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东乡县这片多民族交融的热土上,东乡中学如一颗种子,沐浴阳光、汲取养分,逐渐成长为一所承载希望、凝聚共识的教育高地。作为一所全寄宿制普通高中,学校依托西北师大附中的教学托管与“组团式”帮扶机制,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推动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目前,学校共设立6
东乡中学全貌。
西北师大附中教师在东乡中学展示示范课。
民族团结一家亲演讲大赛。
美术社团兴趣小组日常活动。
临夏融媒记者 赵淑娴
在东乡县这片多民族交融的热土上,东乡中学如一颗种子,沐浴阳光、汲取养分,逐渐成长为一所承载希望、凝聚共识的教育高地。作为一所全寄宿制普通高中,学校依托西北师大附中的教学托管与“组团式”帮扶机制,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推动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目前,学校共设立6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85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94.7%;教职工260人,少数民族教师比例达48%。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共融的大家庭中,如何实现深层次的融合与共同进步?东乡中学以扎实的举措和温暖的实践,交出了一份民族团结与教育协同发展的生动答卷。
强化组织领导
凝聚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与行动合力
学校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引领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保障。通过构建“党建+”工作模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党组织建设、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全过程。借助“三会一课”、总支书记带头宣讲、支部党员率先践行等多种形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引导全体师生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东乡中学党总支书记崔鹏介绍:“在管理机制方面,我们学校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校长为组长,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负责人和班主任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统筹协调。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构建起层层负责、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党组织不仅把握方向,更深入班级、课堂和各类活动一线,真正让‘民族团结’从口号落实为行动、从文本走进心灵。”
深化帮扶协作
构建多元一体的育人共同体
东乡中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西北师范大学及州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依托全省最优质的高中资源促进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发展的思路,东乡中学由西北师大附中集中帮扶,学校属西北师大附中教学托管和“组团式”帮扶校,也是西北师大附中帮扶基地和西北师大附中网校东乡县分校。这一办学模式,深度推进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进步发展,为民族发展与民族团结注入了活力。
学校充分利用帮扶优势,在选派优秀学生到西北师大附中交流委培的基础上,开设了同步西北师大附中课堂的直播教学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互联网+”课堂,实现了两校师生实时互动。这种特有的交流委培和课堂联动方式,不仅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还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交流与理解,是民族团结、共同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案例。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更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性资源。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坚持以人才引进为主、县域选调为辅的方式组建教师队伍,全校260名教师来自全国11个省和甘肃省的13个市州、58个县区,涵盖汉族、东乡族、回族等10个民族,广大教师把个人成长与民族地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民族团结和民族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学校坚持实施“师大附中+东乡中学”双教研组长制度,对引进教师接续开展岗前培训和定期轮岗学习。与山东省济南历城二中结对为校际帮扶校,与兰州志成中学、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兰州天立学校结对为联盟学校,选派教师到结对学校学习研修、挂职锻炼、跟岗培训。如今,双方教师在交流学习中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推动者、促进者和践行者,既助推了教师队伍有力成长,也促进了民族地区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和加强民族团结,有力保障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聚焦文化浸润
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氛围
东乡中学深刻把握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将民族团结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着力打造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的育人环境。
学校确立“立德树人、崇文睿化、守正创新、启智育心”的办学理念,以“崇德、尚真、勤学、笃行”为校训,以“为学生人生增彩 为教师发展增光 为民族教育增辉”为办学宗旨,积极塑造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用文化指引方向、凝聚人心、提升内涵,增强学校底蕴。通过创办《崇文月报》校报、设立“崇文讲堂”大思政课堂,拓展宿舍、食堂等生活场域的文化浸润功能,倡导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校园风尚。文化,真正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走在东乡中学的校园中,民族团结的氛围无处不在,宣传栏、电子屏、校园广播、黑板报等,无不传递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题;结合升旗仪式、家长会、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使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每个角落。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学校联合西北师大附中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开展“经典润乡土·文化促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主题活动,提升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增强对中华经典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使命感。
创新教育实践
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走深走实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活动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东乡中学不断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学校重视学科教学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方法实施教育,将民族团结方面的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充分挖掘思政课程内涵,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发挥课程思政教育功能,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实效性。多维开展大思政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积极构筑思政教育共同体。以“布楞沟村史馆主题宣讲+学校思政教学”的方式,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工作和研学交流活动,推动“大思政课”走深走实。在实践育人方面,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志愿服务、结对帮学、灾区捐赠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意识。
社团活动和艺术实践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民族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校开设舞蹈、美术、合唱、辩论等15个社团,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交流文化的舞台。每年与西北师大附中联合举办“和美陇原·同心筑梦”文艺汇演,集中展现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凝聚团结奋进的校园正能量。
教育科研是持续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的智力支持。学校基于民族地区教育实际,成功立项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2023年度重点专项课题《协同育人视角下民族地区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将实践探索转化为理论成果,并在校内推广运用,显著提升了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为民族地区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参考。
通过多年来的扎实创建,东乡中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全过程中,“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师生心灵深处。如今的东乡中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已成为凝聚民族情感、培育团结信念的重要阵地。在这里,各族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建共享,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持续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蓬勃的生机与深厚的力量。
来源:东乡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