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产是煤矿,运输是铁路和公路还有船运,销售就是卖给电厂,中间商在煤矿面前是乙方,在铁路面前是乙方,在电厂面前是乙方。
电厂为何通过中间商买煤,而不是直接和煤矿对接?其实里面有讲究
不管是什么行业,现在都在说源头厂家,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给消费者最良心的价格。
可这个所有行业中却不包括电厂。
明明发电直接从煤矿买就好了,可电厂却从不直接跟煤矿对接,反而会找中间商买煤?
这又是为何?难道电厂不知道直接从源头厂家更优惠吗?
其实电厂从中间商买媒,这操作的背后大有讲究。
曾有一个中间商这样解释跟电厂和煤矿之间的关系。
煤炭贸易总结来说就是三个大环节,产、运、销。
生产是煤矿,运输是铁路和公路还有船运,销售就是卖给电厂,中间商在煤矿面前是乙方,在铁路面前是乙方,在电厂面前是乙方。
煤矿是先给钱才给拉煤,铁路是先给运费才给运输,电厂是我先把煤烧了发电,电卖的钱收回来了才给付款。
产运销三个关节,中间每个煤矿,每个铁路,每个电厂情况都不一样,环节很多,模式很多,电厂很少能搞定,除非那种点对点的铁路运输。
煤炭毕竟是大宗贸易,到最后玩的不是煤炭,玩的是金融,赚钱容易赔钱也容易。
确实,资金流是压在电厂肩头最现实的大山。
北方某省一家中型电厂负责人算过一笔账:如果直接从煤矿采购,每月需要预付8000万现金,而电厂的电费回款周期长达三个月。
去年寒冬保供期间,他们通过中间商实现了“先拉煤、后付款”,用账期换取了抢购进口煤的宝贵时间。
中间商敢垫资,是因为他们手里握着几十家小矿的渠道,东边不亮西边亮。这种灵活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俨然成为维系电力命脉的隐形保险绳。
国际能源市场的风云变幻,更让电厂意识到“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的重要性。
2022年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10倍时,国内某沿海电厂因为与中间商签订了浮动价格协议,成功将采购成本锁定在合理区间。
相比之下,那些直接与煤矿签长约的电厂,在煤价暴跌时仍要按合同高价采购,账面亏损触目惊心。
中间商就像市场波动的缓冲垫,用分散采购、动态调价的方式,化解着长约锁价带来的潜在风险。
运输环节的复杂性往往超出外人想象。
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露天煤矿里,每天有上万吨煤炭需要发往2000公里外的广东电厂。
若由电厂自建物流,需要组建上百辆重卡的运输队,配备维修站、司机宿舍,还要应对各地治超政策的变化。
而中间商的智慧在于,他们把运输做成了"拼多多"模式:整合二十家电厂的运输需求,通过智能调度系统让返程空车也能带货,硬是把每吨公里的运费压低了0.15元。这种集约化运营创造的边际效益,正是单个电厂难以企及的。
更深层的商业逻辑是产业链的分工协作中。
煤矿擅长地质勘探和井下作业,电厂专注机组运行和电网调度,中间商则把衔接环节做成了精密科学。
在陕西榆林,某个头部中间商甚至开发了"煤炭滴滴"系统,电厂App下单后,系统自动匹配最近矿点、最优运输路线、实时煤质检测,全程可视化追踪。
这种专业化服务带来的效率提升,早已超过中间商收取的3%-5%佣金价值。
当外界质疑中间环节推高成本时,行业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箴言:“看得见的是差价,看不见的是风险。”
这种中国特色的能源供给模式,看似多了道转折,实则藏着动态平衡的生存哲学。
来源: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