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金“爆雷”!利润大降,应收账款激增,危险信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22:29 2

摘要:手里有点闲钱的,谁没琢磨过买点黄金压箱底?“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嘛,这话听着就踏实。可最近,黄金圈的龙头大哥——中国黄金,却给咱们上演了一出“金饭碗”蒙尘的戏码。上半年净利润暴跌近五成,应收账款却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这操作看得人一头雾水,心里直打鼓:这到

手里有点闲钱的,谁没琢磨过买点黄金压箱底?“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嘛,这话听着就踏实。可最近,黄金圈的龙头大哥——中国黄金,却给咱们上演了一出“金饭碗”蒙尘的戏码。上半年净利润暴跌近五成,应收账款却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这操作看得人一头雾水,心里直打鼓:这到底是金价不香了,还是中国黄金自己“不太行”了?

一、 利润“腰斩”,应收账款“上天”:中国黄金的半年报有多难看?

先来看组数据,保证让你惊掉下巴。中国黄金最新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0.98亿元,同比下降11.54%;这营收降了,利润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9亿元,同比下降46.35%!将近一半的利润没了,这可不是小数目。基本每股收益也跟着缩水到0.19元。

更让人揪心的是应收账款,截至报告期末,中国黄金应收账款较上年末增长86.44%,达到6.38亿元。乖乖,这应收账款的增幅,比利润降幅还“猛”!公司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赊销增加未到收账期导致”。翻译成人话就是:东西是卖了不少,但很多是赊出去的,钱还没到账。

这就好比你开了个包子铺,这个月账本一看,卖包子的流水少了,净利润更是拦腰砍,结果你还发现,好多人吃包子没给钱,打了欠条,欠条金额比去年年底翻了快一倍。你说你慌不慌?

二、 “卖不动”还是“不敢卖”?营收利润双降的背后

中国黄金自己说了,营收变动是因为“本期黄金产品销量同比下降,销售毛利总额减少导致利润总额下降所致。”听起来合情合理,销量少了,毛利自然少,利润也就下来了。

但问题来了,黄金这东西,按理说它是硬通货啊。尤其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时候,黄金往往是避险的香饽饽。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环境也确实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按理说黄金的投资需求应该不低。怎么中国黄金的销量反而降了呢?

是老百姓突然不爱买黄金了吗?恐怕不是。咱们去商场逛逛,那些知名的黄金柜台,节假日照样人挤人。年轻人结婚要买三金,大妈们看到金价跌了也忍不住出手囤一点。所以,“卖不动”可能只是表象,或者说,是中国黄金自己的“卖不动”。

这里面就有几个值得玩味的点了。

第一,价格战的“后遗症”? 黄金珠宝行业竞争那叫一个白热化。你打折我促销,你搞一口价我玩按克卖。为了抢市场份额,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中国黄金作为国家队,品牌影响力是有的,但在终端市场,面对周大福、周生生、老凤祥这些老牌劲旅,以及一些新兴的互联网黄金品牌,它的价格优势还那么明显吗?如果为了维持销量,不得已降低了毛利率,那么营收微降的情况下,利润暴跌近五成,似乎就说得通了。这就像你为了多卖几个包子,把单价从2块降到1块5,结果包子卖多了一点点,但总的赚头反而少了一大截。

第二,产品结构“不给力”? 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买黄金可不仅仅看重克重和保值了,更追求设计感、时尚感和品牌故事。如果中国黄金的产品还是停留在传统的金条、金元宝,或者款式老套的金首饰,那吸引不了年轻人是肯定的。年轻人要的是“国潮”、是“个性”、是“轻奢”。别人家都在玩IP联名、设计师款,你还在卖“妈妈款”,销量能上去才怪。没有好的产品,就没有高的溢价,毛利自然上不去。

第三,渠道扩张的“甜蜜的负担”? 中国黄金这几年门店扩张速度不慢,号称“千店计划”、“万店梦想”。门店多了,覆盖面广了,但管理成本、运营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如果单店盈利能力跟不上,开得越多,亏得可能越惨。是不是有些门店开在了人流量不足的地方?是不是加盟店管理失控,为了冲业绩搞出一些不符合品牌调性的操作?这些都可能拉低整体的销售效率和利润率。

三、 应收账款激增86%:是“寅吃卯粮”还是“饮鸩止渴”?

比起利润下滑,应收账款这个86.44%的增幅,更像是一颗定时炸弹。公司解释是“赊销增加未到收账期”。听起来很轻松,不就是货款晚几天收嘛。但我们得琢磨琢磨,黄金这玩意儿,它是标准化产品,单价高,又不是什么卖不出去的滞销品,干嘛要搞那么多赊销?

这里面的门道可就深了。

一种可能是,下游经销商不行了。 中国黄金的销售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经销商体系。如果经销商们日子不好过,资金周转不开,进货款拿不出来,中国黄金为了维持住这些渠道,不让它们倒戈到竞争对手那边去,可能就会放宽信用政策,允许经销商先拿货后付款。这就好比你包子铺的老主顾最近手头紧,你心软,让他先赊账吃包子,想着等他缓过来了再还。但如果老主顾一直缓不过来,或者干脆赖账,这钱可就打水漂了。

另一种可能是,公司为了“粉饰”业绩,主动搞赊销。 眼看半年报 deadline 要到了,营收和利润指标还差一截,怎么办?干脆把货赊出去,先把销售额做上去,利润嘛,先按权责发生制确认了再说。至于钱什么时候回来,那是以后的事。这种操作,短期看报表好看了,但实际上是透支了未来的现金流,埋下了坏账的隐患。这就好比你为了让这个月的营业额达标,硬塞给一些不太熟的人一堆包子,让他们打欠条,然后告诉自己这个月业绩不错。

应收账款是个什么东西?它是企业的“账面富贵”。钱没真正到自己口袋里,都不能算真正的收入。应收账款越多,收不回来的风险就越大。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增加,一笔应收账款拖久了,就可能变成坏账,到时候不仅利润没了,连本金都可能亏掉。

6.38亿元的应收账款,对于上半年净利润只有3.19亿元的中国黄金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就算把上半年赚的钱全拿去填应收账款的窟窿,都填不满!这还没考虑应收账款的资金成本和坏账准备。如果这些应收账款未来有个三长两短,对中国黄金的打击可能是致命的。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以赊代销”的模式一旦开了头,就很难停下来。经销商尝到了甜头,下次进货可能还想要赊销,甚至会比较哪家品牌给的赊销额度大、账期长。这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为了销量不得不赊销,赊销导致现金流紧张,现金流紧张可能又不得不继续借钱经营,支付利息,进一步侵蚀利润。

四、 黄金珠宝行业的“冰与火之歌”:是寒冬已至还是分化加剧?

中国黄金的这份半年报,绝不是个案,它更像是整个黄金珠宝行业当前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

一方面,是消费需求的疲软和分化。 经济大环境不好,老百姓手里的钱袋子紧了,对于非必需品的消费自然会更谨慎。黄金虽然有保值属性,但单价不低,也不是天天要买。而且,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挑剔。单纯的“金子重”已经打动不了他们了,他们还要看设计、看工艺、看品牌、看服务、看性价比。那些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品牌力又不强的企业,日子肯定不好过。

另一方面,是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和渠道变革的冲击。 传统的黄金珠宝销售,主要依赖线下门店。但现在,电商直播、社交电商、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层出不穷,直接冲击了传统的价格体系和销售模式。很多消费者开始习惯在线上比价、下单。这对传统品牌的渠道管理和价格控制提出了巨大挑战。你线下门店卖500一克,线上直播间可能480一克还包邮,消费者凭什么还去你店里买?

中国黄金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它的业绩波动,也反映出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和洗牌。那些能够顺应消费趋势、坚持产品创新、优化渠道结构、严控风险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冰与火之歌”中存活下来,甚至逆势增长。而那些固步自封、盲目扩张、疏于管理的企业,则可能被市场无情淘汰。

五、 中国黄金的“突围之路”在哪里?

面对净利润暴跌和应收账款激增的双重压力,中国黄金该怎么办?总不能坐以待毙吧。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赶紧给应收账款“瘦瘦身”,严控风险。 成立专门的应收账款清收小组,对大客户、老客户进行信用评估,该催的款赶紧催,该停的赊销果断停。对于那些还款能力存疑的客户,宁愿少做一笔生意,也不能再把货轻易赊出去。别等到最后应收账款变成了一堆收不回来的“白条”,哭都来不及。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血液不畅通,再强壮的身体也扛不住。

其次,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策略和定价策略。 不能再沉迷于简单的价格竞争了。国家队要有国家队的样子,要在产品设计、工艺创新、品牌故事上下功夫。推出一些真正有特色、有文化内涵、能打动年轻消费者的产品。比如,结合国潮元素、IP联名、定制服务等,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毛利率。与其卖一堆低毛利的“大路货”,不如精耕细作几款高毛利的“爆品”。

再次,渠道管理要“提质增效”,而不是盲目扩张。 关店有时候比开店更需要勇气,但对于那些长期亏损、形象不佳、扭亏无望的门店,该关就得关。对于加盟店,要加强管理和培训,统一品牌形象和服务标准,不能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同时,也要积极拥抱线上渠道,但要做好线上线下的融合和价格管控,避免左右手互搏。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要回归商业本质,专注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黄金珠宝行业,说到底还是要靠产品和服务说话。中国黄金要利用好自己“国家队”的品牌优势,但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不断创新,提升供应链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 行业展望:黄金的“春天”还会远吗?

虽然中国黄金的半年报不太好看,但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整个黄金珠宝行业。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兼具消费属性和投资属性。从长期来看,在地缘政治冲突、全球通胀压力、经济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下,黄金的避险价值和保值功能依然存在。

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步复苏,消费信心的回升,以及年轻一代消费者对黄金珠宝的接受度和喜爱度不断提高,行业整体还是有增长潜力的。但这个增长,肯定不会像以前那样雨露均沾了,而是会向那些有品牌、有产品、有渠道、会管理的头部企业集中。

未来的黄金珠宝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分化会更加明显。那些能够抓住消费升级趋势、勇于创新、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那些墨守成规、管理混乱、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可能会被市场淘汰。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中国黄金必须面对的现实。

总而言之,中国黄金这份“喜忧参半”(忧远大于喜)的半年报,给所有黄金珠宝企业敲响了一记警钟。是时候停下盲目扩张的脚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经营策略了。黄金虽贵,但经营更贵。只有用心经营,才能让“黄金”真正发光发热,而不是变成烫手的山芋。中国黄金,路在何方,还需且行且珍惜啊!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