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海底捞上半年营收单季度突破百亿时,北京某写字楼的打工人小张正在手机上划开"下饭火锅菜"的外卖界面——这是他本周第三次点海底捞外卖,不是因为馋火锅,而是28元一份的"肥牛盖浇饭"比楼下便利店还便宜5块。同一时刻,上海某商场的海底捞门店里,服务员正举着"宠物友好
当海底捞上半年营收单季度突破百亿时,北京某写字楼的打工人小张正在手机上划开"下饭火锅菜"的外卖界面——这是他本周第三次点海底捞外卖,不是因为馋火锅,而是28元一份的"肥牛盖浇饭"比楼下便利店还便宜5块。同一时刻,上海某商场的海底捞门店里,服务员正举着"宠物友好"的指示牌引导顾客入座,隔壁桌的宝妈则带着孩子在DIY棉花糖机前排队——这个曾经靠"人类高质量服务"封神的火锅巨头,如今既要伺候打工人的外卖胃,又要哄着小朋友玩游戏,甚至得给宠物准备专属座位。
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交出了一份耐人寻味的成绩单:营收207.03亿元,净利润17.55亿元,核心经营利润24.08亿元。乍一看数字亮眼,但自营餐厅翻台率3.8次/天的数字,却暴露了堂食的隐忧。更戏剧性的是,当线下门店还在为客流发愁时,外卖业务却以近60%的增速狂奔,其中"一人食"火锅菜贡献了55%的外卖收入。从"排队两小时也要吃"到"20分钟外卖送到家",从"火锅界的服务天花板"到"外卖界的性价比卷王",海底捞的转型比翻台率的小数点还刺激——这哪是火锅店在调整,分明是整个餐饮行业的生存逻辑在重构。
一、3.8次翻台率的背后:当"火锅神话"遇上"Z世代用脚投票"
翻台率3 .8次/天,这个数字放在五年前会被海底捞管理层连夜开会检讨,但在2025年却成了"努力稳住"的成果。财报里轻描淡写的"餐饮市场竞争加剧,顾客消费需求变化",翻译成人话就是:年轻人不爱排队吃火锅了,就算排队,也未必选海底捞。
十年前,海底捞靠"美甲+擦鞋+无限续水果"的服务套餐,把火锅吃出了"尊贵体验"的仪式感。那时候的消费者愿意为了这份"被重视"的感觉等上两小时,甚至有人专门为了薅免费小零食去吃火锅。但现在的Z世代更像"清醒的实用主义者":他们宁愿花半小时在直播间抢9.9元的火锅菜,也不愿为了免费美甲多等10分钟;他们会在社交平台吐槽"海底捞服务太热情像被监视",转头就去人均50元的社区火锅店嗦毛肚。
更扎心的是,海底捞的"场景创新"似乎有点跟不上年轻人的节奏。财报里提到的"鲜切工坊""夜宵场景""宠物友好"主题店,本质上还是在"火锅店"的框架里做加法。但现在的年轻人吃饭,吃的不是饭,是情绪价值和社交货币。你搞"鲜切牛肉",人家去菜市场买两斤现切吊龙回家涮;你推"夜宵场景",隔壁烧烤摊的小龙虾配啤酒更香;你弄"宠物友好",年轻人带着狗去露营地涮火锅了——当火锅从"仪式感消费"变成"日常简餐",海底捞的"服务溢价"正在被性价比和新鲜感稀释。
二、外卖增长60%:从"火锅外卖"到"一人食帝国"的被迫进化
如果说堂食是海底捞的"基本盘",那外卖业务就是2025年最大的"惊喜"——近60%的增速,55%收入来自"一人食"火锅菜,这组数据暴露了一个更残酷的真相:海底捞正在从"聚会餐厅"变成"打工人食堂"。
打开海底捞外卖小程序,你会发现它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需要自备电磁炉的"火锅外卖2.0"了。"肥牛下饭火锅菜""番茄牛腩煲仔饭""藤椒鸡排饭",这些名字听起来更像快餐店的产品,价格从25元到45元不等,刚好覆盖一顿午餐的预算。最绝的是"小份菜"策略:毛肚50g、黄喉30g、虾滑2个,完美适配一个人的食量,还能多尝几种口味。
这种转型与其说是主动创新,不如说是被现实逼出来的。当年轻人开始"抠门式消费",300元的火锅聚会频次下降,但20元的单人简餐需求却在爆发。海底捞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没有把外卖当成堂食的补充,而是直接把外卖做成了"另一个海底捞"——你可以在办公室用微波炉加热火锅菜,也能在家配着综艺吃拌饭,甚至能在高铁上啃它的炸串。这种"无处不在"的存在感,比开100家线下店更能触达消费者。
但隐患也随之而来:当海底捞的外卖越像"快餐",它的品牌调性就越难维持"高端火锅"的定位。有消费者吐槽:"现在吃海底捞外卖,总感觉在吃升级版的吉野家。"这种"下沉"是短期增收的良药,但长期来看,可能会模糊品牌边界。毕竟,没人会为了一份28元的外卖火锅菜,再去排队两小时吃堂食。
三、14个品牌126家店:多品牌战略是"第二条曲线"还是"撒胡椒面"?
在火锅主业之外,海底捞的"副业"做得比主业还热闹。14个餐饮品牌、126家店,其中"焰请烤肉铺子"半年开了46家,收入增长227%。这种"火锅巨头不务正业"的操作,本质上是在押注"餐饮版拼多多"——东边不亮西边亮,总有一个品牌能火。
但多品牌战略从来都是把双刃剑。海底捞的优势在于供应链和管理经验,比如"焰请烤肉铺子"可以共享海底捞的冷链物流和门店选址团队,但劣势也很明显:每个品牌都需要独特的产品和场景,而海底捞最擅长的"服务"在烤肉、炸串、面馆这些品类里并不通用。
最典型的例子是"从前印巷",主打老北京小吃,开了15家店后就没了动静。原因很简单:消费者去吃炸酱面,要的是胡同里的烟火气,而不是海底捞式的"您好,需要帮您剥蒜吗?"。同样,"小嗨爱炸"的炸串,味道和街边摊相比没什么优势,价格却贵了一倍,自然难以打开市场。
与其说海底捞在孵化新品牌,不如说它在"试错"。14个品牌里,能跑出来的可能只有一两个,其他的大概率会成为"啄木鸟计划"的下一批关停对象。但对于年营收超200亿的海底捞来说,这种试错成本它付得起——反正开一家店的成本,可能还不够外卖多卖一天。
四、翻台率3.8次的警示:餐饮行业正在发生什么?
海底捞的半年报,本质上是整个餐饮行业的缩影:堂食遇冷、外卖爆发、多品牌内卷、消费者越来越抠。这种变化不是短期的,而是结构性的——当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他们的消费习惯正在重塑所有行业。
以前餐饮行业的逻辑是"开大店、做爆款、搞加盟",现在变成了"小而美、高频次、强复购"。海底捞的"鲜切工坊"主题店,面积比标准店小30%,SKU减少一半,就是在往"小而美"转型;外卖的"一人食"套餐,瞄准的是"高频次"需求;多品牌战略,则是在测试不同品类的"复购率"。
但最核心的问题依然没解决:当所有火锅店都开始做外卖、搞小份菜、开主题店,海底捞的差异化优势在哪里?服务?现在哪家火锅店没有免费小吃和充电宝?性价比?社区火锅店比它便宜一半。场景创新?网红店的更新速度比翻书还快。
或许,海底捞真正的对手不是其他火锅店,而是消费者的"喜新厌旧"。在这个"万物皆可外卖""每天都有新网红"的时代,没有永远的餐饮巨头,只有不断进化的餐饮生态。
结语:海底捞的下半场,比翻台率更重要的是什么?
半年赚17亿,外卖增长60%,海底捞的成绩单看起来依然亮眼,但翻台率3.8次的背后,藏着一个巨头的焦虑。它关店、开新品牌、做外卖,本质上都是在寻找"下一个增长曲线"。
但餐饮行业的终极竞争,从来不是数据的比拼,而是对人性的洞察。年轻人为什么吃火锅?十年前是为了聚会,现在可能是为了独处时的一份温暖;十年前是为了服务,现在可能是为了"不被打扰"的自在。海底捞需要明白:比开多少家店、做多少个品牌更重要的,是搞清楚消费者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或许,当海底捞不再执着于"成为最好的火锅店",而是变成"最懂年轻人吃饭需求的公司"时,它的翻台率自然会回来。毕竟,在这个时代,能让年轻人心甘情愿花钱的,从来不是"你有多好",而是"你有多懂我"。
来源:倪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