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发现的“神秘族群”,究竟是什么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03:08 1

摘要:在广袤的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央,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其严酷环境闻名于世,被称为“死亡之海”。1959年,一则意外消息打破了平静:于田县北部沙漠腹地,竟有一群人过着原始生活,仿佛与现代文明隔绝。他们的存在引发无数疑问:在风沙肆虐、缺水少雨的荒漠中,他们如何存活?

在广袤的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央,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其严酷环境闻名于世,被称为“死亡之海”。1959年,一则意外消息打破了平静:于田县北部沙漠腹地,竟有一群人过着原始生活,仿佛与现代文明隔绝。他们的存在引发无数疑问:在风沙肆虐、缺水少雨的荒漠中,他们如何存活?

塔克拉玛干沙漠占地超过33万平方公里,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夏季高温可达40摄氏度,冬季严寒刺骨,沙尘暴频繁肆虐,这样的环境让大多数生命难以立足。1959年,于田县政府接到报告,称沙漠深处有不明人群活动,看似脱离现代社会。县政府组织队伍,历经半月穿越沙丘和风沙,在克里雅河下游的达里雅布依绿洲发现他们的踪迹。

这片绿洲得益于克里雅河从昆仑山脉带来的水源,形成胡杨林和红柳丛,支撑少量植被和动物。调查队观察到这些居民身材中等,男性多留长须,衣着简单,居住在树枝泥土搭建的房屋旁,羊群散布四周。但接触未深入,他们就警觉撤离,融入沙海。这次相遇虽短暂,却点燃了好奇:他们在如此偏僻之地如何维持生计?他们的社会如何运转?

消息虽未广泛传播,却在当地流传,促使后续探索。时间推进到1982年,一支从沙雅县出发的石油勘探队,驾沙漠车南行,进行地质探测。引擎声打破寂静,他们意外进入达里雅布依。眼前景象震惊队员:一群人从林中现身,长发长须,身后似有尾巴,迅速逃散。

队员初以为遇未知生物,在沙漠腹地人类存在已属罕见,更何况这种奇异特征。报告上报后,“塔克拉玛干深处发现长尾野人”迅速传开,国内外议论纷纷。猜测包括进化遗留物种或移民后代:在无现代设备下,他们如何应对沙暴和极端天气?勘探队记录显示,这些人回避车辆,对噪音恐惧,转身逃跑。

进一步调查澄清真相:他们自称克里雅人,已在此生活数百年,维持隔离状态。身后“尾巴”实为长柄斧头,放牧工具。克里雅人以羊为生,在绿洲游牧,用斧砍胡杨叶喂羊,处理枯木取暖。胡杨树耐旱耐盐,枝叶含水丰富,成为羊群饲料和建筑材料。早在50年代初,于田县曾派骆驼队送米面用品,进行初步调查,但交通不便,接触有限。

1982年重遇标志他们进入现代视野。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长约700公里,滋养两岸绿洲,但下游易断流,限制扩张。石油队发现后,学者开始记录他们的语言和习俗,确认属维吾尔语系,却有独特方言。20世纪末,达里雅布依乡成立,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仅千余。这样的发现虽揭开一角,但他们的根源仍不明朗:这个顽强族群从何而来?

克里雅人世代沿克里雅河定居,这条河从昆仑山冰川融水而来,穿越沙漠,提供珍贵水源和植被屏障。两岸胡杨林和红柳形成天然防风带,阻挡沙侵蚀。祖辈以养羊维生,羊群是食物和财富来源。不同于其他牧民用鞭,他们携长柄斧头,这工具多功能:砍高枝叶喂羊,劈枯木烧柴。在沙漠中,水源稀缺,胡杨叶水分充足,成为理想饲料,帮助他们在资源有限中平衡生态。胡杨树被誉为沙漠守护者,能存活千年,枯死后不倒不朽,提供持久资源。

居住环境简约实用,每户院落宽敞,可容50至100人。房屋用本地材料:粗胡杨干作梁,细枝红柳编墙,树皮做门。四周栅栏防畜。气候极端,夏热冬寒,他们建季节房:夏房通风,柱间宽缝散热;冬房茅草顶厚,墙涂河泥密封保暖;春秋房过渡适应。这些房屋虽大,内部仅被褥和土炕。炕边火塘常年燃火,有的传承百年,用于取暖和烤食,体现资源高效利用。火塘烟火记录家族历史,烟熏墙壁留痕迹。

饮食受限,无耕地,不知谷物蔬果。主要羊肉和“库麦琪”面饼,羊自宰,饼炭火烤。单一结构养成强健体魄,反映生存挑战。社会无贫富,按贡献分配食物,习俗延续百年。无锁门,夜开门户,路人可取食。这种共享文化促和谐,无争斗。他们居住分散,相隔数至数十公里,确保水林充足。婚礼送信骑驴骆驼,耗时半月。节日男着黑袷袢皮靴高帽,女戴白纱巾小帽,年轻女彩裙,如绿洲花朵。

尽管隐秘,克里雅人早在19世纪末被外国人记录。1896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寻克里雅河源,入树林遇他们。在《亚洲腹地旅行记》称“隐者”,不知皇帝统治新疆,命名“通古斯巴孜特”,呼“半野人”。1901年,英国学者斯坦因寻宝,掘尼雅遗址佉卢文木简,对克里雅人人种测量,属印欧人种。这些记录使他们海外知名,却未改变生活,仍守传统,被视为沙漠最后部落。不识字,不知生日,对外淡漠,日复一日传承。但这种生活从何起源,族群谜团待解?

克里雅人起源如沙雾,近百年学者探究古籍遗址口传,提出四种主要说法,每种基于历史证据。第一,17世纪中西藏阿里古格王朝后裔。为避拉达克入侵,百余后裔翻昆仑山,沿克里雅河至达里雅布依。远离战乱,开荒放牧,形成社区。古格王朝曾繁于阿里,灭亡后幸存者北逃,适应沙漠。

第二,视作沙漠土著。从附近圆沙古城喀拉墩遗址迁来。这些古城2000年前繁华,因河改道环境战乱废弃,居民迁徙。一部顺克里雅河逐水定居达里雅布依。遗址陶器佛寺遗迹示古老文明,胡杨残骸忆辉煌。强调本地连续性,克里雅人为古居民后裔。

第三,与1000年前于阗国相关。中国社科院杨镰教授《荒漠独行》指,于阗被喀喇汗国攻占,不愿改宗佛教徒逃龟兹,部分滞通古孜巴斯特森林。隔绝致文明退化,为于阗孑遗。于阗丝路重镇,佛教盛,此迁徙合历史。

第四,维吾尔支系。传说400年前,于田木尕拉喀鲁克农民南寻草场,发现达里雅布依茂盛,在河东代盖河西盖尔普落户,形成两大氏族。说维语信伊斯兰,支持此说。但习俗似蒙古,如放牧房屋,与典型维吾尔农牧不同。尽管语言信仰近,血统无定。斯坦因测量赫定记录,百年研究未结。谜团增神秘,但现代变迁打破隔离,传统能否续?

21世纪,克里雅人传统面临挑战,首当其冲克里雅河干枯。河曾养数百公里胡杨林,羊食叶,人建房,放羊掘大芸。但昆仑冰川萎缩湖泊减,水位降。80年代于田上游建坝,开20万亩荒地,截60%水,下游胡杨枯,荒漠扩。河长年缩1公里,流域剩1949年三分之一。绿洲缩,迫抉择:守或迁。政府1989设达里雅布依乡,面积超10香港,户200人1300。建新点安置现代房,但老人重迁,多留守,青年外移。

文明渗透秘境。2002年户装太阳能板供电;2005年电视塔建,近户获电视;今摩托手机普及,替骆驼驴。2019年铁里木村因生态扶贫迁沙漠边新村,结束月进出闭塞。迁村获砖房学校医疗,年轻人学技能务工。生态项目如绿色长城,2024年完3050公里带,植胡杨沙棘红柳,防沙尘护基建。结合太阳能风能,塔克拉玛干成新能源区。

来源:Wuhaoha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