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胰腺炎是“喝酒喝出来的”,于是只要自己不沾酒,就觉得稳当了。可实际上,高脂饮食、暴饮暴食、胆结石、肥胖、长期高血脂等,都是胰腺炎的高危因素。
胰腺炎并不是一种“遥远”的疾病。在我国,每年约有5万人死于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这个数字并不比某些恶性肿瘤低。
很多人对胰腺的了解止步于“它和糖尿病有关”,却忽视了它也是消化系统中最容易“发火”的器官之一。
一旦发作,轻则腹痛难忍,重则休克、器官衰竭,甚至猝死。更令人担忧的是,胰腺炎并不是某个年龄段的专利,从20岁到70岁,都可能成为它的目标。
很多人以为胰腺炎是“喝酒喝出来的”,于是只要自己不沾酒,就觉得稳当了。可实际上,高脂饮食、暴饮暴食、胆结石、肥胖、长期高血脂等,都是胰腺炎的高危因素。
也就是说,哪怕滴酒不沾,只要你爱吃肥肉、晚饭吃撑、三餐不规律,也可能让胰腺“炸锅”。而当胰腺开始“自我消化”,它的破坏力远比我们想象中更猛烈。
我见过不少人,平时连胃疼都不当回事,等到突发上腹剧痛、呕吐不止,才被紧急送入医院,一查才知道是急性胰腺炎。
这种病来得急、变化快,有时候医生都没来得及解释病因,病人已经进ICU了。尤其是中重度胰腺炎,还可能引发肺、肾等多器官功能障碍,抢救难度极高。一旦合并感染,死亡率可高达30%以上。
我们有没有办法提早防范?当然有。但问题是,胰腺不像胃,它不疼的时候,你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没有神经“报警器”,所以很多胰腺问题都是“沉默型”的,直到出事才暴露。
当你发现自己饭后总腹胀、油腻难消、体重莫名下降,可能已经是胰腺功能下降的信号了。这个时候再去调整生活方式,虽然不晚,但确实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保护胰腺,最关键的是“不给它惹事”。胰腺最怕“刺激”,而现代生活恰恰充满了各种刺激源。高脂饮食是第一大敌人,尤其是反复摄入动物油、肥肉、奶油等高脂食物,会让胰腺持续过度分泌胰液,久而久之容易诱发胰腺炎。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是:一次性大量进食,哪怕是正常食物,也可能让胰腺负担骤增。胰腺没有“超载保护”,它不像电脑能自动降频,它一旦“卡住”,后果就是炎症。
饮酒对胰腺的损害,是累积性的。很多人觉得“我只是偶尔聚餐喝点酒”,但其实,胰腺并不关心你喝酒的频率,它只关心你喝进去的总量。
长期饮酒的人,胰腺组织会出现慢性损伤,容易发展成慢性胰腺炎,逐渐演变为胰腺功能不全,严重者甚至引发胰腺癌。尤其是同时有高血脂和饮酒习惯的人,风险更是成倍叠加。
控制血脂,是保护胰腺的关键一环。高甘油三酯血症已经成为我国胰腺炎发生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高脂血症相关胰腺炎的占比已超过20%,且发病更早、并发症更多。
这意味着,年轻人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喜欢奶茶、炸鸡、甜品的群体,长期高糖高油饮食,极易引发隐匿性高脂血症。
胆囊问题也会殃及胰腺。胆结石如果掉入胆总管,下游就可能堵住胰管,引发胰液反流,进而诱发胰腺自身消化。这种情况下的胰腺炎常常来得迅猛,病情凶险。因
此,一旦发现胆囊结石,尤其是反复发作的,应该尽早处理,而不是一拖再拖。胰腺是“邻居”,胆囊一有风吹草动,它就可能被牵连。
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因素:药物。某些常见药物,如某些降脂药、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虽然在规范用法下是安全的,但如果自行加量、长期滥用,可能对胰腺造成不可逆的慢性刺激。
尤其是一些人喜欢“保健式吃药”,把药当保健品吃,结果吃出了问题还不自知。
规律作息和压力管理,也是“防胰腺出事”的软指标。不少临床病例显示,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熬夜加班等,可能成为胰腺炎的诱因。
虽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与自主神经紊乱、胃肠运动异常有关。也就是说,长期处于焦虑、压抑、过劳状态,会打破胰腺的调节节律,让它更容易“应激”。
胰腺不好的人,不能只盯着“少吃油”这一个点,而是要从整体生活方式入手,尽量做到以下几点:饮食清淡、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控制体重、远离酒精、定期检查血脂、处理胆囊问题。
每一条看似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健康从不靠“狠下一次心”,而靠每天的一点点自律。
有的人会问,我这样天天吃外卖、偶尔喝酒、应酬不断,是不是一定会得胰腺炎?当然不是。但如果你刚好有高血脂、又不运动、又爱吃油腻食物,那可能就像在往一堆干柴上丢火种。
任何疾病都不是“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多种风险叠加的结果。你控制住一个风险,可能就把那场“火”熄灭在萌芽中。
我曾经见过一个年轻人,30出头,体型精瘦,也不抽烟不喝酒,却因为家族性高脂血症诱发了急性胰腺炎,住了整整一个月院。
出院后,他的第一句话是:“要是早知道脂肪也能这么伤胰腺,我以前肯定不会天天喝奶茶。”不是每个人都有“吃一次亏”的机会,有的人第一次发病,就是最后一次。
胰腺这个器官,它不吭声的时候,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一旦“说话”,往往就是尖叫。
它不像胃病、肠炎那样“拖一拖还能缓一缓”,它的“容忍度”极低,发作一次,可能就是生命危机。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等它发病了再去抢救,而是趁它还健康时,主动减轻它的负担。
保护胰腺,其实没有捷径。它不像肝脏可以“再生”,也不像肠道可以“调理”,它一旦损伤,就是不可逆的。别等到胰腺出事,才想起自己还有一个叫“胰腺”的器官。
它太沉默了,沉默到你忘了它的存在;也太脆弱了,脆弱到一次暴饮暴食就可能让它崩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别去惹它。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徐嘉宏,王鑫,李强,等. 高脂血症相关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0):850-853.
[2]张文颖,刘志,李玉波. 胰腺炎与胆囊疾病的相关性探讨[J]. 中华消化杂志,2024,44(03):210-213.
[3]李晨阳,赵青,王慧. 慢性胰腺炎的生活方式干预与管理[J]. 临床内科杂志,2023,40(04):317-320.
来源:健康十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