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知道,以前韩国总统来美国,最起码是礼宾长带着部长级官员来接。
8月24日,李在明的专机降落华盛顿。
按说韩国总统访美,怎么也是个大事吧?
结果,美国派来接机的就两个人:一个副礼宾长,一个韩裔上校。
就这样,完了。
韩国人一看就急眼了。
要知道,以前韩国总统来美国,最起码是礼宾长带着部长级官员来接。
2008年,小布什还亲自去接过李明博。
现在倒好,副礼宾长都来了,太不给面子了。
你可能觉得,不就是接个机嘛,至于这么较真吗?
错了。
外交,每个细节都是有说法的。
这还没完。
8月25日,就在李在明要去白宫的几个小时前。
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个狠话。
他写道:
“韩国到底怎么了?看起来像是一场gm。我们不能在发生这些的同时在那里做生意。我今天会在白宫会见新总统。感谢你们对此事的关注!!!”
这话什么意思?
特朗普是在说韩国变动。
但他选在会面前几小时发这话,明显是故意的。
你想想,李在明马上就要来见你了。
你突然在网上说人家乱。
这不是打脸是什么?
站在韩国角度看,这事真是有苦说不出。
你说韩国能怎么办?
反驳吧,得罪美国;
不反驳吧,又显得太窝囊。
最后只能忍气吞声,李在明甚至在会面时,还说要在朝鲜建特朗普大厦。
这就是小国的悲哀:
即使你是发达国家,即使你是重要盟友,在美国面前还是得低头。
那美国为什么这么干?
很多人可能觉得,特朗普就是个暴脾气,说话急躁。
错了!
他精明着呢,这么安排绝对不是偶然。
就是要给李在明一个信号:
你得搞清楚自己的位置。
为啥这么说?
咱得看看李在明这人的立场。
他跟前几任韩国总统不太一样,态度比较温和,主张跟朝鲜对话。
上台后,韩国军方连对朝鲜的大喇叭广播都停了。
美国一听就不乐意了。
你要知道,美国在朝鲜半岛驻军几十年。
你韩国要是跟朝鲜和解,我美军还待在这里干嘛?
所以这次冷遇,其实是美国在敲打:
你想缓和局势可以,但得听我的。
还有一个核心就一个字:
钱。
美韩在7月底达成贸易协议。
但双方仍在核能、军费开支以及一项协议的细节问题上僵持不下。
该协议包括,韩国承诺在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与此同时,华盛顿同意将其对韩国的对等关税从最初提议的25%降至15%。
你看,连关税都是讨价还价来的。
原本要征25%,后来降到15%,这都是韩国拿钱换来的。
特朗普的逻辑很简单:
我保护你,你就得付保护费。
韩国承诺的3500亿美元投资,本质上就是保护费。
说到底,特朗普看重的就是钱。
他不care什么盟友情谊,不care什么外交礼仪,他就是个商人思维:
你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特朗普这么干,其实是美国霸权的经典操作。
其实,总结起来就三步:
第一步:制造压力。
先给你来个下马威,让你心理上处于弱势。
接机规格低、会面前发难话,都是这个套路。
第二步:混淆概念。
把韩国内政说成是gm,暗示韩国不稳定,不适合做生意。
这就是在给后面的谈判埋伏笔。
第三步:趁机敲竹杠。
既然你们国家不稳定,那就得用更多的钱来证明诚意。
35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特朗普这套路对中国也用过。
还记得第一任期时的中美贸易战吗?
先是加关税施压,然后说“偷窃美国知识产权”,最后要求中国购买更多美国产品。
套路都一样:
制造压力→道德绑架→经济敲诈。
区别在于,中国有实力反击,韩国没有。
所以,中国可以对等反制,韩国只能忍气吞声。
打破常规的一件事李在明这次还干了件“出格”的事:
他先访问日本,再访问美国。
按惯例,韩国总统都是先美后日的。
这个顺序一换,意思就不一样了。
更绝的是,在他访美的同时,李在明派了个特使团去中国,时间安排得巧妙无比——正好赶上8月24日中韩建交纪念日。
美国人当然看得出来:
你这是想跟我平起平坐啊?
特朗普这人最要面子,别人越不按他的规矩来。
他就越要给你点颜色看看。
所以,才有了那个寒酸的接机阵容,才有了会面前的那条消息。
你想想,尹锡悦时期和我们关系陷入低谷,现在李在明想要重新平衡。
如果还是老套路,先去美国表忠心,再谈别的事。
那主动权就完全在美国手里了。
现在这么安排就不一样了。
先去日本,表明在地区事务上有自己的想法;
派特使去中国,说明也重视中韩关系;
最后才去美国,传递的信息就是:
我们可以合作,但不是你的附庸。
因为李在明的一系列操作。
所以,特朗普一上来,就逼着李在明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结果李在明来了句态度明确:
“韩美同盟是韩国外交的根基,将继续深化”。
但同时又说:
“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俄罗斯、美国,都需要建立友好关系”。
“如果因为我不愿意跟中国断绝关系就说我亲华,那我就亲华好了。”
李在明这话,乍一听好像是在跟美国叫板。
其实不是。
韩国什么体量?
人口5000万,还不如中国一个省。
军事上依赖美国,经济上却离不开中国。
夹在中美之间,稍微站错队就是万劫不复。
但李在明敢说这种话,为什么?
因为李在明算明白了一笔账:跟中国断交的代价,远远超过得罪美国的后果。
韩国要走自己的路,不当任何人的小弟。
我承认你是老大,但我不会因为你就得罪别人。
毕竟是个主权国家,总得有点自己的想法吧?
李在明这套思路其实不新鲜,是继承了文在寅的思想。
文在寅当年有个著名的比喻:
中美是两头巨鲸,韩国不是任人吞食的小虾米,而是能够自主遨游的海豚。
这个比喻绝了!
海豚既不是鲸鱼的食物,也不是鲸鱼的对手。
美国嘴上说的是价值观、民主、自由,实际上看的是利益。
你能给我带来多少好处?
你能为我的霸权做多少贡献?
对美国来说,韩国的价值就是:
在东亚制衡、购买美国武器、为美国公司提供市场。
如果韩国在这些方面不够“配合”,立马翻脸。
这就是霸权的本质:
不是保护你,而是利用你。
为啥要这么急着敲竹杠?
为啥要这么粗暴地对待盟友?
美国感受到了压力。
美国霸权还在,但不如以前那么稳固了。
所以对盟友的要求更严格,容忍度更低。
而,韩国想要更多自主权,但实力还不够,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只能用这种粗暴的方式维持优势。
但,靠霸凌维持的关系是不会长久的。
李在明这件事反映了一个深层趋势:
美国独霸天下的时代,真的要结束了。
以前是美国说什么,盟友就得听什么。
现在不一样了,连韩国这样的铁杆盟友都敢说“我不选边”。
当小弟们都看清楚老大的嘴脸时,这个体系也就快散了。
李在明这次的遭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在美国霸权衰落的过程中,这样的事还会更多。
一次冷遇背后,藏着整个世界的变化。
来源:揣一口袋青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