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我一直简称为“上美厂”,后来发现大家简称“上美影”,特意留意了一下《浪浪山小妖怪》的片头有个“上影元”,运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IP。可能很多人没想到《浪浪山小妖怪》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共鸣,已经超越了上美影的情怀共鸣,而是从中国动画的摇篮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我一直简称为“上美厂”,后来发现大家简称“上美影”,特意留意了一下《浪浪山小妖怪》的片头有个“上影元”,运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IP。可能很多人没想到《浪浪山小妖怪》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共鸣,已经超越了上美影的情怀共鸣,而是从中国动画的摇篮里,与时俱进提供的情绪价值。上美影创作了太多经典作品。我脑海里有记忆的动画,一比对,基本都是上美影的标。
先来个站位:水墨动画之巅
我没考证过,1961年的《小蝌蚪找妈妈》是不是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但这片子可是没少拿奖,从上世纪60年代拿到80年代,包括1964年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然后是1963年的《牧笛》,描绘牧童寻牛的故事,以中国江南水乡为背景,音乐和笛声,田园诗意,说是能想到李可染的画风,在丹麦也拿了大奖。
这里面好像有点递进,到1988年出现了一部水墨神作《山水情》,号称中国水墨动画的绝唱和艺术巅峰。故事特简单,老琴师与渔童的知音之情,断舍离和放手,我理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文人画的精髓都被渲染出来了。据说当年邀请了著名国画大师吴山明和卓鹤君作为美术指导。影片几乎没有对白,完全依靠画面、音乐和动作叙事,两个词:天人合一,浑然天成。
马良阿凡提:木偶动画绝响
《神笔马良》居然是1955年的木偶动画,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动画片,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间故事色彩。1956年在意大利、叙利亚和南斯拉夫都拿了奖。
然后就是亲爱的阿凡提和巴依老爷了。《阿凡提的故事》系列从1979拍到1988年,根据新疆民间故事改编的木偶系列片,塑造了机智幽默疾恶如仇的阿凡提形象,木偶造型富有地域特色,尤其是阿凡提和巴依老爷。故事短小精悍,充满智慧和讽刺,在幽默中传递朴素正义观,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情。巴依老爷最爱数钱,我记得有个故事是阿凡提种树,树荫要让巴依老爷花钱才能享受,把巴依老爷给逼疯了。
八戒和猴子:剪纸动画代表
《猪八戒吃西瓜》来自1958年,是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取材于《西游记》片段。影片运用了传统剪纸、皮影艺术形式,色彩鲜明夸张有趣,动作带有皮影戏的顿挫感,充满民间艺术趣味。
但是闭上眼想想,剪纸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缀成动画片,是得多耗费人工,再提剪纸动画的时候,就是1981年的《猴子捞月》了,影片在剪纸动画基础上创新,使用毛边纸撕出猴毛质感——不得不说这个想法真是太牛了,将猴子们的天真、好奇和徒劳刻画得淋漓尽致。当然,《葫芦兄弟》也是剪纸动画,但是我打算把它和《黑猫警长》放在一起说。
哪吒和猴哥:传统手绘的神作
《大闹天宫》有上下集,上集1961年,下集1964年,中国动画史上公认的巅峰之作,从造型色彩到配乐的民族风格的集大成者。万籁鸣、唐澄导演,已经是如雷贯耳的知识点了,美术设计涵盖传统壁画、年画、京剧脸谱等元素,色彩浓烈,造型瑰丽,充满想象力。京剧锣鼓点加上民族管弦乐,烘托出神话氛围,当然最主要是孙悟空的形象,他立起来了。
紧随其后的就是1979年的《哪吒闹海》,影片在继承《大闹天宫》民族风格的基础上,画面更加精致华丽,人物塑造深刻,尤其是哪吒悲壮的反抗与重生,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悲剧色彩。
虽然没获得过什么国际大奖,但是1983年的《天书奇谭》才是我的心头好。你是从蛋里生出来的,就叫蛋生吧。就是这么草率和随性,但也因此显得独树一帜。
寓教于乐:意在言外要留白
上美影最经典的肯定是《三个和尚》,漫画造型间接夸张的小和尚、胖和尚和瘦和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么深刻的道理,没有对白,是动画片里简约风格和哲理表达的代表作。
也有很多作品确实很说教。譬如京剧脸谱风的《骄傲的将军》,这部1956年的作品,我看编剧是华君武老师;这已经算价值输出还带着美感的了。《没头脑和不高兴》干脆直接用旁白告诉你,没头脑就是个“丢三落四”,不高兴就是个“任性的孩子”。还有一个1986年的《超级肥皂》,堪称动画版“我脑海中的橡皮擦”,它的落脚点是只有白色的世界是非常乏味的,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狐狸打猎人》是1978的作品,这部剪纸动画色彩非常艳丽,说的故事就是,胆小的猎人如果放弃了手里的枪,那早晚就是狐狸和狼的食物。那个艳丽的色彩和旁白的声调,真的把年幼的我看得非常不适。还得要留白,让人琢磨。
请看下集:优秀的系列作品
《黑猫警长》系列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黑猫警长每次结尾砰砰砰砰打出:请看下集,实际上也没多少集。这个得算类型片,科普+侦破。主题歌是真好,但是确实也给我留下不少阴影:食猴的大鸟,白猫班长被一种会放毒屁的食猫鼠攻击,白鸽侦探牺牲,还有母螳螂吃公螳螂的动物世界……
《葫芦兄弟》和《葫芦小金刚》也是系列动画个中翘楚,主题歌也好听,开场就带感。爷爷被妖怪杀死的时候,哭得我是稀里哗啦。这不就是初代中国版“复仇者联盟”吗?到金刚葫芦娃的时候,不就是变形金刚里的“恐龙组合”吗?
1987年的《邋遢大王奇遇记》,绝对的心理阴影动画,耗子们都成精了,就为了让孩子们别不讲卫生;到了1989年的《舒克和贝塔》可就舒服多了,“舒克舒克舒克,我是飞行员舒克;贝塔贝塔贝塔,我是坦克手贝塔”,上美影的音乐团队也很强啊。
番外:《雪孩子》和《宝莲灯》
可能在《中国奇谭》问世之前,上美影一度失语多年。在市场化探索时期的作品,可能就一部被低估的1999年的《宝莲灯》。劈山救母的传统故事,全明星配音阵容,那几年叫嚣的话题可是“花木兰”让好莱坞给拍了!院线制改革亟待进行。退一万步说,《宝莲灯》主题歌《想你的365天》《爱就一个字》和《天地在我心》——木须龙确实学习了迪士尼,但三首歌和中国风,就值回票价。
《雪孩子》真的是一个另类。一只兔子淘淘和一个自己堆的雪人玩累了,雪人为了救兔子,融化了。兔妈妈说,冬天来了,雪孩子还会回来的。就这么个事,《雪孩子》在豆瓣评分9.0分。可是没少赚我眼泪,它是我小时候对于浪漫、友情、温暖、失去和死亡的极致想象了。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蒋楠楠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