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生态文明对话——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秦文华教授访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0 16:03 2

摘要: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秦文华长期在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深耕。她的学术论文《帕金斯 • 马什的环境书写与的伦理反思》在圈内产生了较大反响。近日,记者就此专访秦文华。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秦文华长期在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深耕。她的学术论文《帕金斯 • 马什的环境书写与的伦理反思》在圈内产生了较大反响。近日,记者就此专访秦文华。

秦文华坦言,自己从语言教学到文化分享,再到环保议题的思考与写作,一是基于读书兴趣、个人性情以及职业、志业的自然发展,二来的确是新时代背景下作为大学教师和人文社科工作者的一种新选择和新思考,更是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相契合。

AI时代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新挑战、新思考

记者:您能谈谈您这篇论文的撰写背景和动因吗?

秦文华:我的学业和从教背景有些复杂,并非高考后的专业一条线走到底,但也没那么曲折。在中学当了8年外语老师后,辞职考研,一路读到博士毕业,再到博士后的文明史和环保史研究,深感学习一门外语的乐趣和价值。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外语学习者有幸经由语言获得更多、更广的信息,掌握与我们自己的母语迥然不同的知识,重要的是,了解了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历史渊源以及由之而来的对政治、经济、自然地理以及环境保护的反思和镜鉴。

我个人体会是,学习语言不仅仅是掌握了一个工具,而是有助于拓展思维方式。虽说人和猴子的区别之一是人更会使用工具,但正如帕斯卡尔所言,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也是最大的优势是会思考。近几年,AI的迅猛发展,对外语学科的挑战不可谓不大,而我作为资深英语学习者,经常和学生说的是,无论机器的发展多么迅速、给人类带来多大的便利和帮助,或者在某些方面,其效率、容量以及超强的计算能力都超越了人类个体的大脑,但人还是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主体性全部让渡给机器。当然,一味排斥或否认AI对人类的巨大帮助也是会落后于时代的,而说到底,AI仍然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我们必须面对AI时代的挑战。作为英语学科的一名教师和研究者,我十多年前从翻译转向西方文明史以及环保研究,主要是出于自身的研究兴味,倒不是为了规避当下AI技术对外语和翻译行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洗牌式冲击。这也是某种因缘际会。我在我的博士后导师、美国文明史大家钱满素老师的引领下,通过阅读,思考与我们相异的文明,找到了将外语研究、文明史研究以及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的新思路。我感到很有价值和意义。这也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缘起和个人背景使然吧!

马什的环境书写与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

记者:那么您能给我们青少年读者谈谈这篇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吗?

秦文华:帕金斯·马什的《人类与自然——被人类行为改观的自然地理》(以下简称为《人类与自然》)与一个世纪后出版的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环保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两部著作,共同构建了美国环保思想的 “双螺旋”。

帕金斯·马什的《人类与自然》

我的论文首先扼要介绍了马什环境书写的历史背景以及书中折射出的环境伦理思考;其次针对“人定胜天”思维的局限性,进一步进行伦理反思,提醒读者“尊重环境伦理,适度礼让环境,与‘非人类’的万事万物成为不再有疏离感的伙伴”,并提请全人类以“合作共赢的姿态和远见共同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文章就此继续推进,呼吁人们再度阅读并重视马什一百多年前的环境警示和呼吁,并从“伦理选择”这一角度,强调“人”这一要素的重要性,毕竟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乃至政治经济政策的思考和制定、开展和实施,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而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公民责任等方面的思考,能弥补光凭技术这一工具所达不到的效果。

记者:我国读者可能对蕾切尔·卡森和她的作品《寂静的森林》更熟悉,而对帕金斯·马什了解得不多,您为什么选择马什和《人类与自然》作为研究对象?

秦文华:马什被誉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先知”。这位一百多年前的先人于1801年出生在佛蒙特。他的父亲曾当过联邦政府众议院议员,而他自己则集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自然主义者、资源保护主义者、国会议员、律师、大学讲师、语言学家、词典编纂学家、考古爱好者、资深外交官等于一身。显然,他具备了多样化的才能、丰富的经历,而他对后世环保运动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于内,马什见证了内战前的美国、南北战争、战后重建、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环境恶化等国家历程;于外,马什则见证了土耳其重建、中东事件、意大利统一等国际大事件。1861年,马什被当时的总统林肯派往意大利担任大使。1882年,马什在任上去世,落葬于罗马的新教徒墓地。

帕金斯·马什(1801-1882)

马什终其一身都在为各项或民间或学术或官方的事务而忙碌。他的经历堪称励志——从多才多艺、富有预见的门外汉转变成训练有素、享誉全球的知识精英。在《人类与自然》这部论及环境史、资源保护以及环境伦理的著作中,马什以敏锐的心智审视了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反思。一方面,马什指出,人类的行为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地球的肌理,破坏了地球的环境和生态;另一方面,人类在背负这一罪责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保护且与之共存的责任。

作为全球环保浪潮的先行者,马什将人类文明的命运放在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考察,对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深感忧虑。他提醒人们,即便是地广人稀的新大陆,占有地利,但自欧洲人拓荒以来,横征滥砍导致了新大陆地表的急剧改观,如果美国人继续以破坏性的方式损害自然环境,那么“美利坚民族有可能成为毁坏地球生态的罪魁祸首”,“最终,不但美国的繁荣会失去依托和前景,整个人类的文明都会衰落”。

马什不但通过环境书写关注资源保护问题,同时指出环境恶化的成因,而且提出诸多改良方案,并积极投入到森林再造、水土保持、土壤维护、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中。他还参与好几个学会和博物馆的建立和管理,并亲力亲为在渔业和灌溉领域服务。在涉及军事科学、物理学、艺术、雕刻、建筑等具体门类的工作方面,他也成就斐然。有评论家指出,马什在那个年代就通过自己的作品和实践活动为其时的人们提供了某种真实意义上的现代化思维,就其环境书写所提供的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以及所体现出的洞察力和反思能力而言,马什可以与达尔文媲美。

马什佛蒙特的出生地现在成了国家公园,这个国家公园从立项建立到维护至今,客观地见证了美国的资源保护历程。现在看来,马什所预言的凶兆很多已不幸成为现实,后来的环境灾难纷纷验证了马什的担忧。由此可见,他的作品所带来的启发性意义是广泛而深远的。回顾美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及至后来的诸多环境议题,大多数都已经在马什的书中提出过,而很多有关资源保护的论述都会从马什那里寻找资源。

作为一个对美国环保运动发端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人物,马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可供历史性回顾和当下现实性观照的例子。我认为,即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马什及其思想和作品仍然值得研究。反观当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更为深刻而又切实地领会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平衡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合理利用、有序开发自然资源,这些都是迫切的现实问题。我也希望通过马什及其环境书写的研究,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些许努力。

书斋读写与现实关怀

记者:您在这篇文章中提到马什的伦理警示:“大自然死亡了,人类离文明的灭绝还会远吗?”这句话听来振聋发聩,您能具体谈谈您作为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科研写作中,如何结合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

秦文华:这个问题问得好。事实上,在初读马什和他的环境写作时,我恰恰就是被马什的这句话深深触动,或者说是被震撼了。《人类与自然》出版之际,正逢美国内战,人们的关注点更多的是放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道德问题,而非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就马什对环境伦理的重视而言,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先行者。《人类与自然》是一部“既解释了过去又预见到未来”的作品。值得关注的是,马什提醒的虽然是美国人,但其思想属于全人类,促使美国人和其他所有民族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的老本行是外语专业,但我一直强调的是,学外语不能只满足于工具性思维,而是要将眼界拓展到更深、更广的领域,彰显学术研究的现实关怀。我的研究融合了外语、历史、文学、伦理学,从学术研究而言可能算是某种范式创新吧!文人终究是坐言居多,起行偏少。做马什研究,起初只能是落在文字,但文字对个人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历史学家的使命不是钻故纸堆,而是要为当下服务。”我本人曾深受梭罗这句话的影响,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学生或读者穿越历史维度,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生态智慧,从而回应时代命题。

我们当下重读马什的《人类与自然》,不仅是一种学术思考,也是对现代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技术与制度的革新,更是一场思想与文化的改进。我相信,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我也期待我和我的同行们所做的努力,对环保理念孕育与普及、政策与法律法规制定、生态文明思想传播都能有所裨益。

记者:最后,能请您对我们青少年读者说几句话吗?

秦文华:马什曾引用过梭罗的一句话:“文学之书终有一日会腐烂消失不见,但其孕育的知识土壤永远丰腴。”我首先将这句话分享给读者。

在国内更广为人知的是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梭罗崇尚自愿简单、归隐山林的桃源理念和生活实践,但当代人在当代环境中很难做到梭罗那样,能少“卷”一点都已经算奢侈,或者说是“超脱”了。梭罗的理念和做法在当时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是个另类。马什身上也兼具了梭罗式的浪漫色彩和超验主义自然观。他所观察到的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皆有生命的灵性。当马什向橡树表达敬意,并赋予橡树以“人”之高贵的属性的时候,可能也会被周围人看成是个另类吧?

瓦尔登湖畔梭罗旧屋遗址(摄于2012年)

马什幼年时期,他的家乡环境近乎原始,他得以直接触碰和感知鲜活的大自然,而他喜爱读书、喜爱思考并喜爱亲近大自然的生活方式,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过。

如果要在此刻对年轻人说点什么,我想应该是:保持热爱——热爱读书,热爱思考,热爱大自然。(记者 顾苏苏 编辑 蒋星辰)

来源:现代家庭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