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放眼全国,说到国家历史起源,纯正的中国汉人血统,大家的第一反应大都会想到河南人,而且汉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口数量多,恐怕谁都不会将其与“客家人”联系到一起。
文 | 观律鸣法
编辑 | 小小飞蝉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放眼全国,说到国家历史起源,纯正的中国汉人血统,大家的第一反应大都会想到河南人,而且汉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口数量多,恐怕谁都不会将其与“客家人”联系到一起。
相信提起“客家”很多人都会以为它是少数民族,实则不然,它不仅不是少数民族,而且还被称为“纯正汉族人”,是汉族的一个分支,更是汉族民系的一部分。
恐怕这是很多人都不会想到的吧,现在就让我们具体来看看有关“客家人”的介绍。
听到客家人讲话,你就感觉进入到了另一个语系一般,大部分是听不懂的。但有相关研究表明,客家人所说的语言,实则就是“古汉语”,是正宗的汉语言,根正苗红的那种。
既然他们是汉族人,又为何会被称为“客家人”,这就要追溯他们祖上的足迹了。
客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什么情况才会使用“客”字呢?那便是“有朋自远方来”的时候,从外面来到自己所在住处的人,我们才会使用“客”字。
而且不熟悉的两人之间,为显示礼貌,也会客客气气的,这也是因为两人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对彼此来说,对方都是外来的,因此要客气一番。
由此我们就能容易地理解到,客家人祖上其实并不是他们如今居住地的本地人,而是从外面来的。
他们祖上深知自己是跟当地人拥有着不同的血脉,为了与本地人有所区分,因此将自己称为“客家人”。
古代封建王朝历代更迭,各朝各代的君主为了开疆扩土和稳固自己的政权,就使得打仗成为了家常便饭。
因此才使得古代君王总是以平天下,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为自己最大的目标,也列为自己的巨大功绩。
所以说古代的百姓大部分都是身处动荡时期,虽然会有稳定生活,但都是短暂的,只要开始改朝换代,“路有冻死骨”的情景是少不了发生的。
客家人当初都是生活在北方,是在秦始皇时期开始逐渐迁徙到南方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开始开疆扩土,派出了60万军民“南征百越”,开辟新的疆土,而“百越”指的是如今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这60万军民负责将土地开进来,后秦始皇又派出50万军民去征服这些地区的本地人。
秦朝的时间短,该朝灭亡后,所有派到南方的人,就永远地留在了那里,是客家人的初期。
后来各种战乱频频发生,“西晋永嘉之乱”、“八王之乱”、农民起义、“五胡乱华”等等,使得许多基层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无处安身立命。
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他们便都迁移到了南方的赣南、闽西,所以那里的客家人数量增加了。
第二次汉人大举南迁发生在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宋朝时期,金人入侵,元人也虎视眈眈,他们都渴望中原那块肥沃的土地,自然不会让当地的汉人过得安稳。
因此,当地的汉人就再次迁徙到南方,这回他们去到了江西、福建、广东。
第四次迁徙是在明末清初,当时由于人口多,战争和瘟疫同时袭来,导致客家人再次进行了就近迁徙,有着“移湖广,填四川”的说法。
还有第五次迁徙,客家人有的就从山区迁徙到沿海,甚至是海外。
要不是为了生活,谁愿意离开祖辈生活的地方,中国人都对家乡有所执念,讲究“落叶归根”,对于他处没有什么归属感,也总想着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家乡。
所以这些迁徙到南方的汉人,并未忘记自己的根在哪儿,也深知自己与当地人是不同的,所以就自称“客家”,与当地人区别开来。
起初客家人到了南方之后,自然是跟那些本地人相处不来的,为了有生活的地方,也是冲突不断,后来的客家人很快能有落脚的地儿,也是首批客家人给当地人打下来的“习惯”。
首批客家人到了当地之后,必然会受到排挤,而且那里土匪横行,都知道中原人吃得好,也难免会被土匪盯上,于是客家人为了自保,便建起土楼式的建筑,团结在一起共御外敌。
坏人既然想要你的命,必然会冷酷无情,因此客家人就把土楼修筑的很厚,厚度将近一米,说是土楼,其实就是个堡垒。
客家人是聚集在一起的,因此土楼里面也要隔出单间,分家而住,于是他们就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社区。
为了提醒子孙后代自己的来处,他们还建有祠堂,同时也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因此客家人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日子里,举办大型的祭祖活动。
有人对此也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如今过了这么多年了,别说南方,即便是北方,都不敢说所有地区的人都是纯正的汉人,那客家人在南方那边,怎么就还能保证他们还会拥有纯正的汉人血脉呢?
这个早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证明了,之前对客家人的遗传基因结构进行过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客家人有80.2%的父系遗传是来自北方汉族的,不算上本源客家,全世界的客家人已经达到了1亿人口数量。
有句话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客家人”。
当初客家人迁移过来之后,是群居生活,也为了减少和当地人起冲突,便都是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建起房屋生活,四周山脉连绵起伏,就是个天然屏障,他们就如同与世隔绝一般。
客家人大都是世代团结到一起的,对于儿女婚嫁方面比较传统,依然将宗族观念看得很重,所以他们大都不会跟外乡人通婚,只会与本族的人结亲,以此保证血脉的纯正。
同时,不管外头发生怎样的变化,他们几乎没有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语系,保持了“古汉语”的独立。
但毕竟在当地生活了那么多年,说完全不受当地语言影响也不可能,所以就稍微融合了一点当地的发音,然后就形成了如今的他们独有的客家话。
还有能够证明客家人说的是纯正汉语的还有那些古著作,比如《说文》《尔雅》等,客家话与其记载中的一些语音,几乎是一样的。
还有李煜的《虞美人》,用古汉语来读的话,就跟听客家话差不多,仔细研究的话会发现,有的读音的确是相同的。
如果用宋朝的官话,去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听起来会像梅州兴宁那边的客家话,这也足够证明如今的客家话仍在保持着古汉语的读音。
如今虽然听客家人说话听不懂,但也可以看作你是在跟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样想一想,还真是感觉很神奇。
信息来源:
客家人:“客”从何方来,“客”到何处去? 广东共青团 2018-10-11 21:53.
来源:观律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