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59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天天跑步的人,是不是活得更久?”
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几年前,一项来自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给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信息量极大的答案。
结论是:运动的人,确实比不运动的人活得久。
但故事没那么简单。关键在于——怎么动、动多久、动到什么程度才有效?
这项研究追踪了超过11万名美国成年人的健康状况,历时30年。他们的职业、生活方式、慢病史、饮食习惯等,都被一一记录。
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成五组,按照他们每周运动时间的长短,从“几乎不运动”到“每周运动超10小时”。
结果很清晰:
每周坚持中等强度运动150~300分钟的人,死亡风险比完全不运动者低20%~21%。
如果做到中高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等)300~600分钟,死亡风险下降幅度更大,达到26%~31%。
这不是短期的统计噱头,而是持续三十年的长期观察。
研究负责人、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詹姆斯·霍曼(James Homan)指出:“适度而规律的身体活动,几乎是目前已知最稳定的延寿因子之一。”
很多人听到这个研究后,第一反应是:“我每天上下班走路不少,算运动吗?”
答案是:不完全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建议:
成年人每周应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活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活动。
什么叫中等强度?一个简单标准是:运动时呼吸加快、微微出汗、但还能讲话不断气。
如果你的“运动”只是慢慢散步、坐着抖腿、上下班路上走一小段,那就很难达到上述标准。
这不是玄学,而是有明确科学依据的。
首先,运动能改善心肺功能。运动时,心脏每分钟泵出的血量增加,增强了全身供氧效率。长此以往,能降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其次,运动能调节血糖与胰岛素水平。对预防2型糖尿病和改善代谢综合征极为有效。
第三,运动能降低慢性炎症水平。现代医学发现,很多慢病(包括癌症、阿尔茨海默病)都与慢性低度炎症有关,而规律运动正是最天然的“抗炎药”。
此外,运动还能改善睡眠、缓解焦虑、提升认知功能。这些“软收益”,往往对寿命同样重要。
很多人听到“运动延寿”,就一头扎进健身房,一练就是三小时。
这其实并不科学。
哈佛大学研究团队也提醒:运动的“收益”在300~600分钟/周之后趋于平稳,之后再增加时,边际收益显著下降,甚至可能带来风险。
比如,高强度运动过多容易诱发运动性心律失常、关节磨损、免疫力下降等问题。特别是原本有心血管基础病的人,盲目模仿“硬核健身”,反而可能引发悲剧。
所以,健康运动的关键词不是“多”,而是“规律 + 适度 + 量力而行”。
202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一项针对近10万名中老年人的随访研究同样发现:
每周规律运动(如快走、广场舞、骑车)≥3次的人,十年内死亡率比不运动者低19.1%。
而且,这个差异在60岁以上人群中尤其明显。
也就是说,哪怕你已经退休、年龄偏大,只要开始运动,依然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健康收益。
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运动的重要性,而是坚持不下来。
开始一项运动很容易,难的是让它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像刷牙、吃饭一样自然。
你不需要一开始就跑十公里,也不必非得去健身房。哪怕每天晚饭后快走30分钟,每周坚持五天,都是对身体的巨大投资。
0健康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哈佛的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最后跑完全程的,还得是你自己。
参考文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民健身指南(2021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