪峰依旧顶着皑皑白冠,而山脚下的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乡苗家堡村的千亩麦田,金色麦浪随风腾涌,铺成一望无际的金毯。两台大型收割机正沿着田垄缓缓前行,割台掠过之处,沉甸甸的麦穗瞬间涌入储仓,粉碎的秸秆混着泥土香,在空气中散漫出淡淡的秋意和丰收的味道——这丰收,藏在饱满的麦粒里,也藏在新技术里。
收割现场。
一大早走进示范田,远远望去,小麦株型紧凑,穗子挨挨挤挤却互不遮挡,带着凉意的风从祁连山褶皱里溜出来,拂过饱满的麦穗,摇落草叶上的晨露,却吹不散麦田里的轰鸣声。收割机掠过,黑色的智慧灌溉管网在大地肌理下蜿蜒盘绕,如毛细血管将祁连雪水精准泵向作物根脉。
“这千亩麦地,是我们高水效综合技术模式的示范田。看这麦穗,比传统种植的饱满近一圈。”甘肃省农科院唐文雪研究员介绍,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河西走廊主要粮经作物节水丰产优质与适水种植技术”的子课题,“河西走廊主要粮经作物节水丰产优质高水效技术模式集成”研究集成的小麦节水丰产优质高水效技术模式,除了选用抗寒、抗旱、高产、节水、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宽幅匀播种植技术让播幅从5厘米扩到10厘米,麦粒像站队一样整齐,每株都能晒到太阳、吸到水肥。
小麦机收现场。
这种“有序生长”背后,还藏着一套精密的“水效密码”。浅埋滴灌带像毛细血管扎进土里,把祁连山的雪水精准送到根系;导航播种机走过,施肥、播种、铺管一次完成,机械播种成本降了60%。唐文雪蹲下身,扒开土层露出滴灌带,“现在,肥料被精准调度在播种带正下方,随着滴灌水流直达根区,水肥利用率提高到20%以上。在土壤深处,春耕时埋下去的保水剂,像无数微型海绵,把祁连山融雪的每一滴水都锁在根区。不像以前,开春时一股脑把肥撒在地里,下雨冲、日晒跑,真正被麦子吃进去的没多少。”她随手从对照田拔起一株麦,根系稀疏;再从示范田拔一株,根须密得像小毛刷——这正是精准水肥催出的“吃水吃肥”本事,“茎秆里的氮磷钾都用在正地方,所以抗倒伏、千粒重高”。
小麦收获现场。
小麦喜获丰收。
在测产现场,由省级和地方相关专家组成的测产专家组,认真听取实施单位情况汇报,察看了小麦千亩示范田建设情况,并按照农业农村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进行了现场实收测产,970.14亩示范田平均亩产632.28公斤;而传统栽培模式对照田平均亩产514.18公斤。“增产22.9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9.60%。”唐文雪说,这意味着在祁连山下,每方水多打了近0.5公斤粮——对缺水的河西走廊来说,这是突破性的节水增产双丰收。
“咱祖祖辈辈靠祁连山吃饭,现在才明白,不是水不够,是以前不会用。这科技啊,就是给祁连山的雪水装了‘增压泵’,让每滴水都能变成粮。”宏盛种植专业合作社崔龙天蹲在田埂上,得知今年的产量后,脸上乐开了花。他指着示范田边缘的浅埋滴灌带说:“看这穗长,传统种植的10厘米,咱这12厘米;粒数更别说,以前40粒,现在55粒左右。往年亩产最高才能达到900斤,今年首次用了宽幅匀播浅埋滴灌及水肥的精准调控技术,现在这黑管子埋在5厘米深的地方,水直接往麦根上‘喂’,雪峰下来的每一滴水,都能变成麦粒,亩产达到了1200斤以上。祁连山下来的水就那么多,咱把技术用对了,就能多打粮。”
机械收割现场。
“技术跟上了,祁连山的风再烈,也吹不倒好收成。”崔龙天来说。
远处的雪峰静静矗立,山脚下的麦田里,机声还在继续。当浅埋滴灌的黑管像毛细血管扎进更多土地,当宽幅匀播的麦浪连成更大的金毯,祁连山脚下的丰收故事,正被科技重新书写——这故事里,有雪峰与麦田的和鸣,有干旱与丰产的共生,更有每一粒麦子都在诉说的:在这片土地上,科技就是最好的“丰收密码”。
小麦机械收割现场。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