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末的上海佘山公园,一群年轻人蹲在树丛边,戴着手套、攥着小铲子,像考古学家一样专注地扒拉泥土。他们不是在寻宝,而是在挖野菜。有人挖到一根竹笋,兴奋地拍照发朋友圈;有人举着荠菜叶子,对着手机镜头直播:“老铁们,这才是纯天然绿色食品!”
周末的上海佘山公园,一群年轻人蹲在树丛边,戴着手套、攥着小铲子,像考古学家一样专注地扒拉泥土。他们不是在寻宝,而是在挖野菜。有人挖到一根竹笋,兴奋地拍照发朋友圈;有人举着荠菜叶子,对着手机镜头直播:“老铁们,这才是纯天然绿色食品!”
而在半年前,这群人可能还在外滩的咖啡馆里摆拍Citywalk(城市漫游)的“松弛感”照片。从“精致打卡”到“返璞归真”,年轻人的休闲方式突然转向,看似是消费降级的无奈选择,但若用经济学放大镜细看,替代效应与凡勃仑效应的微妙博弈,正在这片野菜地里上演一场现实版《矛盾论》。
去年夏天的上海,Citywalk还是年轻人眼中的“顶流”。花128元买一杯印着武康大楼拉花的咖啡,租一台宝丽来相机,再穿上千元日系工装裤,才算配得上梧桐树下的“氛围感”。
但到了2025年,情况悄然变化——服装外贸行业遇冷,电商平台“9.9元包邮区”流量暴涨,年轻人开始对着账单叹气:“一杯咖啡钱够买一周的菜,Citywalk不香了。”
这就是替代效应的典型战场:当收入预期下降或消费成本过高时,人们会主动寻找更经济的替代品。
挖野菜几乎零成本(铲子10元包邮,塑料袋免费),还能带回实实在在的“战利品”——荠菜包饺子、竹笋炖排骨,甚至挖得多还能分给邻居,社交平台上“野菜社交”的话题阅读量已破3亿。一位95后程序员坦言:“加班到凌晨,周末挖两小时野菜,比在网红店排队两小时治愈多了。”
但事情很快变得微妙。当越来越多人涌向公园挖野菜,原本的“省钱活动”竟催生出一条鄙视链:有人晒出德国进口的钛合金铲子(标价1980元),有人炫耀跟着专业植物学家组队野采(门票198元/人),甚至有人为了抢占“风水宝地”凌晨四点蹲守。一位网友吐槽:“说好的松弛呢?挖个野菜比上班还卷!”
这恰恰暴露了凡勃仑效应的幽灵——人们总在无意间用消费标榜身份。 表面看,年轻人逃离了Citywalk的“咖啡刺客”,实则掉进了“自然生活”的攀比陷阱。
那些标榜“专业户外装备”的铲子、印着北欧极简logo的帆布袋,本质上和武康大楼的咖啡杯并无区别:当一种消费被贴上“生活方式”标签,它的实用价值就会让位于社交货币价值。 就像露营圈曾流行“焚火台美学”,挖野菜圈也开始讲究“铲子美学”——你拿拼多多的9.9元塑料铲,我举着日本匠人手作铜铲,谁更“懂生活”一目了然。
这场看似矛盾的转向,实则暗合经济学规律。替代效应是生存理性的选择,凡勃仑效应是社会属性的本能,而年轻人的纠结正是两者博弈的产物。
一位社会学博主算过一笔账:参与一次“高端野菜团”人均消费200元,看似违背省钱初衷,但获得的社交素材(与植物学家合影、野菜知识科普视频)足以在小红书涨粉500+,折算成广告价值反而“赚了”。
这就像父辈们买保健品——明明心疼钱,但一想到“隔壁老王都买了”,咬咬牙还是下单。更深层的原因藏在经济气候里。过去一年,上海写字楼空置率上升,年轻人对“稳定”的渴望投射到消费上:挖野菜的确定性(土地里总会长出点什么)对冲了职场的不确定性,挖笋时“一铲子下去必有收获”的快感,恰好弥补了KPI完不成的焦虑。 一位40岁的读者留言:“我们这代人年轻时也流行过挖野菜,但那是因为穷;现在年轻人挖野菜,倒像在挖一种安全感。”
从Citywalk到挖野菜,变的不是年轻人,而是经济规律作用下的生存策略。替代效应教我们“把钱花在刀刃上”,凡勃仑效应提醒“人终究活在他人的目光里”。
当年轻人在野菜地里一边省钱一边攀比时,或许该听听菜市场大妈的话:“什么进口铲子?我这把用了十年的铁锹,挖得比谁都快。” 毕竟,真正的经济学高手都明白:成本可以计算,欲望永难量化。 就像佘山公园的泥土,既承载着年轻人“降本增效”的务实,也埋着他们“偷偷内卷”的倔强。
文章配图皆来源于小红书公开资料,侵删联系。
来源:烽锐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