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2日到3月14日,正逢“植树节”“五彩大凉山 万千气象新”第一季度集中采访活动媒体团走进四川省凉山州的德昌县、会东县、宁南县,一路春意盎然,万物生发。从现代农业园区到清洁能源项目,再到蚕桑产业的‘蝶变’,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二三产业的“树林”正在茁壮生长,奋
3月12日到3月14日,正逢“植树节”“五彩大凉山 万千气象新”第一季度集中采访活动媒体团走进四川省凉山州的德昌县、会东县、宁南县,一路春意盎然,万物生发。从现代农业园区到清洁能源项目,再到蚕桑产业的‘蝶变’,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二三产业的“树林”正在茁壮生长,奋力抽枝开花。
一株正在开花挂果的“致富树”
3月12日,顺着铁柳镇畅通的盘山路向上来到会东县铁柳亚热带水果现代农业园区,迎接记者的是来自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的热浪。在这里坐落着会东县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亚热带水果种植区。据介绍,园区目前主导产业规模达14500亩,其中有牛油果1500亩,树苗超十万株。
(正在开花的牛油果树)
原产于美洲的牛油果是风靡世界的著名的亚热带水果,对种植条件有着比较严苛的要求。铁柳镇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山区台地众多,地形适宜;两大河流交汇、乌东德水库坐落,水源丰富,全年光照充足,非常适宜发展牛油果和芒果等亚热带水果。“经过我们综合考察论证,凉山州会东县的气候完全适宜牛油果的生长。”园区相关企业负责人介绍,通过实践论证和政府的大力支持,2022年,企业正式签订了招商引资协议,来到这里“生了根”。
此时正值牛油果小树开花的时节,整个山顶都弥漫着一股独特的清香。据了解,园区已实现生产端育苗、种植、初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覆盖,总产值预计达10900万元,其中主导产业产值10300万元。“今年十月,这批牛油果就可以下树了。”会东县农业农村局多经站站长朱富华向记者介绍,得益于近年来铁柳镇顺畅的交通物流体系,园区的牛油果从下树到进超市货架不会超过一周的时间。
除了园区的工作人员,铁柳镇的农户们也对这些幼树格外挂心。“我们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对这种新鲜事物格外感兴趣。”会东县铁柳镇副镇长杨兴文告诉记者,园区所处地区产业经过几次更迭,从蚕桑到甘蔗再到芒果,每一次引入“新东西”,铁柳镇的老百姓都秉持着积极的态度进行考察。
据介绍,亚热带水果现代农业园区引进的农业龙头企业可以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另外,通过土地流转,当地220户农户每年获土地流转费92万元,村集体获益15万元,园区所在村农民当年新增收入的60%以上从园区效益中获得,园区全年临时用工接近2万人次,年度发放临时用工工资150余万元。“目前有50户左右的农户已经在跟基地合作了,前期的牛油果苗木都由基地免费提供给他们。”杨兴文表示。
(河谷中的牛油果林)
此外,按照铁柳镇“一核三路四化六景八产”发展思路,园区还积极推进观景平台、综合管理服务中心、观光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下一步依托禄会高速(计划2027年通车)直通园区,园区内可实现3分钟入高速,20分钟到达会东县城,1个小时到攀枝花,2小时到西昌、昆明,为园区发展民宿康养、旅游研学等休闲农旅产业提供良好条件。
成百上千株苗木在温室中安静生长,它的根系联结着这片干热河谷里人们对丰收最赤诚的期盼。除了农业领域的蓬勃发展,凉山州在工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媒体团随后前往德昌县,探访当地的清洁能源项目。
一座“开枝散叶”的工业园
顺着风力发电风车的方向,媒体团进入了凉山州的四川德昌特色产业园区里一片建设工地,“年产3GW 光伏切片、3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正在这里铺开。据介绍,该项目是德昌县实施清洁能源产业链突破提升行动的重大举措之一,对实现构建风光氢储多能互补格局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沿途的风车)
“项目目前已完成了运营期的所有策划,五月底具备投产条件。”项目所属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预计约20亿元,年上缴税收预计约2000万元,可提供约450个就业岗位。
这正是德昌县近年来深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行动的缩影。
德昌县的“工业强县战略”是通过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以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为重要突破口,加快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据了解,2024年,德昌县实现工业总产值77.1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增至38户,今年以来,以新材料化工园区为主阵地、禀赋资源优势为主依托,德昌县全力招引州委“五大产业链”领域的链主型、创新型、科技型企业,成功签约锂资源循环利用和年产3GW光伏切片、3GW高效光伏组件等重大项目19个、签约金额412.87亿元;包装重大产业项目30个、概算投资531.1亿元。
(施工建设中的厂房)
产业链的“开枝散叶”带来的是就业机会的增加和本地人才的回流。
“全县20万余人,80%是农业人口,在过去大部分的人都选择出去打工。”据德昌特色产业园区管委会企业服务中心主任杨云康回忆,以前县上的人才办还会组织大家一起去打工。
“现在没有必要了。”杨云康笃定地说。近几年,在沿海地区学到技术的青壮年都回到了本乡本土,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人才回流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
3月12日,位于安宁河谷平原的德昌特色产业园区里,工人们阔步走进上午的骄阳中,背后是正在逐步健全的绿色产业链雏形,脚下是坚实的康庄大道。
一缕蚕丝织就的多业态四川“茧都”
当你询问Deepseek,“提到丝绸,你联想到了哪里?”它会告诉你是杭州和苏州。但AI不知道的是,在距离江南地区千里外的大凉山州深处,一条“新丝路”已在这里铺就。
(进行缫丝工作的女工)
3月14日,媒体团来到此行最后一站──凉山州宁南县。在当地有一个有趣的比喻,“如果蚕桑产业比作一位姑娘,当她长在江南,会是一位窈窕淑女,但是当她长在宁南,她就像是个山里的村姑。”由于位置偏远,因此许多人不了解宁南产的蚕丝其实是爱马仕、路易威登等世界知名品牌的首选原料。
“但我们有那么好的基础,也得益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宁南县蚕桑企业相关负责人刘兢告诉记者,宁南县地处乌蒙山脉和金沙江交汇处,境内气候宜人,光热资源极为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257小时,全年无霜期320天以上,造就了蚕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生态,被蚕桑专家誉为不可多得的蚕桑宝地。在优越的地理条件的加持下,四川的“茧都”人才得以在小小的蚕茧上雕琢出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
(散发莹润光泽的蚕丝)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目前宁南依托30万亩优质桑园,实现年养蚕33万张、产茧30.2万担,农户售茧收入8.46亿元,可产6A级生丝1200吨,占全球顶级生丝市场份额的50%,质量指标连续25年蝉联全国第一,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去年,公司销售收入首次突破6亿元大关,今年,我们还将争取在外贸出口上再突破,争取达到20%的增幅目标。”刘兢表示。
在这张精心织就的丝路图景里,每一根参与建设的“经纬线”都功不可没。
在宁南·国际6A蚕丝基地的缫丝车间里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一粒粒洁白的蚕茧顺水而下,车台上女工们进行操作时十指翻飞,行云流水,她们使用的正是一旁“劳模车台”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晏鲁作独创的“晏式操作法”。“这套缫丝手法是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有四项基本操作,可以降低缫丝工人的劳动强度。”晏鲁作介绍。
如今仍在一线工作的她,面对镜头仍然有些拘谨,去掉其他名头,她仍是万千“经纬线”中的一员。据介绍,目前全县拥有蚕桑基地13个,带动全县2.5万户、10.2万农业人口从事茧丝产业,而宁南县总人口不过21万余人,桑蚕产业规模之巨,带动人员之多,可见一斑。
(山谷里的桑海)
正如宁南人挑选蚕茧时说的,“每一枚蚕茧都有去处,不适合纺线的,适合做被子,没有浪费的。”对于自然赋予的优质资源,宁南人格外珍惜,因此哪怕是生产环节中的桑枝余料,也被收集起来,成为当地菌菇种植产业的菌床原料。小小的桑叶也“解锁”出桑叶茶、冬桑饮料、桑叶糕点、桑葚酱等产品。
从“小农经济”迈入“规模经济”;从“蚕桑时代”迈入“丝绸时代”;从“工业时代”迈入“生物时代”。宁南县桑蚕产业一步步构筑起蚕种、丝绸、家纺、生物、贸易、文旅交融发展的全产业链格局。据宁南县蚕桑产业头部企业相关负责人陈绍雄介绍,“到2027年,预计园区综合产值达到60亿元,蚕桑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车队开动,车窗外一棵棵果木正在发芽开花,一片片产业链正在延展“新赛道”,一群群凉山儿女正在各自的领域钻研深耕。这个春天的大凉山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记者 王梓菡 刘星池)
来源:凉山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