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明松《中外设计史》】下篇|第四章20世纪前期中国的艺术设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0 12:06 3

摘要:20 世纪前期中国的艺术设计涵盖产品设计、建筑设计、视觉传达与动画艺术设计等领域,呈现出继承传统、中西结合、国际样式三种特征并存的局面。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变革阶段,受到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影响,传统设计与新兴设计相互交织,各领域都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为后续的设

下篇工业时代的现代设计

第四章20世纪前期中国的艺术设计

20 世纪前期中国的艺术设计涵盖产品设计、建筑设计、视觉传达与动画艺术设计等领域,呈现出继承传统、中西结合、国际样式三种特征并存的局面。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变革阶段,受到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影响,传统设计与新兴设计相互交织,各领域都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为后续的设计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交通工具设计

(一)传统交通运输工具

轿子:种类多样,依大小、装饰和乘客人数分二人轿等多种,适用于不同场合。

驮兽:马、骆驼等用于驮运货物或载人,在乡村、山区及边远地域广泛应用。

车辆:包括马车等多种,“小车”(独轮车、推车、羊角车)特色突出,在长江流域普遍,载重量大,材质和车轮随时代改进,后因时代发展逐渐淘汰。

(二)新式人力交通工具

人力车:起源于日本,经法国引进后在中国改进,在上海等地成为常见客运工具,武汉人力车也经历多次改进。

自行车:在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从修理仿制零件起步,逐渐实现本土制造,早期功能和工艺有不足。

(三)新型机动交通工具

电车、汽车、火车、船舶及航空产品设计

①航空产品:冯如早期设计制造飞机有成果,后因国情民用航空发展迟缓,军用航空器受重视,在材料运用上有创新。

②火车:随铁路建设发展,沙河口铁道工厂等生产成绩显著,经历不同生产阶段,设计制造取得进步。

③汽车:从维修仿制起步,湖北等地有相关发展,还改制适合国情的代燃车。

④电车:1908 年上海出现有轨电车,后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线路陆续开通,出租汽车也开始运营。

二、灯具设计

(一)电灯设计

1878 年传入,广州最早有民族电灯公司,上海 20 世纪 20 年代有民族电灯泡厂,灯泡技术主导设计,造型缺乏创新。

(二)新式油、气灯具

①汽灯:通过打气助燃,亮度高。

②煤气灯:利用煤气管道输送照明,有特定装置。

③煤油灯:美孚灯价格高,还有广东制造和土制煤油灯。

(三)民间灯具设计

①油灯:使用植物油脂,按材料分陶瓷类等多种,各类造型丰富。

②烛台:按材料分陶瓷、砖石等多种,造型多样,部分有实用功能。

一、古典主义风格

类型多样,包括古罗马、文艺复兴、折中主义及中西结合特征等类型。如上海外滩英商汇丰银行采用现代材料与古典墙面结合,清华学校大礼堂等也属此类;还有上海约翰书院 “怀思堂”、武汉武汉大学等建筑体现中西结合特征。

二、中国 “民族形式” 潮流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建筑师将西方与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结合,形成 “内西外中” 的风格。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梁思成设计的吉林大学教学楼等是代表,还有南京中央博物院大殿等建筑。

三、西方现代建筑设计运动影响下的新风格

新艺术运动影响的建筑如哈尔滨火车站等东北和山东部分建筑及多地火车站。

装饰艺术运动影响的建筑在上海数量众多,包括外国和中国设计师设计的饭店、公寓、银行、商业娱乐建筑及其他机构建筑,如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北楼)、国际饭店等,上海是装饰艺术风格建筑集中地,保存近百栋相关建筑。

受新艺术、装饰艺术、现代主义运动影响,在哈尔滨、上海等多城市留下作品。

一、“月份牌” 画与商业美术

①“月份牌” 画

丁悚和张光宇等也参与创作。

杭樨英开设的画室最有影响,其作品署名 “樨英”,设计涵盖多种商品的包装、广告画及银行钞票等。

郑曼陀是使 “月份牌” 画由传统中国绘画风格向擦笔水彩画法转变的重要画家。

早期受民间年画和木刻版画影响,被称为 “历画” 或 “月份牌年画”。

②其他商业美术设计

设计风格呈现重视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受西方 “装饰艺术运动” 影响的特点。火柴盒图案设计体现传统文化元素,南洋公司香烟包装符合国人民族心理并结合抵制洋货运动。《上海漫画》封面、插图及内文广告设计体现装饰艺术特征。

报刊类代表有《申报》等,杂志类代表有《东方杂志》等。

电车、公共汽车等是移动广告载体。

橱窗设计、户外广告牌、电影戏剧海报采用手写体或粗重字体配插图或摄影图片,强调对比。

二、书籍艺术设计

民国初年 “鸳鸯蝴蝶派” 小说流行,《良友》画报封面采用大幅摄影图片加较大刊名字体,视觉效果强烈且具美感。

高剑父创办《时事画报》,高奇峰主编《真相画报》,李叔同为多份报刊作插图和漫画等。

“五四” 时期新文学团体出现,鲁迅等文艺家直接参与书籍艺术设计。

抗战时期,西北解放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书籍艺术设计采用木刻版画形式,受民间艺术影响,起到政治宣传和鼓舞士气作用。

三、动画艺术设计

20 世纪 20 年代初 “卡通” 片传入中国,万籁鸣萌生创造中国动画的想法,万氏四兄弟试制动画片。

1926 年拍出《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大闹画室》《纸人捣乱记》等。

1934 年完成《骆驼献舞》,是我国第一部有声黑白动画片,标志我国动画艺术进入新阶段。

1937 年万籁鸣率二弟、三弟奔赴内地,拍摄多部抗日题材动画片。

1941 年拍摄《铁扇公主》,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吸收中国戏曲和山水画特点,具民族特色,是宣传反抗精神的佳作,被日本引进并启发《七龙珠》创作。

第四节小结

一、整体特征

地域发展不平衡,设计艺术呈现继承传统、中西结合、国际样式并存面貌。

二、各领域情况

(一)产品设计

交通工具设计新旧中西并存,传统运输工具仍在使用,新式人力和机动交通工具不断涌现,且设计制造因地制宜、灵活实用。

(二)建筑设计

西方现代建筑设计运动影响下的新风格:受新艺术、装饰艺术、现代主义运动影响,哈尔滨、上海等城市有相关建筑,上海受装饰艺术运动影响的建筑众多。

中国 “民族形式” 潮流:“内西外中”,建筑师融合中西建筑设计,如南京中山陵等。

古典主义风格:有古罗马、文艺复兴等多种特征类型,部分建筑采用现代材料结合古典形式或体现中西结合。

(三)视觉传达与动画艺术设计

动画艺术设计:万氏兄弟贡献突出,制作多部重要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具有民族特色和重要意义。

视觉传达设计:“月份牌” 画与商业美术发达,郑曼陀等画家推动 “月份牌” 画发展,商业美术设计风格受传统文化和装饰艺术运动影响;书籍艺术设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发展,抗战时期根据地有独特形式。

1.我国20世纪前期的艺术设计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既保持传统设计特色,又能积极吸收国外现代设计优点的策略?这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有什么启发?

答案:

在 20 世纪前期的中国艺术设计中,有多个方面体现了既保持传统设计特色,又积极吸收国外现代设计优点的策略:

建筑设计领域:在 “中国‘民族形式’潮流” 的建筑中,像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梁思成设计的吉林大学教学楼等,这类建筑具有 “内西外中” 的特征。它们在整体布局、空间结构等方面运用了西方建筑的一些科学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如合理的功能分区、先进的建筑力学原理应用等,提升了建筑的实用性和稳定性。同时,在建筑外观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大屋顶、斗拱、雕花门窗等,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使传统建筑文化得以传承和彰显。在一些受西方现代建筑设计运动影响的建筑中,如上海的沙逊大厦等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在材料运用(如采用花岗岩石块、绿色铜皮瓦楞等新材料)和造型设计(如简洁流畅的几何线条、高耸的金字塔形屋顶等现代主义和装饰艺术运动的典型造型)上借鉴了西方现代设计,但在局部装饰或空间氛围营造上,仍会融入一些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或文化符号,实现了中西设计元素的巧妙融合。

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月份牌” 画是典型代表。早期 “月份牌” 画受民间年画和木刻版画影响,保留了传统绘画的题材(如戏曲人物、花鸟鱼虫等)、构图形式(如对称、饱满的画面布局)和色彩搭配(如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运用)等传统特色,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同时,郑曼陀等画家引入西方写实绘画技法,如对人物形貌的准确勾勒和明暗表现手法,以及在色彩运用上借鉴西方水彩画的淡雅清新风格,对传统的 “月份牌” 画进行创新,使其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更符合当时社会大众对新鲜事物的审美需求,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商业美术设计的整体风格上,一方面注重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如火柴盒采用龙凤、双喜等传统图案,香烟包装采用吉利形象,以契合国人的文化认知和情感需求;另一方面,受西方 “装饰艺术运动” 影响,在字体设计(如采用直线性装饰字体)、图形构成(运用几何图形和直线元素)等方面借鉴西方现代设计手法,使设计作品在具有民族性的同时,展现出时代感和国际化的风格特征。

对当今设计的启发: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传承和发扬传统设计中的精华部分,如独特的工艺技术、文化符号、审美观念等,保持设计的文化根基和民族个性,使设计作品能够讲述本土故事,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共鸣。同时,要积极关注国际设计潮流和先进技术,开放地吸收国外现代设计的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表现手法,不断拓展设计思路和创新维度,提升设计的品质和竞争力,满足当代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创造出既具有本土特色又符合国际审美和功能标准的优秀设计作品,促进设计行业的繁荣发展与文化交流。

2.我国20世纪前期的产品设计具有什么特点?

20 世纪前期中国产品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新旧中西并存:在交通工具设计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传统运输工具如轿子、驮兽、马车及特色独轮车 “小车” 等仍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机械工业不发达的地区和场景下,它们依旧承担着重要的运输功能。与此同时,新式人力交通工具如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纷纷涌现,这些交通工具大多是引进国外技术后,结合中国实际的交通状况、材料供应和生产能力进行改进和制造的。例如人力车从日本引进后,在上海、武汉等地经过多次设计改进,在材质、车轮结构、车厢舒适性等方面不断优化;自行车也是先从沿海城市的修理仿制起步,逐步实现本土制造。新型机动交通工具如电车、汽车、火车、船舶及航空产品等也开始发展,汽车虽起步晚,但湖北等地通过维修仿制逐渐具备了组装新车的能力,火车制造伴随铁路建设不断进步,沙河口铁道工厂等在机车生产上成绩显著,航空产品早期冯如设计制造飞机取得成果,后因国情民用航空发展受阻,但在飞机材料应用上有独特创新,如利用丝、麻、竹等本土材料制造飞机部件。在灯具设计上同样如此,电灯在 19 世纪末传入后,民族电灯公司开始出现,但早期灯具生产技术含量低,多由手工作坊制作,造型缺乏创新;而新式油、气灯具如煤油灯、煤气灯、汽灯等从国外传入,与传统民间灯具如烛台、油灯等并行使用,民间灯具造型丰富多样,因地制宜,体现了传统造物精神,即使在电灯逐渐普及的城市,下层民众仍大量使用传统灯具。

因地制宜与实用导向:无论是交通工具还是灯具等产品设计,都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和使用需求进行创新和改进。在交通工具设计中,“小车” 根据长江流域的道路和运输需求,以独轮结构实现了较大的载重量;汽车制造在面临汽油紧缺问题时,设计改制出木炭汽车、酒精代燃车等适合国内能源供应状况的车型;火车制造根据不同铁路线路的需求和国内工业基础,经历了从整备、试制到制造大型机车的发展过程,并且不断优化机车和车辆的设计以适应运输要求。在灯具设计方面,民间灯具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和工艺,满足百姓日常照明需求,烛台和油灯的材料多样,造型根据功能和使用场景有所不同,如陶瓷烛台有各种动物造型,陶瓷油灯的承盘型、碗形等设计方便倒油和放置灯芯,体现了很强的实用性。

3、20世纪前期我国的建筑设计主要有哪几种倾向?各自特点是什么?

答案:

20 世纪前期我国建筑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种倾向:

(1) 古典主义风格:

类型多样,涵盖古罗马特征、文艺复兴特征、折中主义特征以及中西结合特征等。

具有古罗马特征的建筑,如英国设计师威尔逊 1921 年设计的上海外滩英商汇丰银行,采用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却以石头包砌墙面,以此展现古典建筑的宏伟气势。像美国建筑家亨利・墨菲设计的清华学校大礼堂、清华学堂等也属此类。而体现中西结合特征的建筑,有上海约翰书院的 “怀思堂”、北京燕京大学、武汉武汉大学、济南齐鲁大学、南京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大学、成都华西联合大学、广州岭南大学等。这些建筑在整体布局、空间结构或功能设置上可能运用了西方建筑的一些理念和技术,同时在外观装饰、建筑元素等方面融入大量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如中式的屋顶、门窗样式、雕刻图案等,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彰显了中西文化在建筑领域的融合与碰撞。

(2) 中国 “民族形式” 潮流:

兴起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新一代建筑师努力将西方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及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探索成果。

此类建筑具有 “内西外中” 的显著特征。以吕彦直 1925 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为典型代表,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序列等方面可以看到西方建筑设计的理性和功能性原则的运用,而在建筑的外观造型、装饰细节上则大量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如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形式,在建筑装饰上运用传统的雕刻、彩绘技艺,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底蕴,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同时也体现了建筑师在传统与现代结合方面的创新尝试,对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他如梁思成设计的吉林大学教学楼、南京中央博物院大殿、南京灵谷寺阵亡将士纪念塔、北京燕京大学未名湖塔等建筑也都具有类似的特点。

(3) 西方现代建筑设计运动影响下的新风格:

自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多次设计改革运动(如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等)兴起后,其设计观念、风格和方法通过西方设计师和部分国内设计师传入我国,并在哈尔滨、青岛、济南、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的建筑设计中留下深刻印记。

受新艺术运动影响的建筑,如东北的哈尔滨火车站、中东铁路管理局和旅馆、中东铁路会办公馆,山东的青岛德侨住宅、医药商店、德国俱乐部和福音堂、济南火车站等,以及其他一些城市的火车站,在建筑外观上常采用自然主义的曲线和有机形态,装饰细节上有动植物等自然元素的抽象表现,体现了对传统建筑形式的突破和对新艺术风格的追求。受装饰艺术运动影响的建筑在上海数量众多,如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楼)、汉弥顿大厦、都城饭店、河滨公寓等外国设计师设计的饭店和公寓,以及中国设计师设计的海宁大楼、恩派亚大厦等;还有银行如大陆银行、恒利银行等,商业和娱乐建筑如大陆商场、大新公司大楼、百乐门舞厅等。这些建筑多采用几何化的造型和装饰图案,如金字塔型、折线型、放射型等几何形状,线条简洁流畅,注重建筑的体量感和节奏感,同时在材料运用上追求新颖和质感对比,如使用花岗岩石块、金属、玻璃等材料,呈现出豪华、时尚且具有现代感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当时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对西方流行建筑风格的积极接纳和融合。此外,还有一些受现代主义运动影响的学校、医院、疗养院、社会福利机构等建筑,强调功能主义原则,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空间的高效利用,外观造型简洁,摒弃过多装饰,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理性和简约精神。

4.我国20世纪前期的平面广告设计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

我国 20 世纪前期的平面广告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 月份牌广告:

①配有中西对照历表,保留了中国传统历画的群众基础。

②具有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早期多采用西方元素,追求大胆、前卫和视觉冲击力;后期将中国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经典人物传说印在公司日历上,可作为日历使用并美化居家环境。

③本身是一种商品广告形式,借助 “日历” 功能呈现,最初作为 “附赠品” 发放给消费者。

④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传统国画技巧、年画形式以及西方素描、水彩技法的融合。

⑤题材广泛,包括美女、戏曲人物、历史故事等。

⑥推广的商品多样,如香烟、电池、药品和饮料等。

(2) 巨幅海报:

①形式多样,有店铺墙面上的广告招牌、标志性高层建筑上的巨型广告、霓虹灯广告等。

②部分广告兼有公益宣传的义务。

③电影产业发达,电影巨幅海报引人注目。

④商户们深知 “女性是第一购买力”,巨幅海报广告多为化妆品或常见生活用品。

(3) 其他方面:

①受到西方设计观念、风格和方法的影响,同时也注重结合中国传统元素和民族心理特点。

②在排版上,民国时期既保留了自右向左、自上到下的古典书籍阅读习惯排版,也逐渐出现了竖式和横式排版结合的形式。

③一些广告会使用印章,除常见的方、圆章外,还有各种异形章,既起到抬头提示作用,又有装饰效果,部分印章还具有商标广告的意义。

④单页印刷广告由单色黑白逐渐发展为五颜六色、图文并茂的近代印刷品,色彩艳丽,设计得体、醒目怡人,图像内容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⑤设计上有一定的创新,如将西历和农历对照统一印在月份牌广告上,使广告传播时间加长,宣传效果倍增。

⑥部分广告会在图案使用上不再过分强调传统神仙人物和吉祥动物元素,风景名胜、现代都市景观、民国美女等成为表现重点。

⑦早期受经济地域限制,一些内陆省份机械化印刷技术不能普及,单色单页印刷广告形式使用较多。

⑧部分广告会利用文字与图像说明的配合来充分发挥广告作品丰富的联想作用。

⑨一些广告会利用突出特征、夸张等手法来吸引受众,如夸张手法可分为戏剧性夸张、超现实夸张、对比性夸张、漫画性夸张、逆反性夸张等。

⑩有的会借用比喻法,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使非图形化的信息图形化,使图形化的信息更真切、更动人。

⑪部分广告会运用饶有趣味的情节,营造幽默意境,淡化广告的直接功利印象,提高广告作品的艺术品位,丰富其内涵,赢得受众好感和喜爱。

⑫会使用对比手法,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鲜明地强调或提示产品的性能和特点,加深受众对产品信息的记忆。

⑬有的会采用悬念设置法,故弄玄虚,布下疑阵,引起受众的好奇心和探知欲,进而点明广告主题,加深其对广告的印象。

5.从万氏兄弟的动画艺术创作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

答案:

从万氏兄弟的动画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以下几点:

①勇于尝试和创新:他们不断探索动画技术,如结合皮影戏、走马灯及活动西洋镜的投影原理,研制出动画广告片、真人和动画结合的影片等,还开创了多个 “第一”,包括第一部动画片、第一部有声动画片、第一部动画长片等。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在动画中采用中国山水画和传统戏曲的造型风格,将传统工笔、水墨、壁画、剪纸、皮影、木偶、年画、版画等技艺引入动画制作,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

③关注社会现实:在抗日战争时期,制作了多部反映现实生活、宣传抗战救国的动画片,《铁扇公主》也蕴含了反抗侵略的主题。

④坚持不懈的精神:面对各种困难和限制,如资金、技术、人员等问题,仍然坚持动画创作,努力完成高质量的作品。

⑤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牢记慈母教诲 “热爱生活诚心待人,吃苦敬业认真做人”,执着追求动画艺术。

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从经典阅读书目中找寻创作灵感,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让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能契合当代价值内涵。

⑦注重细节和表现力:如在当代动画中通过细节写实来支撑想象,为人物情感表达提供更具说服力的细节支撑,实现写实与写意的统一。

⑧适应时代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利用新技术为动画表现力赋能,不断探索新的艺术空间和表达方式。

来源:迈希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