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焦虑到踏实:从深圳取消分班考,看AI+、反内卷和教育新逻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05:45 1

摘要:最近不是快开学了吗?深圳教育局重申取消中小学分班考这事儿,在家长群里吵翻了天,有人觉得这是在“削峰填谷”,也有人觉得早该如此。其实往深了看,这事儿跟国家提的反内卷、还有刚出台的“人工智能+”战略,根本就是一套组合拳,拳拳都打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痛点上。

最近不是快开学了吗?深圳教育局重申取消中小学分班考这事儿,在家长群里吵翻了天,有人觉得这是在“削峰填谷”,也有人觉得早该如此。其实往深了看,这事儿跟国家提的反内卷、还有刚出台的“人工智能+”战略,根本就是一套组合拳,拳拳都打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痛点上。

先说分班考,这东西本质上是给教育资源做“提前筛选”的工具。为了进所谓的重点班,孩子从小学就得卷奥数、拼英语,家长砸钱报班,学校掐尖招生,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大家都在低水平重复刷题,真正的创造力和兴趣反而被磨没了。这就是典型的内卷:投入越来越多,收益却没见得提高,所有人都被困在“比别人多学一点”的焦虑里。国家反内卷,不是不让孩子努力,而是要打破这种低效竞争的怪圈,把精力从“抢跑道”转到“建新路”上。深圳取消分班考,就是先拆掉这个人为制造的“等级门槛”,让教育资源能更均衡地分配,至少别让孩子刚上小学就被贴上“优劣”的标签,这是给反内卷打基础。

那这跟“人工智能+”战略又有啥关系?很多人觉得AI是高科技,跟孩子上学离得远,其实恰恰相反。未来AI会接管大量重复性劳动,比如现在工厂里的流水线,甚至办公室里的基础文案、数据统计,这些工作迟早要被机器替代。那时候社会需要的是什么人?是会用AI、能创新、懂协作的人,而不是只会刷题考试的“做题家”。过去的分班考,本质上是在筛选“适应现有规则的人”,而AI时代需要的是“能创造新规则的人”。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变——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把所有孩子都往“解题机器”的模子里套,等他们长大,面对的可能是AI已经占满的岗位,到时候才真的麻烦。

所以你看,这三者其实是递进关系:反内卷是要打破旧的竞争模式,取消分班考是在教育领域先动手,拆掉“唯分数论”的脚手架;而“人工智能+”战略是指明新方向,告诉我们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倒逼教育从“筛选型”转向“培养型”。就像科大讯飞在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展示的“师-生-机”三元课堂,AI黑板能自动识别教师手绘图形并生成3D动态演示,作业批改系统10分钟就能完成一个班级的全自动批阅,还能按步骤分析数学题错因,这种技术渗透让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专注于引导学生思考 。AI平板学习机,里面的AI分析功能,真可以让孩子查找学科弱项自学,增强主动学习能力,有些感兴趣的知识,直接点开豆包语音交流,就像有个百事通在身边随时解答疑问,这种模式,学习效率完全不是培训班能比的,这其实就是在用技术手段解构“应试逻辑”,重构“成长逻辑”。

另外,AI也在重塑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偏远地区通过“人工智能+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让乡村小学的孩子能实时参与一线城市重点学校的英语直播课,还能用AI课堂分析系统生成互动数据报告,精准定位教学薄弱环节 。这种“算力平权”打破了传统教育资源的地理壁垒,就像给偏远地区的学校装上了“教育加速器”。国际上,MIT推出的《如何用AI解决所有问题》公开课,直接把多模态AI应用(比如医疗影像分析、机器人自主避障)搬进课堂,吸引全球163国学员参与,课程强调的不是知识记忆,而是“像AI一样思考”的能力构建。这种教育逻辑的转变,正在从技术层面倒逼制度改革——当AI能让山村学生触摸到DNA双螺旋的3D模型,还需要分班考来制造教育鸿沟吗?

说到底,国家不是要搞“一刀切”的公平,而是要创造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生态”。过去那种靠分班考掐尖、靠题海战术内卷的模式,既培养不出未来需要的人才,又把整个社会拖得很累。现在用政策手段先给教育“降温”,再用AI技术给教育“提质”,让孩子能在更宽松的环境里发展多元能力,这才是真的为下一代铺路。

毕竟,等AI普及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要面对的不是“比别人多考几分”,而是“能不能让AI为我所用,创造出机器做不到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取消分班考、反内卷、推“人工智能+”,其实都是在为这个目标清障。就像甘肃省东乡县的乡村小学,孩子们通过AI直播课学会用英语唱儿歌,同时还能用物联网编程实验箱探索控制系统原理,这种“技术赋能”与“制度松绑”的结合,才是破解教育困局的真正钥匙。

来源:深圳Q爸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