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工作一年被裁:那些意外里藏着的成长与回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09:08 2

摘要:手指在键盘上敲下这些字的时候,窗外的阳光刚照进出租屋的窗台 —— 这是我被通知裁员后的第 7 天,原本该忙着打包行李搬家,奔赴和朋友约好的 “新生活启动局”,现在却多了些时间,坐下来梳理这一年在设计院的日子,以及这场突如其来的告别。

手指在键盘上敲下这些字的时候,窗外的阳光刚照进出租屋的窗台 —— 这是我被通知裁员后的第 7 天,原本该忙着打包行李搬家,奔赴和朋友约好的 “新生活启动局”,现在却多了些时间,坐下来梳理这一年在设计院的日子,以及这场突如其来的告别。

一年前,我带着刚走出校园的懵懂和期待走进设计院,笔记本上写满了 “要掌握 CAD 高阶技巧”“看懂复杂项目图纸”“多向前辈请教” 的目标。这一年里,我确实没敢懈怠:加班改图到凌晨是常事,周末抱着专业书啃陌生业务知识,就连通勤路上都在听行业课程。可与此同时,焦虑也像影子一样跟着我 —— 担心自己做的图不符合要求,迷茫未来在这个领域能不能站稳脚跟,偶尔还会因为没接到核心任务而自我怀疑。我以为慢慢调整工作节奏、做好生活计划,一切总会往好的方向走,却没料到 “意外” 会来得这么猝不及防。​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是成年人的第一课​

我曾把下半年的计划排得满满当当:休完年假就搬到离公司更近的出租屋,省去每天两小时的通勤;整理好这一年的工作成果,找领导聊聊想调整工作内容的想法,希望能接触一些更偏向方案设计的项目。可现实却给了我一记措手不及 —— 休完年假的第四天,行李还堆在旧出租屋的角落,我就收到了 HR 的约谈通知,内容只有简短的一句:“公司业务调整,你的岗位被优化了。”​

走出 HR 办公室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片空白,下意识想起前几天还在琢磨怎么跟领导开口谈工作调整。现在才后知后觉地明白,或许在我还抱着期待规划未来时,“我在这家公司没有以后了” 这件事,早已被定了下来。原来成年人的世界里,“计划” 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那些我们以为顺理成章的下一步,可能会被一个突然的通知彻底打乱。​

所有 “突然”,其实都有迹可循​

冷静下来复盘这半年的经历,才发现 “裁员” 其实早有征兆,只是我当时没太在意。​

最明显的是公司业务量的下降。以前办公室里总能听到打印机不停运转的声音,前辈们手里的项目一个接一个,连午休时间都在讨论方案;可从今年年初开始,打印机闲置的时间越来越长,不少二级部门陆续被撤销,身边同事要么被调去其他组,要么开始悄悄更新简历。我们组也一样,近三个月几乎没接到新项目,每天做的都是之前项目的收尾工作 —— 改改图纸细节、整理归档资料,偶尔有零星的小任务,也都是临时指派的。​

后来和同期入职的同事聊天才知道,我们这些 “新人”,很多时候更像是 “临时替补”。有个同事入职时,领导说 “这个岗位需要长期有人做”,结果三个月后,休产假的老员工回来,她就被调去了边缘部门,没多久也离开了。现在想想,公司在业务收缩的时候,“养活这么多没太多产出的人” 本就是种负担,裁员或许从一开始就是大概率事件,只是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总愿意抱着 “再等等或许会好” 的期待,忽略了那些明显的信号。​

职场里的人,藏着最真实的 “生存图鉴”​

这一年里,接触过的领导和同事,让我对 “职场” 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 原来同样是 “领导”,风格却能差这么多。​

有的领导会主动找团队成员沟通,每周开短会聊聊工作进展,甚至会问 “你最近有没有想尝试的方向”;遇到公司调整时,他会提前跟大家透个底,说 “目前业务有变化,大家可以多关注外面的机会,有问题随时找我聊”。这种坦诚,哪怕知道可能要面临变动,也让人觉得踏实。​

可也有领导,肚子里装着一堆事却从不透露,直到最后一刻才抛出结果。我被裁前一周,还找过直属领导问 “接下来有没有新任务”,他当时只说 “再等等,有消息会通知你”,丝毫没提公司要优化岗位的事。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离职那天,有个部门负责人找我谈了三个小时,全程都在说 “你这一年工作有哪些不足”“你性格太内向,不适合做设计”,却半句没提公司调整的客观原因。那天走出办公室,我没觉得委屈,只觉得有点无奈 —— 原来职场里的 “体面”,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给的。​

还有些领导的差异,藏在工作细节里:有的更关注项目框架和方向,会跟你一起讨论 “这个方案怎么更贴合客户需求”;有的则盯着细节不放,一张图纸的线条粗细、字体大小,都要反复修改,直到达到他心中 “严谨专业” 的标准。没有绝对的好坏,却让我明白,职场里不仅要适应工作内容,还要学会适应不同人的工作风格 —— 这也是生存的一部分。​

我的职场困境:那些没说出口的 “不匹配”​

被裁后,我没急着找下一份工作,而是认真想了想这一年里遇到的困境。原来我之所以会在裁员时手足无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早就陷入了 “被动” 的状态。​

首先是专业能力和岗位的不匹配。在学校里学的多是理论知识,可设计院的实际业务里,有很多细分领域是课堂上没接触过的 —— 比如工业项目的管线布局、市政工程的规范要求。我只能一边做一边学,别人花一天能完成的图,我可能要花两天,还要反复修改才能达标。这种 “追赶” 的状态,让我很难有精力去主动争取更有挑战的任务。​

其次是没有展示能力的机会。我入职的时候,组里的几个核心项目都已经进入执行阶段,我能做的只是 “打下手”:帮前辈整理数据、修改图纸上的小错误、跟进材料采购的流程。我其实有一些其他技能,比如会做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写项目总结报告,可因为没有合适的项目载体,这些能力根本没机会展现。时间久了,我在领导眼里,可能就只是个 “能完成基础工作,但没什么亮点” 的员工。​

更让我被动的是信息闭塞。我几乎没有获取外部信息的渠道,不知道公司未来的业务方向是什么,也不清楚其他部门的项目进展;组里的会议很少讨论 “规划”,大多是 “今天要完成什么任务”“明天要交什么材料”。我甚至不知道领导对我的预期是什么 —— 工作要求总是很模糊,比如 “你把这个图改得更专业一点”,可到底什么是 “专业”,他从来不说,直到我交上去才指出 “这里不对”“那里不符合预期”。这种 “信息差” 让我始终掌握不了主动权,哪怕想提前为未来做准备,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

还好,我还有 “退路” 和 “底气”​

这段时间,很多朋友问我 “被裁了会不会很慌”,说实话,一开始确实有点懵,但很快就平静下来了 —— 因为我知道,自己不是一无所有,还有很多支撑我的 “小确幸”。​

第一个是主动社交带来的温暖。我不是那种 “宅家型” 的人,工作之余会约朋友吃饭、参加行业沙龙,也会在网上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这些社交不仅让我缓解了工作压力,还帮我弥补了 “信息闭塞” 的缺点 —— 有朋友会跟我聊其他设计院的情况,告诉我 “哪些领域现在发展不错”;有行业前辈会给我提建议,说 “你可以试试往这个方向转型”。就在我被裁后,还有朋友主动给我推荐工作机会,跟我说 “别担心,你这么努力,肯定能找到更好的”。这些陪伴和帮助,是我一个人在外地生活最重要的 “安全感来源”。​

第二个是持续的输出型爱好。我从大学就喜欢做手账,工作后又开始学视频剪辑,偶尔会把自己的手账内容做成短视频发在网上。没想到慢慢积累了一些粉丝,还有人找我合作做定制手账、剪视频,不仅能交到很多同样喜欢这些东西的朋友,还能赚一点 “零花钱”。更重要的是,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我能感受到 “被认可” 的快乐 —— 有人会留言说 “看了你的视频,我也想开始做手账了”,有人会夸 “你剪的视频好有温度”。这种 “被需要” 的感觉,让我在工作陷入低谷时,依然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最后是自洽的心态。我其实是个很容易焦虑的人,之前也会因为工作没做好而内耗很久,但慢慢发现,焦虑也不全是坏事 —— 它会推着我去改变,去执行计划。比如因为担心 “能力不够”,我才会主动学新技能;因为迷茫 “未来方向”,我才会去尝试不同的事情。现在想想,哪怕看不清未来,也没什么可怕的,毕竟 “天不会塌下来”,只要我还保持积极的心态,愿意去尝试、去调整,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写在最后​

这一年的设计院经历,以 “被裁” 收尾,看似是 “失败”,但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 “及时的提醒”—— 它让我明白,计划之外的意外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学会在变化中调整自己;它也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和拥有的优势,知道未来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现在的我,已经搬完了家,开始整理简历,也在跟朋友一起规划接下来的学习计划。或许下一份工作还会遇到新的挑战,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 “未知” 了 —— 因为我知道,那些经历过的困难、拥有的支撑、保持的热爱,都会成为我往前走的底气。​

如果你也正在经历职场的迷茫或挫折,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力量 —— 别慌,别内耗,你拥有的远比你想象的多,未来也一定会比现在好。

来源:带你了解设计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