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十日的清晨,校门口又堆起了成箱的鲜花,写字楼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致敬园丁"的标语,电视台的镜头对准了握着奖杯的"优秀教师"。可我见过太多老师,在收完学生递来的康乃馨后,转身就钻进办公室改三个班的作业到深夜;见过表彰会上热泪盈眶的班主任,散场后蹲在操场角落接
九月十日的清晨,校门口又堆起了成箱的鲜花,写字楼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致敬园丁"的标语,电视台的镜头对准了握着奖杯的"优秀教师"。可我见过太多老师,在收完学生递来的康乃馨后,转身就钻进办公室改三个班的作业到深夜;见过表彰会上热泪盈眶的班主任,散场后蹲在操场角落接家长的投诉电话,语气里满是赔笑。
这哪里是教师节?分明是一场精心包装的集体表演。
别用掌声掩盖真问题
每年这时都有相似的戏码:教育局领导握着老教师的手说"辛苦了",企业送来印着"尊师重教"的保温杯,媒体写着"三尺讲台存日月"的抒情稿。可这些虚头巴脑的慰问,抵得过老师兜里那本皱巴巴的工资条吗?
有位教了二十年书的朋友算过一笔账:她每月工资扣除五险一金后剩四千二,房贷三千,给老母亲买药五百,孩子的课外班费得靠周末做家教补上。去年教师节学校发了桶食用油,她拎着油桶在菜市场犹豫半小时,最终没舍得买排骨。"学生说老师您辛苦了,我笑着说没事,转头算账单时真觉得苦。"她这话里的涩,哪是一句"尊重"能化开的?
更讽刺的是那些"惠师活动"。某商场挂出"教师凭证享八折",走近才发现仅限指定款袜子;某景区说"教师免费入园",却要求必须周末带两名购票游客。有老师晒出朋友圈:"跑了三家店,终于用教师证换了瓶洗洁精,这就是所谓的'礼遇'。"
我们要的哪是这些?是凌晨五点起床赶早自习时,能有个安全的过街通道;是批改作业到十点,校门口还有末班车;是家长不再说"我家孩子交给你就全靠你了",而是愿意和老师一起管孩子;是领导检查时别只看教案写了几页,先问问班里那个留守儿童最近笑了没。
尊重不是口号是实在的支撑
总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光辉照不亮教室里的旧灯管——有乡村学校的老师在网上求助,说教室空调坏了三年没人修,夏天四十度的高温里,学生上课昏昏沉沉,她自己中暑晕倒过两次。也有人说"老师要无私奉献",可奉献不能当饭吃——某县城中学招聘,硕士学历的老师要和本科生抢一个岗位,只因编制名额被挪用,最后入职的人里,有三个是"关系户"。
这就是所谓的"尊重"?是让老师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学生打架了,老师得去调解;家长闹事儿了,老师得去道歉;甚至学校的下水道堵了,领导都可能说"老师辛苦下,去通通"。可真当老师生病请假,扣工资时比谁都快;当老师提出要改善办公条件,得到的回复总是"再等等,经费紧张"。
有次参加教育论坛,听一位校长说"教师要安贫乐道"。我当场就问他:"您每月工资两万,住着学校分的房,当然能乐道。可让那些每月还完房贷只剩几百块的年轻老师安贫,凭什么?"他愣了半天,说"这是奉献精神"。可奉献得有底线吧?总不能让人家饿着肚子谈理想。
真正的尊重,是给老师合理的工资——不用比公务员高,但至少能体面生活;是给老师明确的权责——别把学校的锅、家长的锅都扣在老师头上;是给老师专业的信任——别让非教学任务占了上课时间,今天要填防疫表,明天要拍宣传照,后天要去社区扫楼,老师成了"万能工",谁来管学生?
取消教师节,才是最好的致敬
有老师开玩笑说:"教师节就像给乞丐发糖果,发的时候哄得挺高兴,发完该饿还饿。"这话听着扎心,却是实话。如果平时对老师漠不关心,只在这天演场戏,这样的教师节不要也罢。
我见过最好的"教师节",是某学校把表彰会的钱省下来,给每个教室装了新风系统;是某地方把给老师发慰问品的钱,用来建了教师公寓,让年轻老师不用挤出租屋;是某家长接孩子时说"老师您别留了,作业我盯着他写,您早点休息"。这些事不在九月十日,却比任何鲜花和奖杯都暖。
真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坦然地说"取消教师节吧"。不是不尊重老师,而是那时老师的工资早已足够体面,办公环境早已舒适安全,家长和老师早已互相体谅,社会不再需要靠一个节日来"提醒"尊重——因为尊重已经成了日常。
到那天,老师不用在教师节强装笑脸,不用收那些华而不实的礼物,不用听那些空洞的口号。他们可以按时下班,陪孩子逛公园;可以安心备课,不用应付乱七八糟的检查;可以生病请假,不用怕扣工资;可以骄傲地说"我是老师",不是因为这天是教师节,而是因为这份职业本就值得骄傲。
现在的教师节,更像面镜子,照出了对老师的亏欠。什么时候这面镜子不用再摆出来,什么时候我们才算真的懂了"尊师重教"。
别再用鲜花掩盖问题,别再用掌声代替行动。给老师一个不用过节也能被尊重的环境,比什么都强。
来源: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