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汕尾建市,怎么说都是件大事,可现在一找就找上了吴教授,网上骂声一片,说他是“千古罪人”。说起来,这“帽子”扣得有点大了:出问题总得有人背锅,但一座城市盖在哪儿,成了谁的功或过,还真没那么简单。今天,我就想替吴教授说两句——是啊,选址的结果确实不理想,但真要全都
汕尾建市,怎么说都是件大事,可现在一找就找上了吴教授,网上骂声一片,说他是“千古罪人”。说起来,这“帽子”扣得有点大了:出问题总得有人背锅,但一座城市盖在哪儿,成了谁的功或过,还真没那么简单。今天,我就想替吴教授说两句——是啊,选址的结果确实不理想,但真要全都赖一个人,有点冤。
你信不信?这建市选址,其实挺讲究门道。你看看世界上有点谱儿的城市,都是靠着江河海湾起家的。互联网有句话说得热闹:没点水,成不了大都市。咱们沿海地带,自古是通商大口岸,货来船往,生意就是比内陆方便点。从这点说,“靠港建市”,多少有点道理——可问题也正是在这“理”里面藏着麻烦。
说到当年选址,很多人忘了一点:那时汕尾“独尊”的声音,跟潮水似的。一群老同志,热情高,站出来说汕尾名气大,还是“小香港”,连孙中山都说过要把汕尾建成大市——后头查了半天,其实只是建议搞个渔港而已,真拉到今天,城没建起来,可“红色政权”的名声倒广为流传。那会儿谁都以为就该轮到汕尾,气氛热络得很,吴教授只是在那堆柴火上,加了一撮引子木,火不是他点的。
其实你要问,为啥后来结果不妙?一半缘份,一半无奈。建市的事本来就急,一年半载就拍板,省里民政部还嫌汕尾不够格,等到了松口,也没多少时间仔细商量。回想当时,汕尾的“地利”到底合不合适?反对声音其实不少。我还记得自己家里,父亲就不服,觉得这下成了儿子顶父亲——海丰被压下去了,地名变乱,风水也不通。更别提从陆丰、陆河去新市区,路远得让人头疼。那会儿还没通大桥,翻山越岭才到头。
受了家里影响,我也琢磨这事。那会儿我刚调进省里的发展研究中心,跟吴教授还没打过照面,自忖还能插上一嘴——就写了封信,建议市名叫“海陆丰市”,新市区定在海城、陆城之间,两边各划几个镇,自己还画了张草图。想法简单,要的是个“链子”结构,连起来热闹,城区名都起了现成的,叫“天丰区”。汕尾自己升格做县级保税区,港口优势还能用得上。
说来也是凑巧,我还顺道掺和了点风水学,觉得两座古城之间,是风水里讲究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摆得讲究气派。至于地气走向,依黄江为邻,做市中心应该不赖。这些主意,当时我没赶上大声讲出来,算是马后炮吧。可惜啊,建议最后石沉大海——倒也想得开:人微言轻,轮不到我拍板,就算后来熬成了个处长,局面还是那样。
市政官邸放在汕尾镇,问题一箩筐。光说地理,那是个“屈头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城市往北拓展不顺,陆河那一带的小兄弟,来一回市区,折腾得跟去省会一样累。最致命的,是这“汕尾”这名,叫得有点磕碜。你想想,原本是海丰的一个小镇,一朝跃升做了市头,儿子升老子,地方老话叫“朝廷颠倒扭”,出处本都乱了——还真不是迷信问题,很多时候“名不正则言不顺”,民心就散。
有意思的是,“汕”还和“散”谐音,后来市里报表、局名都是半开玩笑半尴尬。你说“汕(散)教”、“汕(散)税”、“汕(散)贸”,外人一听全是笑话,连接电话都怕搞错了:“汕府15号文”到底是哪儿的?一不留神还真办错了。
更别提那时候,有些人嘲笑说,“汕尾人民‘市(饲)’政府”,交通不畅、水电不稳,那可不是瞎讲。可也有人反驳,说“白纸最好画大画”,伟人都说了,这不是正好大干一场吗——说来听去,就是热闹,不太接地气。
到头来,吴教授不过是建言献策,决策的还得是那一拨子官员。推哪儿不推哪儿,他们才是最后定夺的小锤子——要真说责任,谁比谁更重还真不好分。最糟糕的是,这事其实不算孤例,回头看,地方上大小决策,往往一拍脑门,习惯了先下结论、后补方案,缺点商议、缺点专业。坐在那个会场里的,未必都懂最后落地是啥样。
这些年过去,汕尾的故事也到了“查漏补缺、总结反思”的阶段。到底算谁的过,谁的错?其实未必非要论个明白。有时候,历史的锅,每一双参与的手都沾了点面粉——像吴教授这样的人,或许只是把现实讲成了方案,大家都拍手叫好时,他也有自己的犹豫和焦灼,只是没能讲出来。
假如当年方案被听进去了,“市区选址”会不会不是汕尾而是两城之间?会不会今天“天丰区”就是大热名片,城市发展更顺?这种假设谁都摆得出来,可谁又能追问过去?历史这东西,最怕事后诸葛。我们终归还是凡人,顶多偶尔蹲在街角的茶摊子,端着小杯子,唠唠当年的遗憾——“如果那时候多商量几句就好了”,但话说完,仿佛又什么都没变。
或许有人说,吴教授没提前站出来;但身在那个环境,谁能真的不随波逐流?城市的命名、布局、归属,是权力和群众合力造出来的“结果”,不是哪个专家一句话拍出来的。真要有“千古罪人”,那也是全体在场参与者的一份共同“心结”。
故事讲到这儿,也没个结。这城市还在运转,民生琐事依旧。谁会记得三十年前茶聊里的分歧?偶尔夜里灯下翻旧信,也许还有人为自己当初没被听见,心里留个结。但汕尾会不会有下一个“分岔口”?谁知道呢?历史,就是这样——你永远猜不到,决定了一座城市路径的,是一双怎样犹豫的手。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