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8月,日本各地的电视台和报纸都会铺天盖地地纪念“终战日”。可你要是真觉得日本这颗“钉子”服了软,甘心当太平犬,那可真是想多了。
每年8月,日本各地的电视台和报纸都会铺天盖地地纪念“终战日”。可你要是真觉得日本这颗“钉子”服了软,甘心当太平犬,那可真是想多了。
80年前的日本皇军是举白旗了没错,但今天的日本,早已把那份屈辱揉进了骨子里,活成了另一副模样。
这个国家,外表低调,骨子里却从未低头。别说现在没降服,将来更不可能。
回头看看历史的照片——1945年8月,日本天皇在电台广播里念那段著名的“终战诏书”,全国上下哭天抢地,许多老百姓甚至以为天皇要自杀殉国。
东京湾上,美国军舰甲板上摆着投降书,日本代表低头签字。表面上看,日本是彻底“认怂”了。
可你仔细琢磨,日本的投降更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体面收场”:天皇保住了,国家机器没被肢解,绝大多数军政要员换了件“和平外套”就悄悄回归社会。
日本在战后,不但没被彻底打垮,反而很快在废墟上重生。美国人以为自己驯服了这匹烈马,哪知道日本把“战败”当成了转型的起点。
战后的日本,真的“放下屠刀”了吗?
你看日本战后的表现,表面一副低头认错的样子,骨子里却在重新布局。
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署,日本被“摘掉镣铐”,很快成为美苏冷战的桥头堡。美国给它提供经济援助、技术转让,日本人用“勤劳致富”把国家经济推到世界第二。
但更有意思的是,日本的自卫队从1954年起就在“和平宪法”保护伞下暗中扩军,名义上是“防御”,实则现代化武装时时在升级。
每年8月15日,靖国神社前总有右翼分子大摇大摆,军歌嘹亮。日本社会,表面上和平,实际上“军国主义”的根没断,只是换了种活法。
每逢二战相关纪念日,日本政府总喜欢说些“反省历史”“铭记和平”的话。可这些话,听听也就罢了。
日本教科书里的战争描述遮遮掩掩,南京大屠杀、慰安妇、731部队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被一笔带过。
每年总有政客参拜靖国神社,嘴上说悼念“战争死难者”,实际上就是在给侵略历史洗地。
2015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战后70周年谈话”里,反复回避“侵略”“道歉”等字眼,把一切责任归咎于“时代背景”。2023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又批准了新一批教科书,对二战罪行语焉不详。
在日本,真正为侵略历史负全责的声音始终稀少,更多的是各种推脱、淡化和“美化”。
别光看日本一直强调“专守防卫”,实际操作却是另一套。2022年,日本国会通过了新安保三文件,首次把“反击能力”写进国策,军费直接突破GDP的2%。
2024年,日本防卫预算已突破7万亿日元,创下历史新高。日本自卫队采购的F35战机、宙斯盾舰、长射程导弹,哪一样不是进攻性极强?
你再看看日本跟美国的关系。美日安保同盟越绑越紧,美国在日本驻军5万多人。
2023年,美日澳三国在冲绳近海举行最大规模联合军演,日本海上自卫队出动新型驱逐舰、反潜机,显示出明显的“攻防一体化”倾向。
这些动作,哪像一个“战败国”该有的姿态?
现在的日本,社会风气和80年前大不一样,但右倾思潮却在悄悄蔓延。2022年,东京都市区议会选举中,右翼、极右翼势力大幅上升。
年轻一代不再被“战后和平教育”感动,反而觉得“日本受害论”更有市场。网络上的历史修正主义、战犯洗白、民族优越论,越来越多地在年轻群体中传播。
2021年,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三成的日本青年认为“二战的责任不全在日本”,有近半数对“修改和平宪法”持开放态度。
这种社会氛围,已经在给未来埋下变数。
日本近年的外交,完全不是老实本分的“和平主义者”作风。
2023年,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G7峰会上高调宣称“要维护印太安全”,并向东南亚、大洋洲多国提供军事援助和装备出口。
日本还公开支持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积极参与针对中国、俄罗斯的多边安全对话。
不仅如此,日本还不断在台湾、钓鱼岛、南海等敏感议题上,配合美西方阵营发声。2024年,日本自卫队与美军在钓鱼岛周边联合巡逻,挑动地区局势紧张。
这些举动,哪像一个“安分守己”的战败国,分明是想借力打力,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战略空间。
有人说日本只想做个经济强国。可你看看日本近年的政策,明明在拼命给自己“解禁”。2023年,日本政府批准新《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允许出口致命性武器。同年,日本向菲律宾出口了首批海上巡逻艇,直接插手南海博弈。
2022年,日本还主导成立“经济安全保障推进办公室”,以“技术护栏”为借口,对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限制。
这些动作,都是在为自己的战略自主铺路,哪有一点“认输”的意思?
日本社会有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输过,但未认输。
无论是政府、学校还是家庭,很多人都在潜移默化地告诉下一代,“日本是受害者”,是“被迫参战”,是“美国扔了原子弹才不得不投降”。
这种叙事方式,为“复兴”埋下心理种子。
每逢重要节日,日本各地的神社、博物馆都会举办主题展览,纪念“国难日”。
你仔细看,这些展览更多强调“家国情怀”“牺牲精神”,很少提及对外侵略的责任。这种历史观,注定了日本不会甘于“长久低头”。
亚洲格局变幻莫测。美国不断拉拢日本对抗中国,给了日本“松绑扩军”的空间。俄乌冲突后,日本以“应对威胁”为由,全面提升防卫预算和战略地位。
2023年,日本还推动与英国、澳大利亚签署防务合作协议,逐步摆脱“和平宪法”的束缚。一旦时机成熟,日本有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变得更为主动,甚至强势。
未来的日本,绝不会“再次低头”
用一句话总结:80年前的日本投降了,但今天的日本没降,以后的日本也不会降。
它学会了隐忍、转型和变通,把历史的苦难当作后劲,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但目标始终清晰。只要国际局势给它机会,日本就会借风使舵,绝不会自甘平庸。
日本的“投降”,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提醒。表面上的“服从”,掩盖不住骨子里的不甘。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社会氛围,日本都在悄悄酝酿下一个“转身”。
所以,不要被表象迷惑,真正的日本,从来没有彻底降服,也不会彻底低头。亚洲的棋局,还远未到收官的时候。
参考信源:中国新闻网2025-08-15——投降80年之际,日本政客靖国神社“拜鬼”意在投机?
来源:法客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