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展览以中国西南与华北两个典型传统村落——四川凉山州木里县俄亚大村与河北邯郸涉县王金庄为核心,通过两组作品《在山那边:俄亚大村的十年瞬间》《王金庄故事:磨盘、女人、远去的山村》,呈现了十年间一南一北两个传统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守望与蜕变。展览以影像为棱镜,折
2025年8月23日下午,影像乡村三部曲第二场展览《乡村影像志:从俄亚大村到王金庄》在北京798艺术区映画廊正式启幕。
本次展览以中国西南与华北两个典型传统村落——四川凉山州木里县俄亚大村与河北邯郸涉县王金庄为核心,通过两组作品《在山那边:俄亚大村的十年瞬间》《王金庄故事:磨盘、女人、远去的山村》,呈现了十年间一南一北两个传统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守望与蜕变。展览以影像为棱镜,折射出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深层肌理,引发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刻思考。
开幕式现场
俄亚大村位于横断山脉腹地,是纳西族聚居地,以其独特的“蜂窝状”建筑群和东巴文化闻名;王金庄则坐落于太行深山之中,以“太行梯田”和农耕文明存续困境为显著特征。通过长达十年的持续追踪拍摄,摄影师以镜头捕捉了两个村庄在现代化浪潮中的生存图景:俄亚大村的年轻主播骑在马背上,将东巴文化的火塘祭祀仪式通过直播推向世界;王金庄的妇女们在磨盘前碾磨谷物,老人们在石板街上讲述逐渐消逝的农耕记忆。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文化基因的碰撞与共生,两个村庄因镜头的凝视产生跨时空的联结。
展览延续了“分享摄影”的核心理念,打破传统纪实摄影的单向记录模式,通过长期田野合作让拍摄对象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在俄亚大村,村民以直播为媒介,将东巴文化转化为现代传播符号;在王金庄,21位缠足老人的生命历程被镜头定格,她们的口述历史得以保存。这种实践强调影像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唤起社会关注的起点,推动对乡村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
人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鲍江担任学术顾问
展览学术顾问鲍江将影视人类学的 “分享人类学” 理论注入展览叙事。他指出,刘莉在王金庄系列中开创的 “多重语境嵌入” 摄影方法 —— 通过村民肖像照、肖像制作过程记录、村民观看作品的反应等多层次影像 —— 实现了摄影师、拍摄对象与观者的三方对话。这种创新实践不仅解构了北方农耕文明的坚韧与困境,更 “为人类学田野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启示”。
策展人那日松延续其一贯的创新策展风格,以传统影像与当代媒介结合的方式,将展览空间转化为 “可触摸的乡村记忆场域”。120 余幅精选作品与实物展陈、视频播放形成多维对话:王金庄的老照片和妇女手工鞋等物件在展场呈现,配合循环播放的纪录片片段 —— 东巴祭司的诵唱、王金庄老人的口述 —— 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 “真实乡村” 的温度。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杨越峦发言
开幕式吸引了众多业界人士莅临。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杨越峦、摄影评论家、原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小波、文化学者杨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鲍江、社会学家杨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影视人类学家庞涛、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郭劲锋、河北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汪素、著名摄影家解海龙、李江树、任曙林、梁子、梅生、郭建设、张左、张旭龙、贾勇、英国著名摄影家王身敦、影像中国网主编曹旭、新华社王丹、光明日报马列等嘉宾出席开幕式。这一嘉宾阵容不仅印证了展览的学术与艺术价值,更体现了社会各界对乡村文化议题的广泛关注。
摄影师刘莉导览
刘莉在开幕致辞中提到:“这些照片记录的不仅是变迁,更是希望。当俄亚大村的年轻人用直播传播东巴文化,当王金庄的妇女在磨盘前讲述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无限可能。” 这一理念与她此前 15 年追踪乡村戏班、记录川剧艺人命运的创作实践一脉相承,展现了其作为纪实摄影师对中国乡村文化的持续守望。
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免费向公众开放。正如刘莉所言:“这些照片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 —— 希望它们能唤起更多人对乡村的关注,让传统与现代在对话中找到新的平衡。”
展览作品
13岁的英扎杰在成人礼上,为她换装的是长辈中德高望重的姨奶奶。2016年1月
纳西新年,纳西族人站在尼玛堆前虔诚祈祷,跟随东巴颂起经文。2016年1月
曹强花老人的的小鞋子,静静摆在窗台上晾晒,陪她走过好些岁月。2015年9月
李彩的,生于1929年1月,15岁出嫁,婚后育有一儿一女,丈夫17年前离世。图中老人独居老屋,床边的杂物,陪着她走过漫长的岁月。老人于2020年7月去世,享年91岁。2016年8月
图源/刘莉
编辑/肖蓉
审核/李春林
终审/陈佳楣
来源:四川画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