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南栗园村扁鼓——记乡音之铿锵,溯文脉之绵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7:19 1

摘要:当新元肇启,华夏奋楫前行;当乡土焕新,乡音历久弥彰。有声自南栗园来,其音铿锵,能激志士之豪情;其韵激昂,可鼓行者之前往。此非他物,乃吾乡之扁鼓也。其源起于朱明,其流延至当代,集章丘鼓艺之精粹,成一方文化之标杆。今循其脉络,述其本末,颂其荣光。

当新元肇启,华夏奋楫前行;当乡土焕新,乡音历久弥彰。有声自南栗园来,其音铿锵,能激志士之豪情;其韵激昂,可鼓行者之前往。此非他物,乃吾乡之扁鼓也。其源起于朱明,其流延至当代,集章丘鼓艺之精粹,成一方文化之标杆。今循其脉络,述其本末,颂其荣光。

一、溯源:

承忠孝之根脉,启鼓乐之滥觞

稽南栗园《李氏族谱》所载,明永乐二年(1404),先祖自河北枣强迁徙而来,择此沃土而居。携“诗书继世”之训,传“忠孝传家”之风,以淳厚之德化育乡邻,以勤慧之手耕耘阡陌。数代繁衍,族脉日盛;耕读相承,声望渐扬。

至嘉靖年间,海疆不宁,倭寇肆虐。南栗园骁将李继孜,怀安邦之志,授济南卫左所镇抚之职,率将士北征雁门,南战江南,与倭寇周旋,每临战阵,必思所以励军威、振士气。遂遣人自直隶真定府冀州枣强县始有庄,引入扁鼓之器,融战鼓之雄浑韵律,谱成催征号角。鼓声响处,如雷霆贯耳,将士同仇敌忾;旌旗扬时,似猛虎出山,屡破倭寇之阵。此扁鼓初入南栗园,实因忠勇而生,为保国而鸣。

及清雍正、乾隆之世,文风蔚起,孝德彰显。村有李之绅,性至孝,事亲恭谨,德行播于乡里,蒙朝廷敕封。乾隆四年,奉旨于村中建造“孝义端廉坊”,以彰其德。李氏族人感此盛事,遂改扁鼓鼓谱,新谱名《九龙翻身》,节奏明快如流泉漱石,音韵悦耳若莺啼林间。自此,每逢年节吉庆,村民必击鼓以庆:庆风调雨顺之年,贺平安和睦之家。腊月一至,乡邻齐聚习鼓,鼓声盈巷;元宵过后,方歇鼓藏器,余韵绕梁。后又辅以舞龙之蜿蜒、高跷之蹁跹、秧歌之欢快,扁鼓声势日盛,成为乡土民俗之核心,融于百姓日常生活。

逮至新时代,国运昌隆,文化复兴。南栗园九龙鼓队应势而生,规模日渐壮大。鼓谱与章丘扁鼓交流互鉴,吸纳吉庆韵律,终成《九龙翻身带宜昌》系列,既承古意,又含新声,使扁鼓之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二、述规:

论古今之建制,观鼓队之气象

南栗园村自古依居住区域,分为东、西、北三片,分区而治,便于统筹。1949年之前,每片各有中、小鼓一套,器具规制皆有定数:每套含直径六十公分扁鼓四面、四十公分小鼓一面,另配大锣、大钹、中镲、小镲各一副。

每至腊月,天寒岁暮,而村内暖意融融。三片鼓手各在其域,聚而习鼓,鼓点喧喧,与年味相融。小儿身着新衣,沿街燃放花炮,笑语欢腾;大人忙于备办年货,清扫庭院,喜迎新年。巷陌之间,鼓音与欢笑声交织,一派祥和欢娱之景,尽显乡土之温情。

正月初五过后,年节气氛更浓,三片扁鼓合而为一,组建完整鼓队。先在村内街巷击鼓扮玩,走街串巷,与乡邻共享喜乐;后赴邻近村庄游演,传递祝福,增进邻里情谊,直至元宵佳节过后,方告一段落。

鼓队出行,规制井然。由族中德高望重之贤达任总指挥,辅以数人维持秩序、保障安全。出发之前,总指挥率全队拜谒家庙,缅怀先祖恩德;再访孝子堂,传承孝德精神。而后锣鼓齐鸣,旌旗引路,沿街而行。队列排布有序:首为扁鼓队,鼓手以彩绳系鼓,将鼓挺于胸前,随队伍节奏边走边敲,鼓点铿锵;后续舞龙队、高跷队、旱船队、杂耍队、秧歌队,依次跟进,各展所长。每至一户门前,主人必出门燃香放炮,全家老少随鼓音喝彩,热闹非凡。1952年后,民间扮玩活动暂歇,但春节期间的扁鼓之声未绝,或三五村民相聚,敲几曲以遣兴;或家族聚会,奏数番以助兴,始终未与乡土生活脱节。

2002年元旦,已故村书记李宗银,心怀对扁鼓文化的热爱,决意重兴扁鼓,南栗园九龙鼓队自此正式成立。村民闻听久违之鼓声,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自发组建扮玩队伍。李宗银亲率鼓队,年逾七旬的李予温老人任总指挥,鼓点震天动地,表演有板有眼,成为村民心中最珍贵之文化记忆。

2011年起,在村两委负责人李兆辉带领下,鼓队规模持续扩大,器具配置更趋完备。如今的鼓队,拥有直径两百公分特大型扁鼓一面、一百五十公分大鼓四面、九十六公分鼓两面、六十公分鼓十六面;另有特号大锣两面、中锣八面、小钢锣八面,大钹八套、中镲六套、小镲六套、小悬子三个;设总指挥一名,配九龙旗九面。所有鼓器皆配有不锈钢活动鼓架,便于搬运展演,另有专门仓库妥善保管,尽显今日鼓队之盛景。

三、论传:

承六百载之技艺,开新时代之薪火

南栗园扁鼓,自明永乐二年迁居南栗园村以来,历经六百余年风雨,薪火相传,技艺日精。据族谱记载与老一辈人口述,明嘉靖年间,昭毅将军李继孜曾遣专人自冀州枣强始有庄,引入长短鼓谱。后经数代鼓手演奏实践,与章丘本地扁鼓艺术交流融合,提炼精髓,终成独具特色的《九龙翻身带宜昌》组合鼓谱。

其鼓法繁复多样,尽显技艺之精妙:有单击之轻捷、双击之急促,轻击之柔和、重击之刚劲,滚击之连绵、点击之清脆、闷击之沉郁;击鼓部位亦有讲究,击鼓心则声浑厚、击鼓帮则音清亮、击鼓边则节急促,另有飞槌之灵动、双槌相击之清脆。多人围鼓而敲时,动作协调一致,鼓点铿锵和谐,观者赏其形,听者品其声,皆能感受扁鼓艺术之魅力。

鼓队演奏分移动式与固定式两种形式,各有侧重。移动式又称队列式,需依路面宽窄与鼓队规模排布队形,配合舞龙、秧歌等民间艺术,边走边奏,适合街巷巡游与村落间游演;固定式亦称阵地式,需先整理场地、确定乐器摆放位置,演奏时融入激情表演,乐手身着统一演出服饰,和着鼓点锣音边敲边舞,场面热烈活跃,适合大型庆典与舞台展演。近年更有妯娌搭档组建女子鼓队,她们击鼓有力,舞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为鼓队注入新活力。

扁鼓之传承,不仅在于技艺的口传心授,更在于文献整理与保护。村委退休老文书李予强,潜心梳理扁鼓鼓谱,将其系统归纳整理,并上报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扁鼓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间,随着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南栗园扁鼓也走进校园,开启传承新路径。齐鲁师范学院将美育教育基地设立于南栗园,扁鼓非遗传承人李宗洋、李予泉、李予德、李宗新等人受聘为该校及圣井中小学的扁鼓讲师,走进课堂,向学生讲解扁鼓历史、传授击鼓技艺,让年轻一代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为扁鼓传承培育新生力量。

四、颂誉:

历数载之荣光,期未来之辉煌

南栗园九龙鼓队,凭借精湛技艺与深厚文化底蕴,在章丘乃至济南地区久负盛名,屡获殊荣。2003年至2012年,连续十载参加章丘区委宣传部在明水百脉泉广场举办的民间艺术表演,每次皆斩获金奖,成为当地民间艺术展演的标杆队伍。

经章丘区委宣传部、文广新局、文化艺术馆推荐,鼓队先后参与众多大型活动:济南市千佛山庙会中,鼓音与香火气息相融,添庙会之热闹;济南市百花公园艺术节上,韵律与艺术氛围交织,展民间之风采;章丘李清照书绘展中,鼓乐与文人雅韵相映,显文化之交融。此外,圣井卫生院竣工、危山大雄宝殿僧人入驻等庆典活动,亦有鼓队身影,以铿锵鼓声传递祝福。

2009年9月,鼓队参加山东省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演,凭借出色表现旗开得胜,助力章丘扁鼓成功入选省政府公布、省文化厅授牌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扁鼓文化赢得更高认可。2012年春节,鼓队赴济南华联广场参加全市第三届民间非遗表演,再度斩获金奖,彰显实力。2013年至2018年元宵节期间,鼓队连续代表章丘区参加济南市大型民间艺术展演,与商河姑子秧歌、平阴鼓队、济阳鼓队等同台竞技,皆能脱颖而出、独占鳌头,为章丘区赢得荣誉,获济南市领导与市民的一致好评。

2019年,鼓队应济南市文广新局之邀,赴平陵古城助阵中国农民丰收节,以激昂鼓音庆五谷丰登;2021年春节,赴三涧溪村参与央视村晚彩排,向更广阔舞台迈进,让南栗园扁鼓被更多人知晓。

如今南栗园九龙鼓队,已拥有五十人以上的稳定阵容,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可随时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与庆典展演。队中年龄最长者七十八岁,仍精神矍铄、击鼓有力;年龄最小者仅十六岁,朝气蓬勃、勤学苦练。队伍以老带新、男女协作,既传承老技艺,又注入新活力。

南栗园扁鼓,六百载传承,承忠孝之魂,载乡土之情;新时代发展,融创新之意,焕时代之光。愿此乡音永续,响彻四方;愿此文化瑰宝,绽放更耀眼之光芒,其未来可期可盼矣!

其诗曰:

六百沧桑鼓韵长,明传忠勇满清扬。

九龙谱振丰收庆,三队声催吉庆彰。

入校传薪培后俊,登台夺锦耀家乡。

今朝更逐新时代,铿锵乡音续锦章。

其词曰:

满江红:

六百沧桑,鼓音里、文脉悠长。

追往昔、明时迁客,枣强初往。

继孜挥师驱倭寇,鼓声催阵军威壮。至清时、孝坊矗村头,谱新唱。

分三片,传旧响;新时代,规模涨。看龙腾高跷,伴鼓欢畅。

入校传薪培后俊,登台夺锦荣乡邦。向未来、铿锵续新篇,声嘹亮。

李兆来 李宗顺 李宗玮撰文于2025年8月25日

来源:北斗星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