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李隆基能登上皇位的真相,关键在5个核心人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00:03 1

摘要:今天来聊聊李隆基,一个并非嫡长子的皇子,凭什么能在武则天死后的乱局中杀出重围,最终坐上大唐最尊贵的宝座?当说起唐玄宗李隆基,咱们多半会想到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或是"开元盛世"的辉煌,但你知道吗?他的皇位来得一点都不轻松——没有顺理成章的继承,全靠两次刀光剑影的政

今天来聊聊李隆基,一个并非嫡长子的皇子,凭什么能在武则天死后的乱局中杀出重围,最终坐上大唐最尊贵的宝座?当说起唐玄宗李隆基,咱们多半会想到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或是"开元盛世"的辉煌,但你知道吗?他的皇位来得一点都不轻松——没有顺理成章的继承,全靠两次刀光剑影的政变硬生生拼出来的。

凡熟悉唐朝历史的人都清楚,武则天晚年到中宗、睿宗时期的朝堂,简直就是个"权力角斗场":外戚总想篡位,公主想干政,大臣们今天投靠这个明天又依附那个。在这样的乱局里,李隆基从一个不起眼的临淄王,变成手握大权的皇帝,背后藏着太多惊心动魄的故事。而这一切的关键,就绕不开5个核心人物。他们到底是谁?又做了什么?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段被忽略的"逆袭史"。

接下来的内容,我就一一把这5个人说道说道:

首先说说太平公主,李隆基最复杂的"贵人"

提到太平公主,你可能会想到她是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一生都在追逐权力。但你未必知道,李隆基能迈出第一步,全靠这位姑姑的鼎力支持。

那时候,韦皇后毒杀了唐中宗,正打算效仿武则天当女皇帝,连她的女儿安乐公主都天天喊着要当"皇太女"。这里得说明一下,"皇太女″就是皇位继承人。当时整个李唐宗室被韦氏集团压得喘不过气,谁都敢怒不敢言。这时候,李隆基才25岁,手里没兵没权,顶多算个有点野心的宗室子弟。

有一天,李隆基的亲信偷偷来告诉他:"太平公主那边好像也对韦后不满,要不要试试联系她?"李隆基摸着下巴想了想,咬咬牙说:"姑姑是父皇的妹妹,更是武则天生前最信任的人,她要是肯帮忙,这事就成了一半!"

你猜猜太平公主为啥愿意帮这个侄子?其实她有自己的小算盘:韦后要是真成了第二个武则天,那她这个"前朝公主"肯定没好果子吃;但要是能把韦后拉下来,拥立自己的哥哥李旦(李隆基的父亲)当皇帝,她就能借着拥立之功,继续在朝堂上呼风唤雨。

所以当李隆基派去的人说明来意,太平公主当即拍了桌子:"这韦氏祸乱朝纲,早就该收拾了!你告诉临淄王,要钱要人,我都给!"

她可不是光说不练。那时候长安城的禁军被韦后的心腹把持着,普通士兵早就受够了这些人的克扣,心里憋着一股火。太平公主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偷偷联系上禁军里几个有怨气的将领,给他们塞了些钱,跟他们说:"只要你们肯帮临淄王,将来荣华富贵少不了你们的!"

更重要的是,政变成功后,李重茂(韦后立的傀儡皇帝)还坐在龙椅上不肯下来。这时候太平公主直接走过去,一把把他拉了下来,对着满朝文武说:"这孩子不配当皇帝,咱们还是请相王(李旦)复位吧!"你看,有她这句话,李旦登基才算名正言顺,李隆基也才能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

但是,太平公主可不是活雷锋。虽然李旦当上皇帝后,但她仗着功劳大,几乎把持了朝政,7个宰相里有5个是她的人。她原本以为李隆基年轻好控制,没想到这侄子比谁都有主见,俩人慢慢就从盟友变成了对手。

有一次,太平公主私下找到李旦,阴阳怪气地说:"陛下,你这个儿子可不简单啊,我听说他最近在偷偷招兵买马,是不是想早点接班啊?"李旦虽然软弱,但也知道太平公主的心思,没搭理她。可这事传到李隆基耳朵里,他心里咯噔一下:"姑姑这是要对我下手了?"

所以啊,太平公主对李隆基来说,是把双刃剑:没有她,唐隆政变很难成功;但她后来的存在,又成了李隆基巩固权力的最大障碍。这对姑侄的恩怨,也为后来的"先天政变"埋下了伏笔。

好了,关于太平公主就暂且说到这,后面还会讲,那么接下来说说第二人关键人物,就是刘幽求了。

如果说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的"外挂",那刘幽求就是他的"最强大脑"。这人当时只是个小小的朝邑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却凭着一肚子计谋,成了政变的总策划。

还记得李隆基刚开始密谋政变时,天天愁得睡不着觉:怎么才能不动声色地策反禁军?怎么确保杀进皇宫时不会被韦后的人包饺子?刘幽求看出了他的心思,半夜偷偷摸到李隆基府上,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八个字:"擒贼先擒王,乱其军心"。

李隆基一看就明白了:对啊!韦后能控制禁军,全靠她提拔的那几个将领。只要先干掉这几个人,禁军肯定乱套!

所以在唐隆政变那天晚上,刘幽求特意找了个借口,把葛福顺(禁军将领)叫到酒馆喝酒。几杯酒下肚,刘幽求故意叹气:"兄弟啊,你说咱们这些人,跟着韦后的心腹混,将来有好下场吗?我听说韦后打算改朝换代,到时候咱们这些姓李的臣子,怕是死无葬身之地啊!"

葛福顺本来就对韦后的人不满,被他这么一激,拍着桌子说:"我早就受够他们了!刘兄有什么主意,我听你的!"刘幽求这才说:"临淄王打算清君侧,只要你肯带兄弟们杀了韦后的那几个走狗,将来封侯拜相不是梦!"

你看,这就是刘幽求的厉害之处:他不光能想出计谋,还能看透人心,用几句话就把关键人物拉到自己阵营。

政变当天夜里,刘幽求全程指挥:什么时候打开宫门,什么时候控制军械库,什么时候去杀韦后和安乐公主,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更绝的是,当士兵们杀进皇宫时,他早就写好了诏书,等韦后一死,立刻拿着诏书对百官说:"韦氏叛逆,已伏诛,相王即刻登基!"一句话就稳定了局势。

后来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处处刁难,又是刘幽求站出来说:"太子殿下,太平公主权欲熏心,迟早会谋反,不如先下手为强!"虽然这次计划没成功,刘幽求还被贬到外地,但他的提醒让李隆基彻底看清了太平公主的真面目,为后来的先天政变做了准备。

所以说,刘幽求不仅是个谋士,更是个敢想敢干的行动派。没有他,李隆基的两次政变可能就是一团乱麻,能不能成功都不好说。

按下来说的第三个人,就是"敢死人队长"葛福顺了。

聊完了出谋划策的,再说说真刀真枪干实事的。葛福顺这个人,在历史上名气不大,但没有他,李隆基连皇宫的大门都进不去。

他当时是禁军"万骑营"的将领,这个万骑营可不一般,是负责保卫皇宫的精锐部队,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卫团。韦后为了控制这支力量,特意派了自己的亲信韦播、高嵩当上司。这俩人天天没事就打骂士兵,葛福顺早就忍无可忍了。

唐隆政变那天晚上,李隆基在城外给葛福顺递了个眼色,葛福顺心领神会,直接提着刀闯进了韦播的营帐。韦播正睡得香,被他一把揪起来,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砍了脑袋。葛福顺提着人头走出营帐,对着万骑营的士兵们喊:"兄弟们!韦播这些奸贼,天天欺负咱们,现在韦后想篡位,咱们要是不反抗,迟早都是死!今天咱们跟着临淄王干,杀了韦后,拥立相王,将来大家都有好日子过!"

士兵们本来就恨透了韦播,一看领头的都动手了,纷纷举着刀喊:"愿听将军号令!"

接下来的事情,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葛福顺带着人,提着韦播的人头,直接冲到玄武门(皇宫的正门)。守门的士兵一看是万骑营的人,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刚想问话,葛福顺大喊一声:"韦氏叛逆,奉临淄王令诛杀乱党!"说着就把人头扔了过去。守门的吓得赶紧开门,就这么着,李隆基的人没费吹灰之力就进了皇宫。

更厉害的是,葛福顺杀红了眼,带着人直接冲进韦后的寝宫。韦后正穿着睡衣逃跑,被他追上一刀砍死。安乐公主呢?当时还在对着镜子描眉画眼,听说兵变了,吓得拔腿就跑,结果被葛福顺的手下追上,一刀结果了性命。

可以说,葛福顺是整个唐隆政变的"急先锋"。他不仅解决了禁军的障碍,还亲手干掉了两个核心目标,要是没有他这股狠劲,李隆基的计划恐怕早就泡汤了。

后来先天政变时,葛福顺虽然没再当先锋,但还是带着万骑营的老部下守在宫外,防止太平公主的人反扑。李隆基登基后,特意把他封为左骁卫大将军,还赐了丹书铁券(免死金牌),算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接着我们聊第四位,陈玄礼永远的"忠诚卫士”

说完葛福顺,必须得提陈玄礼。这人跟葛福顺不一样,他更像是李隆基的"守护神",从青年到老年,一直陪在李隆基身边。

陈玄礼也是禁军将领,但他比葛福顺更沉稳,心思更细。唐隆政变前,李隆基特意找他商量:"陈将军,韦后乱政,我想清君侧,你敢不敢跟我干?"陈玄礼"扑通"一声跪下,磕了个响头:"殿下是李唐宗室,只要您下令,我陈玄礼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政变那天晚上,陈玄礼负责的是"断后"。他带着一队人马守在皇宫的后门,防止韦后的残余势力逃跑,同时还安排人保护相王李旦的府邸,生怕有人趁机加害。等李隆基杀进皇宫,他又赶紧带人控制了皇宫里的军械库,确保韦后的人拿不到武器。你看,这些事虽然不显眼,但少了哪一样都可能出乱子。

李隆基当上太子后,太平公主总想找机会废掉他,好几次都想收买陈玄礼,给他送金银财宝,说:"只要你肯帮我,将来我让你当禁军总管。"陈玄礼每次都把东西原封不动地退回去,还偷偷告诉李隆基:"殿下,太平公主没安好心,您可得小心啊!"

先天政变时,陈玄礼的作用更关键。当时太平公主安排了一批刺客,想趁李隆基睡觉的时候下手。陈玄礼提前得到消息,连夜带着人包围了李隆基的寝宫,还故意在院子里来回巡逻,弄得刺客根本没机会下手。第二天一早,他又跟着李隆基杀进太平公主的府里,亲手擒获了几个核心党羽。

更让人佩服的是,陈玄礼的忠诚贯穿了李隆基的一生。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仓皇出逃,一路上人心惶惶,是陈玄礼带着禁军护着他,甚至在马嵬坡兵变时,他虽然逼李隆基赐死了杨贵妃,但也是为了平息士兵的怒火,保住李隆基的性命。

可以说,陈玄礼不仅是李隆基登基路上的功臣,更是他一生的"救命恩人"。有这样一个既忠心又能干的人在身边,李隆基才能一次次化险为夷。

好了,说说最后一位就是李旦了,李隆基的父亲了。有必要说他?当然,并且很有心要。

这个人,你可能会觉得意外,唐睿宗李旦。很多人觉得李旦性格软弱,一辈子都在当傀儡,但你仔细想想,要是没有他,李隆基的皇位根本坐不稳。

李旦这辈子也挺惨的,母亲武则天当皇帝时,他被吓得不敢说话;哥哥李显(唐中宗)复位后,他又被韦后打压。唐隆政变后,大家把他推出来当皇帝,他还一个劲地推辞:"我不行,我真的不行。"

这时候太平公主和刘幽求都竭力劝他:"陛下,您要是不当这个皇帝,李唐江山就真的完了!"李旦这才勉强答应,但他心里清楚,自己这个皇帝就是个"过渡品",真正有能力稳住局面的,是儿子李隆基。

所以在立太子的时候,李旦的大儿子李成器主动说:"弟弟有大功,应该立他为太子。"李旦没有犹豫,立刻下旨立李隆基为太子。要知道,在古代"立长不立幼"是规矩,李旦能打破这个规矩,说明他早就看透了局势——只有李隆基才能镇住那些野心家。

后来太平公主天天在他面前说李隆基的坏话,李旦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跟明镜似的。有一次太平公主又告状,李旦直接说:"我这个儿子,在我最危难的时候帮我夺回了皇位,他的为人我清楚,你就别再说了。"

最关键的是,李旦知道自己当皇帝只会让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越来越深,所以在712年,他主动提出禅位给李隆基。大臣们都劝他:"陛下,您还年轻,再当几年吧!"李旦摇摇头说:"我当了一辈子皇帝,够了。让年轻人来干,或许能让大唐更好。"

你可别以为他这是真的想退休,其实这是一招"以退为进"。他虽然退位了,但还保留着部分权力,这样既能让李隆基名正言顺地当皇帝,又能在关键时刻制衡太平公主。等到先天政变平定后,李旦才彻底放权,对李隆基说:"天下的事,你自己做主吧,我放心。"

所以说,李旦看似软弱,实则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知道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让,用自己的"不作为",为李隆基铺就了最后的道路。要是他像其他皇帝那样死死抓着权力不放,李隆基能不能顺利登基,还真不好说。

现在回头看看,李隆基的登基之路,简直就是一部"神仙队友"的合作史:太平公主提供了初期的资源,刘幽求制定了完美的计划,葛福顺和陈玄礼负责执行,李旦则在关键时刻"让贤"。这五个人,少了任何一个,历史都可能改写。

但更重要的是,李隆基自己也很争气。他年轻的时候敢想敢干,懂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关键时刻又能当机立断。所以啊,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说到这里,我倒是想问问你:在这五个人中,你觉得谁对李隆基登基的贡献最大?是敢爱敢恨的太平公主,还是足智多谋的刘幽求,或者是忠心耿耿的陈玄礼?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

来源:看局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