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始于裤裆挠痒的纠纷,两年来发酵成中国高校史上最魔幻的“罗生门”——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真相到底有没有人敢碰?
图书馆的灯光,本该照亮书页,如今却照不进武汉大学的良心。
一场始于裤裆挠痒的纠纷,两年来发酵成中国高校史上最魔幻的“罗生门”——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真相到底有没有人敢碰?
杨景媛败诉了,法院说“证据不足”。可败诉≠诬告,更不等于她撒谎。就像你说“天上有龙”,我说你造谣,结果你拿不出龙的照片,法院判你输——但天到底有没有龙?没人知道。公众要的,从来不是“谁赢了官司”,而是“武大,你说啊!”
可武汉大学的回应,像极了考试时被老师点名的学生:低头、沉默、眼神飘向窗外,嘴里嘟囔一句“等上级通知”。
等?等什么?等舆情像WiFi信号一样自动消失?等所有人都忘了这事儿,好让处分记录悄悄“404”?
可现实是:你藏得越深,群众挖得越狠。
从杨景媛逼写道歉书,到校方三个月后“补刀”记过处分;从法院一审驳回诉讼,到武大承诺“全面复核”却一个月毫无动静——整件事最讽刺的不是“挠痒”本身,而是所有人都在表演“我在处理”,实则谁都没真处理。
我们来捋一捋这出荒诞剧的剧本:
第一幕:现场直播式“取证”杨景媛说肖某滔在图书馆桌下挠裤裆,涉嫌性骚扰,还拍了整整一小时视频。问题来了——一个正常人,能在图书馆众目睽睽之下,持续一小时做这种动作?更离谱的是,她不报警、不找老师,先逼人写道歉书——这操作,是维权,还是“私设公堂”?
第二幕:校方“和稀泥”式处理武大不出面调查,不听双方陈述,三个月后直接记过。
记者问学工处:“这算性骚扰吗?”答:“不算。”好家伙,不算骚扰,为何处分?这不是处理问题,是处理“麻烦”。
第三幕:败诉后的“静音模式”法院判了,杨景媛输了,网友喊话“撤销处分”,武大终于发通报:成立专班,全面调查。
万众期待中,一个月过去,回应是:“等安排”“有人想搞武大”。好一个“甩锅三连”——既不认错,也不推进,更把公众关切打成“阴谋论”。
更让人心寒的是后续。
肖某滔被网暴到抑郁,爷爷去世、外公受辱,照片被做成花圈诅咒。而这一切的源头,是杨景媛公开“开盲盒”,泄露隐私。她不仅不收敛,败诉后还放话:“无论他去哪儿,举报信都会跟到。”这是维权?这是猎巫。
而武大呢?对杨景媛的越界行为只字不提,对肖某滔的处分却藏着掖着,处分记录不公示,调查进度不通报。一所“双一流”大学,干着地下党才做的事——偷偷处分,悄悄掩盖,仿佛只要不公开,错误就不存在。
现在,反转来了。
肖母忍无可忍,一纸诉状将武汉大学告上法庭——告它滥用处分权、牺牲学生、侵犯隐私。
这是母亲的反击,也是对高校权力边界的拷问:学校到底有没有权力,为了“平息舆论”,把一个学生推出来当替罪羊?
与此同时,杨景媛也不甘寂寞,提起二审。败诉是因为证据不足,还是律师忘了交关键材料?
没人知道。但她的坚持,像一把悬在空中的刀——砍向肖某滔,也砍向武大摇摇欲坠的公信力。
这场闹剧最荒诞的地方在于:一个被法院认定“证据不足”的指控,却换来实打实的处分;一个被全网质疑的处分,学校却死扛不撤也不解释;一个学生被逼到抑郁,学校却忙着辟谣“没人威胁举报人”。
陈碧教授说得对:“败诉不等于诬告。”
但我们也要说一句:“处分也不等于正义。”若处分建立在舆论压力而非事实核查之上,那它本身就是另一种暴力。
武大,你现在面对的,不只是两个学生,而是千万双盯着你的眼睛。你藏起的那份处分决定,藏不住公众对公平的渴望;你拖延的那份调查报告,拖不住舆论的耐心。
要么现在就公布:调查进展如何?处分依据何在?隐私泄露谁负责?要么等着——等肖母的官司开庭,等二审结果出炉,等下一个直播被弹幕攻陷,等“世界一流大学”变成“世界笑话大学”。
图书馆的安静,不该是掩盖真相的借口。真正的学术尊严,不在于从无争议,而在于敢直面争议,敢说真话,敢担责任。
别再等“上级安排”了。这一次,人民,就是你的上级。
来源:小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