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自己的文化怎么建、有啥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03:33 2

摘要:8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内蒙古文联、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功举办。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8支村歌队伍以方言为肌理、以生活为底色的集体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朱洪坤

8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内蒙古文联、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功举办。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8支村歌队伍以方言为肌理、以生活为底色的集体吟唱,为我们观察“乡村自己的文化怎么建、有啥用”提供了鲜活样本。这场展演本质上是乡村文化从“被安排”到“自己办”的实践转型,既展现了乡村文化“自建”的路径智慧,也彰显了这种文化对乡村发展的独特价值。从创作机制到社会功能,村歌的实践清晰回答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命题。

强基工程:乡村文化“怎么建”的机制答案——协同创作中确立村民主体

乡村文化“自建”核心难题,在于如何打破“外部主导” 的惯性,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导者”。“强基工程”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它通过重新明确文化创作的主导权归属,形成了“村民为主、专业为辅”的协同建设模式。

这种机制的核心是“主导权让渡”:专业文艺工作者不再是“文化设计者”,而是“技术辅助者”,将文化建设的主导权交还给村民。在实践中,这种“让渡”体现为多层转化,其中内蒙古文联选派“文化村长”的举措尤为典型。这些由专业文艺人才担任的“文化村长”,扎根乡村后并非以“管理者”身份发号施令,而是以“陪伴者”姿态融入村民生活,带着村民梳理本土文化脉络。

具体到本次展演活动中,这种“让渡”体现为三层转化:一是从“裁剪”到“挖掘”,创作者深入乡村生活,从方言韵律、劳作号子、民间故事中提炼文化基因,而非用城市标准改造乡村文化。海南临高新盈社区教育学校代表队的《哩哩美·新盈美》在保留渔歌“哩哩美”方言衬词(“哩”“美” 的平仄节奏)的叫卖式开头(卖鱼咧,大家来买鱼咧)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编曲加入即兴创作(如赶海、织网等劳动场景)的海洋场景叙事。二是从“替代”到“转译”,将村民的生活经验转化为艺术语言。浙江建林村村歌队的《村嫂摄影队》将村嫂的摄影故事转化为“发现美——记录美——传播美”的三段式旋律,让村民的经历成为文化的核心素材。三是从“主角”到“和声”,专业艺术工作者退居辅助位置,让村民成为文化表达的主体。降央卓玛、呼斯楞、周旋与结对子的队伍带来《德格幸福谣 欢歌颂党恩》《快乐村排》《灯火里的中国》,象征着专业力量对村民文化主体性的认可:村民不再是“表演道具”,而是“文化主人”。

这种协同机制证明:乡村文化“自建”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开门共建”。村民提供文化内核,专业力量提供技术支撑,两者结合才能让乡村文化既“接地气”又“有活力”。

村歌的文化属性:乡村文化“怎么建”的内容逻辑——传统基因与时代精神的共生

乡村文化“自建”的内容选择,关键在于处理“守旧” 与“创新”的关系。村歌的实践表明,好的乡村文化应是“传统为根、时代为叶”的有机体,既扎根本土又回应现实。

其“根”在于对地域文化基因的坚守。乡村文化的生命力,首先来自对本土符号的深度承袭。湖南益阳双桡龙舟合唱队的《划啦划依呀》,取材自赫山区兰溪镇北岸新村端午龙舟节,以龙舟队员化身合唱队员,再现双桡划桨场景;重庆市黔江区舍巴民歌队的《阿蓬江采茶歌》的滑音技巧,延续了大巴山“隔坡对话”的声学智慧,音域宽窄恰适山间交流。这些元素不是简单的形式借用,而是地域生活方式、情感结构的文化编码,是乡村文化“认祖归宗”的凭证。

其“叶”在于对当代生活的艺术回应。乡村文化不能是 “博物馆里的标本”,而要成为“活在当下的表达”。《村嫂摄影队》用多声部合唱的叠加,将农村妇女的新媒体实践转化为听觉叙事;《辣椒红》将相传“金牛星”下凡的地方——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王岗镇水牛宋村的辣椒产业故事融入旋律,让农耕经验与现代音乐碰撞出火花。这些在实际上就完成了从“传统叙事”到“当代叙事”的创新延伸。这种创新不是“丢掉老本”,而是让传统基因在新时代长出新枝。

通俗地讲,乡村文化“自建”的内容逻辑是:以地域文化记忆为“魂”,以当代乡村实践为“体”,既不能被老传统捆住手脚、不敢往前走,也不能为了创新就丢了根本、瞎折腾,而是在守正创新中形成有根有脉的文化形态。

从北疆到全国:乡村文化“有啥用”的认同价值——从乡土认同到共同体意识的升维

乡村文化的价值,首先在于构建“认同纽带”。它既能凝聚本村人心,又能让乡土根系融入更广阔的文化共同体,而这次北疆大地上的乡村文化实践,正是这种认同价值从地域到全国的生动起点。

在乡土层面,它是“情感粘合剂”。乡村文化最直接的作用,是让村民在共同的文化符号中找到归属感。浙江省江山市大陈村的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以“妈妈”“一年又一年”等词汇唤醒村民对家乡的集体情感,让“一碗面”成为连接邻里的精神纽带。像这样“一碗面”来自江南的文化符号虽与“奶茶”等北疆文化符号载体不同,却同样让乡村的村民和牧区的牧民在共同的文化基因中找到归属感。

从北疆望向全国,乡村文化从来不是“封闭的孤岛”,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鲜活细胞。当北疆村歌里的呼麦与长调,在全国展演的舞台上遇见海南渔歌“哩哩美”的清越,低沉与高亢的碰撞形成跨越千里的音高共鸣;当新疆冬不拉的弹拨节奏,与云南芦笙的气鸣旋律交织,不同民族的乐器在旋律中达成奇妙的音色互补。这些差异中的共鸣,传递的是超越地域的共同情感——北疆牧民对草原丰美的期盼,与江南农户对稻田丰收的向往,本质上都是对家园的眷恋、对生命的礼赞。展演期间举办的2025“村歌嘹亮”全国文艺大集上,集中展示各省带来的优秀民间文艺作品、非遗及文创成果,让声音的对话延伸为物质的互动,形成“听觉——视觉——触觉”的多感官认同,加强了北疆文化与全国各地域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

这种从北疆到全国的认同价值证明:乡村文化“自建”不是“画地为牢”,而是“以我为桥”。它让北疆牧民更爱脚下的草原,让江南村民更恋门前的稻田,更让各民族的乡村文化在“各美其美”中汇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洪流,最终实现“美美与共”的文化图景。

乡村振兴的文化动能:乡村文化“有啥用”的实践效能——从文化符号到发展资源的转化

乡村文化的价值,更体现在对乡村发展的实际推动上。村歌的实践打破了“文化只是装饰”的偏见,证明它能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基建”,形成“文化符号——经济价值——社会治理”的链式赋能。

在产业发展中,它是“增值引擎”。乡村文化能为地方特产注入情感价值,形成独特的产业竞争力。浙江省江山市大陈村的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让有着500多年制作历史的大陈面红了起来。大陈村也借此机会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种转化的关键,是文化让产品有了“故事”,游客来吃面,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歌里的家乡记忆。在生态治理中,它是“行为向导”。乡村文化能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象表达,比行政指令更易深入人心。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什贴村队村歌《大美乌金山》以细腻笔触,描绘了乌金山“绿水青山”的壮美画卷与蓬勃生机,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给当地带来的蝶变,表达了村民对美丽家园的热爱和自豪,激发村民自觉参与生态保护,守护家乡绿水青山。在社会治理中,它是“价值坐标”。乡村文化能将传统伦理转化为可感知的符号,引导村民行为。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夜郎布依八音演唱组合《卟嘿当》,由布依八音的传统曲目加工改编,将布依族传统礼仪文化融入村歌,通过音乐这种可感知的符号,引导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礼貌待客之道,让好客、友善的传统伦理从道德说教变成了生活自觉。

这些实践共同证明:乡村文化“自建”的终极价值,是让文化从“精神财富”变为“发展资本”,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从“村歌嘹亮”展演看,乡村自己的文化“怎么建”,答案是“村民为主、专业为辅,传统为根、时代为叶”;而 “有啥用”,体现在“聚人心、筑同心、促振兴”的深层效能——它既能以乡土文脉为线,将散落的民心拧成一股绳,让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文化认同中持续涌流;更能以民族情感为桥,让各民族乡村的文化星火相互映照,在“各美其美”的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让共同体的凝聚力成为跨越地域、联结人心的发展合力。说到底,乡村文化不是“额外负担”,而是乡村的“精神命脉”—— 建得好,乡村就有了“魂”;用得好,乡村就有了“劲”。这或许就是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