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企业招聘里也有陷阱?越来越多“伪招聘”出现,真让人担心。很多人找工作的时候分不清真假信息,这太让人焦虑了。现在,冒用企业名义做违法事的情况又多了,谁能想到这样的问题会发生在大公司身上?求职者到底如何避免被骗?
有人说企业招聘里也有陷阱?越来越多“伪招聘”出现,真让人担心。很多人找工作的时候分不清真假信息,这太让人焦虑了。现在,冒用企业名义做违法事的情况又多了,谁能想到这样的问题会发生在大公司身上?求职者到底如何避免被骗?
山东高速集团公开回应招聘渠道!
2024年,山东高速集团明确对外发布声明。招聘公告只通过公司官网、官方公众号和授权平台公开。没有在抖音、小红书这些社交平台发布任何招聘内容。所有招聘流程严禁收取费用,也不会让求职者参加第三方培训或买资料。公司要求大家对可疑渠道认真核实,多举报假消息。
“可疑消息太多了!”这些年不少求职者反馈收到奇怪电话,还被要求交钱报名。这种诈骗手法老是变新花样。山东高速集团强调,任何以公司名义收钱的都是假的。涉及考试报名和相关程序,都必须走官方指定招聘系统入口。
山东省财金投资集团旗下企业山东省财金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也遇到麻烦了。公司发现韩某以“副总经理”等身份开展业务,但实际并不是公司员工。“他没有任何劳动或聘用关系。”公司直接声明,韩某所有言行都与公司无关。如有损害,公司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提醒大家谨慎处理与韩某相关业务,别一不小心卷进风险。
“冒名顶替”这个词现在听起来很烦。在金融领域,一旦有人用公司高管身份去外面办事,结果会很严重。不少企业曾表示,有人假冒领导签合同、卖资料,还能瞒过合作方。公司遭遇损失后,只能靠公告提醒社会,不断收集线索报警。
山东海洋集团这几年困扰也不少。有机构或个人盗用集团LOGO和宣传片内容,在短视频平台和手机APP搞“海洋牧场”“蓝色碳汇”等集资项目骗钱。发现苗头后,公司说明一切投融资行为都没对外发布,没有授权外部使用字号,也从未向公众集资。所有相关线索已交由警方处理,号召群众只要遇到类似事一定要举报。
多数人分不清真假平台。这些冒名团伙利用微信、抖音等渠道进行包装,把虚假的集资项目包装成真资质企业。宣传片剪得逼真,LOGO一比一仿制。很多投资者误信信息,把钱交给非法组织,最后连报警的机会都没有。
有些诈骗团伙还会附带高回报承诺。例如打着“蓝色碳汇”“海洋牧场”的旗号,承诺投资能获得稳定收益,让人一下子心动。但没有实际的投资合约,也没有官方认定文件,一切只是空头支票。如果遇到陌生账号推荐高收益项目,很可能就是骗局。
山东高速集团和山东海洋集团都提到过,集团没有任何对外考试资料官方通道,不会出具培训或材料卖给参与者。他们特别强调要关注官方信息源,“只有官网、官微,有授权的招聘平台才可信”。每年毕业季骗局多,很多大学生被坑,钱交了找不到人,可怜又无助。
多个权属企业近期也相继发布严正声明。集团们把重点信息放在招聘与集资防诈骗上:“一切官方事务都只是官网和正规授权平台,不走社交账号。”各种奇怪的短信、电话、页面都得查真伪。有的小公司也开始模仿大企业声明自保,因为风险太普遍了。
一些求职者还发现,有冒充人力资源中介的组织,以合作伙伴身份自称可以拿到企业内部岗位,要求提前预付介绍费。“先付998元保证拿到Offer。”但结果往往毫无下文,甚至连所谓Offer截图都是虚假的。有专业人士分析,这类诈骗最难防范,因为正常渠道和社交裂变渠道混杂。
另一类现象是“钓鱼网站”伪装正规招聘入口。比如扒拉下来的网页和企业页面高度类似,但输入信息就泄露了个人信息。有人士反映,今年求职季被不明网站套取简历和身份证号码,后来电话骚扰不断。正规企业也因此频繁进行风险通告。
山东海洋集团强调,权属单位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办募资项目,更不会承诺回报或参与到集资过程中。这类高回报项目极易引发纠纷。如果对方没有出具正式合作协议和公章文件,基本都是非法操作。集团呼吁大家多看公告,有疑问就直接拨打官方电话核实。
老百姓喜欢在手机APP上找项目。诈骗团伙偏偏利用这个习惯,一波波推出伪装资料和假项目文件,还把LOGO做得很像正式版本。有人实名举报后,才发现自己交的钱已经进了“投资公司”的私人账户。取款失败后才悔不当初,都成了冤大头。
业内人士指出,“伪招聘”这一套路已经向短视频、社交软件大量渗透。现实里不少普通用户根本看不懂真假信息。他们认为,通过单独搜索企业招聘公告是避免被骗的最直接方式。一旦遇到有疑问就及时向当地公安举报,可以止损。
招聘还有一个常见套路:“二次收费”。比如假借名义收取考试培训费、面试押金等,无论什么理由,只要涉及收钱都需要警惕。专家建议多关注权属企业公开声明,只选择官网公布信息进行报名,不理会微博、抖音、微信推送的职位广告。
这些违法活动,让很多省属企业压力不小。“我们一旦发现异常会第一时间公告,也会积极配合警方抓捕。”企业讲,他们有专门的法律团队处理冒名及伪造问题。可惜社会面上的防诈骗宣传有限,大众接收到的信息还是不完整,所以反复有人受骗。
山东高速集团所有招聘环节不收取任何费用!
信息传播速度很快,伪造消息进入各类社交圈子成为常态。有时候求职者为了更快地找到工作忽略查询渠道,不经意间就掉进陷阱。“只要在网上看见‘缴费报名’‘提前拿Offer’这种说法,一定要反复确认。”企业方面不断提醒公众,不要轻信非官方渠道。
目前,涉及冒用名义违法犯罪案已进入司法程序。不少受害单位配合公安机关掌握证据,查封非法账户。一些虚构集资以及伪招聘网站已经被关停,但类似问题仍在扩散。有的团伙转移阵地,用新的公司名称继续活动,案件多由地方警方联合办案处置。
很多大学生刚毕业,没有经验,也容易掉进骗局。山东各家国企不断更新招聘公告警示风险。不仅发公告,还在招聘端口植入警示页面。“凡是官网之外的岗位都不能相信。”现场HR们不断提示新人谨慎报考,不要被假消息搞乱。
现实情况是,一些诈骗团伙表面上和真企业没什么两样。从宣传视频、邮件内容到职位详情表单,全流程仿制,让人难以分辨。有报道说,有受害者误以为拿到了大公司的offer通知,其实就是一场骗局。不明身份人员伪造印章签字合同,同样被警方查获处理。
还有一个细节不可忽视:如果有单位主动拉你加入群聊,动员你缴费或者参与投资,以及登记私人资料,这些都很危险。正规渠道基本不会办“微信群面试简介”,更不会私下联系搞考试资料交易。一旦遇上这种情况,请立刻停止沟通,把相关内容截屏举报到企业官方平台。
受害者人数逐年增加。一部分是因为缺乏辨识技巧。一部分是因为诈骗团伙变得更隐蔽。还有的是因为网络环境复杂,各种新方式防不胜防。在实习、考公、找工作的时节要特别留意官网公告,不应单纯依靠第三方简介或网友评价判断。
山东多家省属企业发布声明,就是为了让大家保持警觉。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招聘信息或集资项目,都应该首先核查是不是官网发布、是不是有真实商标LOGO和授权文书。不确定时打电话给企业,要敢于求证真相,别掉进骗局。
很多人还是会被伪招聘信息迷惑,其实主动多去查验证、少相信非官方平台就是关键。山东这些企业表态,很大程度减少了诈骗的空间。如果每个人都能仔细读公告、确认渠道,就不用再担心莫名其妙被骗了。
来源:烦人了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