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从种薯到餐桌 小土豆种出现代农业“科技范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0:18 1

摘要:盛夏时节,走进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的马铃薯科技产业园,一排排玻璃钢温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推开温室大门,空气里带着湿润的土壤气息,成排的组培瓶里,嫩绿的马铃薯脱毒苗正舒展叶片,仿佛一个个孕育着希望的“绿色精灵”。

央广网呼伦贝尔8月28日消息(记者李春雪)盛夏时节,走进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的马铃薯科技产业园,一排排玻璃钢温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推开温室大门,空气里带着湿润的土壤气息,成排的组培瓶里,嫩绿的马铃薯脱毒苗正舒展叶片,仿佛一个个孕育着希望的“绿色精灵”。

技术工人开展脱毒马铃薯种薯组培苗扩繁工作(央广网发 牙克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些小苗经过茎尖剥离和组织培养,经过脱毒处理,可以说是马铃薯的‘健康种子’。”牙克石市农牧局副局长何昆介绍。

马铃薯,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材,但在牙克石,它承载着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任。这里地处北纬48度左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疏松,适合马铃薯的种植。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持续多年的科技投入,牙克石已成为内蒙古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园区温室大棚内栽种的马铃薯即将迎来收获(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在园区里,马铃薯的“科技旅程”从一粒微小的茎尖开始。科研人员在显微镜下完成剥离操作,将其接种在培养基中,继而繁育成试管苗。经过层层检测、扩繁和温室培养,这些试管苗会长成“原原种”,再进入大田种植,逐步扩繁为高产优质的原种和商品薯。

“过去种薯退化快、病害多,影响农民收益。现在通过脱毒组培和标准化繁育,产量和品质都得到大幅提升。”内蒙古兴佳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平说。园区内,兴佳薯业采用基质法,通过在蛭石中培养;森峰薯业则探索气雾法,无土环境让马铃薯根系“悬空呼吸”,产量成倍增长。

“气雾法结薯量能达到单株60粒,产量和效率远超传统方式。”牙克石市森峰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学敏介绍。不同的栽培方式相互补充,让这片土地上的马铃薯有了更多“科技范儿”。

牙克石的马铃薯不仅能“种得好”,还逐步走出了一条“产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之路。全市年均播种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年产量达70万吨,产值超过10亿元。从种薯繁育到菜薯种植,再到淀粉加工、薯渣饲料利用,马铃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市建成仓储窖175个,储能超过60万吨,还发展起淀粉加工企业和饲料厂,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从主食到副产物的循环利用。

经过栽培后的马铃薯种薯(央广网发 牙克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科技赋能的同时,马铃薯产业也在带动群众增收。园区和龙头企业的生产用工高峰期,可带动上千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当地不少村民从临时工变为长期技术工,在产业升级中找到了新的生活希望。

“马铃薯虽小,却能托起大产业。”何昆说。近年来,牙克石市马铃薯良繁体系不断完善,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纳入全国十个马铃薯良种繁育奖励县之一,“牙克石种薯”也进入全国市场,成为区域农业的一张“金名片”。

从实验室里的组培瓶,到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一颗小土豆的旅程,折射出的是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探索。如今的牙克石马铃薯正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在田垄间铺展着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新图景。

来源:央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