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6日,由河北省文化厅主办的“非遗正青春——河北省青年非遗传承人培养提升活动”在石家庄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国际陶艺学会 IAC 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非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2025年8月26日,由河北省文化厅主办的“非遗正青春——河北省青年非遗传承人培养提升活动”在石家庄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国际陶艺学会 IAC 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非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同时也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与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双项传承人的刘晓玉教授,她以《守护千年窑火:吉州窑非遗技艺的传承与活化之路》为题展开主题分享,凭借深厚的专业积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河北青年非遗传承人带来极具价值的指导。
活动现场,刘晓玉教授首先介绍了吉州窑的基本情况。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始烧于晚唐、兴盛于两宋,是古代南方重要民间窑场,以黑釉瓷闻名,与建窑并称宋代“黑釉瓷双璧”。其木叶天目、剪纸贴花、玳瑁釉等独特工艺,既体现宋代“道法自然”审美,又反映宋元世俗文化繁荣;产品曾远销东亚、东南亚,融合佛道儒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物证,更以自由奔放风格成为民间陶瓷艺术巅峰代表。
谈及吉州窑传承,刘晓玉教授结合自身双重非遗传承人的经历,讲述了自己与父亲刘品三的“两代守护路”。父亲刘品三是奠基者,通过田野考古与实验,考证出木叶天目的工艺秘密,1985年复烧失传700年的木叶天目盏,还推动吉州窑技艺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完成吉州窑的技艺抢救。作为创新者,刘晓玉教授则依托高校教学与科研平台,以多元路径赋能传承:她带领团队获批全国巾帼文明岗,创新“传统工艺、材料科学、现代设计”三维教学法培养跨界人才;运用现代科技分析古釉料成分、建立釉料数据库、开发VR烧窑模拟训练系统,以科技手段打破传统工艺学习壁垒;同时创立“宝泥房”品牌推出数字藏品,让非遗技艺贴近年轻群体审美与消费习惯。
随后,刘晓玉教授讲述了父女二人的传承路径。刘品三先生以原真性保护为核心,通过学术著作编撰、博物馆展品陈列等方式普及吉州窑文化,致力于培养技艺扎实的传统匠人;刘晓玉教授则聚焦创新性发展,借助科技赋能工艺、数字渠道传播、商业IP运营等手段,着力培育懂传统、通科技、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两代人的努力形成了技艺抢救、原真保护、创新转化、广泛传播的完整传承闭环,实现了从“从0到1”再“从1到N”。不仅如此,父女俩还携手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牵头搭建起吉州窑非遗工坊、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中心、文创品牌矩阵的一体化体系,更联合促成吉州窑精品陶瓷在日本开展巡回展览,让这一中国非遗瑰宝走向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了吉州窑技艺的国际知名度与文化影响力。
刘晓玉教授指出,吉州窑的实践证明,非遗传承需突破“博物馆式保护”,通过技艺标准化、设计年轻化、传播数字化实现文化与经济价值双赢,更给出“老一辈守根脉、新一代促发展” 的代际协作范式。这一从考古发现到商业转化的全流程经验,为非遗活化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这对父女用40年时间,正是以这样的传承理念与实践行动,将吉州窑从鲜为人知的古窑址,一步步培育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IP,其探索出的路径与经验,如今正被更多非遗项目学习借鉴。他们用半生坚守与创新证明:真正的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单一的固守或盲目的突破,既需要老一辈守护技艺根脉的执着,也离不开新一代推动文化焕新的勇气,唯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让千年文化遗产在当代持续焕发生机。
现场青年传承人深受启发,纷纷表示将借鉴该模式,结合河北本地非遗特色,推动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机,为河北非遗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力。
来源:艺术生文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