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胸腺肽,一种本应严格用于特定免疫缺陷、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辅助治疗的处方药,目前却有滥用趋势。《生命时报》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发现大量有关胸腺肽的推荐帖,称其为“免疫神药”,不少人在评论区询问,甚至不惜花高价自行购买。胸腺肽到底有什么用,滥用又会引发哪些风险?
受访专家: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主任药师 张士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 童 强,本报记者 田雨汀
胸腺肽,一种本应严格用于特定免疫缺陷、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辅助治疗的处方药,目前却有滥用趋势。《生命时报》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发现大量有关胸腺肽的推荐帖,称其为“免疫神药”,不少人在评论区询问,甚至不惜花高价自行购买。胸腺肽到底有什么用,滥用又会引发哪些风险?
胸腺肽被滥用
胸腺不仅是人体的免疫中枢,还是具有内分泌机能的器官,可分泌胸腺肽类物质。胸腺肽又名胸腺激素,是来源于胸腺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能调节免疫系统,促进免疫细胞在组织中分化成熟,增加机体免疫应答,最终实现提高抗病、抗感染能力等作用。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主任药师张士红表示,目前临床常用的胸腺肽类药物有三种,分别是胸腺肽、胸腺五肽和胸腺法新。胸腺肽药物是从动物胸腺中提纯的小分子多肽,在临床上应用时间最长,但杂质多、易致敏。随着技术发展,人工合成纯度更高的胸腺五肽药物得到应用。目前,功能、结构与人体天然胸腺肽ɑ1更接近的是胸腺法新药物,具有较高的免疫增强活性和较低的过敏反应率。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童强介绍,国家卫生健康部门明确规定,胸腺肽类药物的适应证仅限于免疫缺陷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辅助治疗。“但门诊中,经常有非适应证患者,甚至身体健康的人表示,自己抵抗力差,经常感冒、泌尿系统感染,要我给他们开一点,这种情况下我都会拒绝开药。”
2023年,家住上海的李女士肿瘤切除手术后,医生开具了胸腺法新注射液“日达仙”。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每周到社区医院打一次,目前已连续使用2年,没什么特殊感觉。今年62岁的李先生表示:“日常会将胸腺肽肠溶片当作保健品来吃,吃完偶尔会腹泻、嗜睡,不知道是不是和用药有关。”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统计发现,近半年来有关胸腺肽类药物的帖文超过200篇,最高点赞、评论数均过千。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购药经验和用药体验,尤其是胸腺肽肠溶片,比如“每到天气变冷,都给家里老人吃这个药来预防疾病”“自从吃了胸腺肽,再也没感冒、发烧”。也有一些网友分享使用后的副作用:不时出现心慌、恶心、腹胀、便秘,并伴有乏力;仅注射一针,就食欲大增,半年内体重增长近10斤。
美国至今没有上市
两位专家强调,健康人群免疫调节机制完善,足以保持免疫水平动态平衡,医学上并没有充足证据推荐使用胸腺肽类药物“增强免疫力”。无论是注射剂还是肠溶片,胸腺肽类药物都属于处方药,若盲目滥用,危害巨大。
研究表明作用不大。2000年,胸腺肽类药物注射剂取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孤儿药”认证,意思是该药仍处于研究阶段,而研究的适应证是罕见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院学者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胸腺肽在美国用得极少,胸腺法新缺乏相关数据支持;美国梅奥诊所消化内科医生同样称,在讲究循证医学的主流教学医院,几乎没听说过使用该类药的。
不再作为推荐用药。日达仙是胸腺肽类药物中销售最火爆的一种,新冠疫情初期,虽作为预防性用药被纳入新冠诊疗方案,但2023年已不再作为推荐药。美国《医学病毒学杂志》刊登研究也显示,使用胸腺肽类药物对预防新冠肺炎及感染新冠肺炎后的治疗没有显著作用,且不良反应增加。
临床多是辅助治疗。日达仙在1999年和2006年分别进入乙肝和丙肝3期临床试验,均以失败告终,随后转向恶性黑色素瘤相关研究,3期临床试验并未启动,因此至今未获FDA批准上市。在我国,胸腺肽类药物最初上市是用于乙肝辅助治疗,但因效果有限,逐渐淡出乙肝治疗。目前,胸腺肽类药物在临床上多用于肿瘤、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免疫增强辅助治疗,但循证证据不多,有一定的安慰剂效应。
副作用大可能致命。滥用胸腺肽类药物可能扰乱正常身体机能,甚至永久改变免疫系统。2003年至2011年4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疑似胸腺肽类药物注射剂造成的不良反应事件5459例,其中严重病例1326例,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高热、呼吸困难、哮喘、胸闷、窒息、严重皮疹等。
应整体列入重点监控药品
胸腺肽类药品,尤其是注射剂,因疗效证据不足、安全风险高等问题,国家药监局、卫健委等已将其纳入重点监控和整治范围。
2019年,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将胸腺五肽药物纳入《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处方管理,严控超适应证使用;2022年,江苏省医保目录将其清退。2023年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对胸腺肽类药物注射剂说明书增加黑框警告,说明其存在潜在危险。公告指出,胸腺肽类药物注射剂可致严重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建议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
整治后,胸腺肽类药物滥用情况依然存在。张士红认为,这是因为不少人仍将这类药物视为“神药”,期待通过捷径增强免疫力。要想真正将胸腺肽类药物推下“免疫神坛”,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公众形成合力。
扩大监控范围。未来,应将胸腺肽类药物全面纳入《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并推动地方医保同步清退。
医院强化管理。医疗机构应将胸腺肽类药物作为重点监控药品,纳入处方点评系统,对无明确免疫缺陷诊断却开药的情况,进行处方拦截并追责。同时,向医生强调,胸腺肽类药物缺乏健康人群使用的循证依据,不可随意开具处方。
跳出认知误区。大众要认识到,免疫功能可通过合理饮食、加强运动等方式调节到适宜状态。药物介入可能破坏自身免疫平衡,得不偿失。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