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水的被茶抢了C位!农夫山泉半年狂赚76亿,毛利率飙到60%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22:50 2

摘要:靠“大自然的搬运工”名号火了20年的农夫山泉,现在最能打的居然不是水?8月26日财报甩出来一串数字:上半年狂赚76亿,净利润增速比营收快6个百分点,毛利率飙到60.3%——比去年多赚的钱,够在北京买200套学区房。更绝的是,卖了十年的茶饮料,收入第一次超过老本

靠“大自然的搬运工”名号火了20年的农夫山泉,现在最能打的居然不是水?8月26日财报甩出来一串数字:上半年狂赚76亿,净利润增速比营收快6个百分点,毛利率飙到60.3%——比去年多赚的钱,够在北京买200套学区房。更绝的是,卖了十年的茶饮料,收入第一次超过老本行包装水,成了新顶流。这哪是饮料公司,简直是个“披着水厂外衣的茶老板”。但别急着夸,这76亿里,藏着饮料江湖最残酷的生存法则:要么进化成年轻人的“嘴替”,要么被他们的味蕾踩在脚下。



一、茶饮逆袭:从“配角”到“顶流”,东方树叶如何干掉“亲儿子”包装水?

这年头,连饮料圈都流行“儿子逆袭老子”。财报里最扎眼的数据是:茶饮收入100.89亿,同比增19.7%,占总营收39.4%;而当了20年“顶流”的包装水,收入94.43亿,占比36.9%。这意味着,农夫山泉现在每赚100块,39块来自茶,37块来自水——卖茶的比卖水的多赚了6.46亿,够再建两个新水源地。

为啥茶突然这么能打?农夫山泉自己说是“经典口味的坚持+春季龙井新茶回归+陈皮白茶加入+碳酸冰茶创新”。翻译成人话就是:老款稳住基本盘,新款蹭热点,碳酸款抢年轻人。但这只是表面,真正的“幕后推手”可能是现制茶饮的“反向助攻”。

你想啊,现在奶茶店一杯柠檬茶卖20块,喝一周够买一箱东方树叶。年轻人嘴上喊着“奶茶续命”,钱包却很诚实——上半年现制茶饮客单价涨了12%,不少人开始“降级囤货”:办公室冰箱塞两瓶无糖茶,比点外卖便宜还方便。农夫山泉刚好踩中这个点:东方树叶原味卖了十年,成了“无糖茶标杆”;龙井新茶赶在春茶季上架,蹭了一波“喝鲜茶”的热度;陈皮白茶瞄准养生党,碳酸冰茶则抢了可乐的“快乐水”生意。

更绝的是定价。东方树叶5块,陈皮白茶6块,比奶茶便宜一半,比可乐贵一块——刚好卡在“舍得买又不觉得亏”的区间。财报里没说茶饮的毛利率,但参考整体60.3%的水平,再减去茶叶比水贵的成本,估计也得有55%以上。也就是说,你买一瓶5块的东方树叶,农夫山泉能赚2块7,比卖3块的矿泉水(毛利率可能65%,赚1块95)还多赚7毛5。这账算下来,换你是老板,你不猛推茶饮?

二、包装水回暖:舆情过后,“水源地魔法”又生效了?

去年被骂“大自然的搬运工收智商税”时,包装水业务差点跌下神坛。今年上半年,这业务突然回暖,收入增10.7%,算是稳住了阵脚。农夫山泉说是“网络舆情影响减退”,但这话说得太谦虚——真正的功臣,可能是那三个新水源地。

今年上半年,农夫山泉在湖南八大公山、四川龙门山、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开了三个新水源地,全国水源地总数到了15个。别以为这是“钱多烧得慌”,水源地这东西,本质是“成本控制的核武器”。

举个例子,以前华南地区的水可能要从浙江千岛湖运过去,物流成本占收入的15%。现在湖南有了水源地,华南的货就近生产,物流成本直接降到10%。财报里说“物流费率受产品销售量的品类结构影响有所下降”,翻译过来就是:水卖得越多,新水源地用得越足,运费就越便宜。

西藏那个水源地更有意思。念青唐古拉山的水,一听就自带“高端滤镜”。虽然现在还没看到单独的“西藏冰川水”产品,但未来极有可能推出高价水系列——毕竟现在消费者愿意为“珍稀水源”买单,比如某品牌的西藏水卖10块一瓶,毛利率能飙到70%。农夫山泉现在把水源地建在那,等于提前占了个“高端坑”,等哪天想涨价了,直接换个包装就能卖。

还有个小动作藏在财报里:6月推出“纯透食用冰”,在山姆上架了。这东西看似不起眼,其实是包装水业务的“延伸产品”。你想啊,买食用冰的都是家庭用户,他们买冰的同时,会不会顺手带一箱矿泉水?山姆的客单价高,消费力强,刚好匹配农夫山泉“中高端水”的定位。这步棋,既赚了卖冰的钱(食用冰毛利率估计比水还高,毕竟就是水冻的),又给包装水引流,简直是“一箭双雕”。

不过包装水的隐忧也不小。现在年轻人越来越爱喝有味道的水,无糖苏打、气泡水、电解质水都在抢市场。农夫山泉的包装水虽然还是老大,但占比从以前的50%降到现在的36.9%,未来可能还要让位于茶饮。这就像家里的“老大哥”,虽然还撑着场面,但“养家”的重担,已经慢慢交到“老二”茶饮身上了。

三、毛利率60.3%:农夫山泉的“抠门哲学”,比赚钱更值得学

上半年最吓人的数据不是76亿净利润,而是60.3%的毛利率——比去年提高1.5个百分点,相当于多赚了3.84亿(256亿营收×1.5%)。农夫山泉说是“PET原材料采购价格下降,纸箱、白糖等成本下降”,但这只是“明面上的便宜”,真正的“暗便宜”藏在供应链里。

先看PET价格。这东西是做矿泉水瓶的主要材料,占包装成本的60%以上。今年上半年,PET价格同比降了12%(行业数据),农夫山泉作为大客户,拿价可能更便宜,按降15%算,假设一瓶水的PET成本从1块降到8毛5,一箱24瓶就能省3块6。全国一年卖几十亿箱,这省下来的钱就是纯利润。

再看纸箱。饮料都是成箱卖的,纸箱价格降5%,一箱省5毛,一年又是几亿。白糖降价则利好果汁和功能饮料,比如力量帝维他命水,糖成本降10%,毛利率就能提2个点。这些原材料降价加起来,贡献了毛利率提升的1个百分点,剩下的0.5个百分点,就得靠“规模效应”了。

今年上半年营收256亿,同比增15.6%,但销售费用只增0.8%,费用率从22.4%降到19.6%。这意味着,农夫山泉每多卖100块钱的货,花在广告、促销、物流上的钱少了2.8块。为啥能做到?因为卖得越多,分摊到每瓶的费用就越少。比如一条生产线,一天产10万瓶和产20万瓶,固定成本是一样的,产量翻倍,单位成本就降一半。

更“抠”的是广告。以前农夫山泉天天播“我们不生产水”的广告,今年上半年广告促销开支“有所下降”。为啥敢降?因为东方树叶、茶π已经成了“网红”,年轻人自己在社交媒体上晒,根本不用花钱打广告。你刷小红书,是不是经常看到“东方树叶配牛奶=简易奶茶”的帖子?这些免费的传播,比投广告效果还好。

这种“抠门哲学”,其实是所有消费品公司的生存法宝:原材料降价时,别忙着涨价,先把毛利率做高;销量上去后,死磕费用率;产品成了网红,就停掉不必要的广告。农夫山泉把这套玩明白了,所以才能在营收增15.6%的情况下,让净利润增速飙到22.1%——别人是“增收不增利”,它是“增利比增收还快”。

四、新动作:卖冰、闯香港,农夫山泉在下一盘“饮料生态”大棋?

财报里有两个小细节,比赚76亿更值得关注:一是在山姆卖“纯透食用冰”,二是核心产品登陆香港市场。这俩动作看似不搭界,其实都是在布局“饮料生态”。

先说说食用冰。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市场规模却不小——美国人一年人均吃50公斤冰,中国人虽然没那么夸张,但夏天喝冰饮、家庭聚会用冰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前这市场被本地小厂垄断,质量参差不齐。农夫山泉下场,用“水源地的水冻成冰”做卖点,定价估计不会便宜(山姆的东西都不便宜)。这步棋的目的,可能不是靠卖冰赚钱,而是把“农夫山泉=高品质水”的认知延伸到“冰”上——以后你买冰也认这个牌子,那买水时是不是更优先选它?

再看香港市场。6月,农夫山泉把饮用天然水、东方树叶、茶π搬到香港,覆盖3500家终端。香港人喝惯了本地的蒸馏水、屈臣氏,为啥要喝农夫山泉?答案可能藏在定价和渠道里。在香港,一瓶500ml的矿泉水卖8-10港币,农夫山泉定价估计在10港币左右,比本地品牌贵一点,主打“天然水源”的高端牌;东方树叶在香港卖12港币,比奶茶店的18港币便宜,瞄准的还是“平替奶茶”的市场。

更关键的是渠道。3500家终端涵盖便利店、超市、餐厅,基本上你出门想买水,就能看到农夫山泉。这种“饱和式铺货”,是农夫山泉在大陆玩了20年的看家本领——当年它能从娃哈哈、乐百氏手里抢市场,靠的就是“毛细血管式”的分销网络。现在把这套复制到香港,能不能成功不好说,但至少说明农夫山泉不想只守着大陆市场。毕竟大陆饮料市场增速已经降到个位数,海外市场哪怕只啃下一小块,也是新的增长点。

五、饮料江湖的“农夫法则”:别和年轻人硬碰硬,要“顺着毛摸”

看完农夫山泉的财报,你会发现这公司能活20年,不是靠运气,而是摸透了饮料江湖的“生存法则”。这些法则,其实对所有消费品公司都有用。

第一条法则:别当“教育者”,要当“翻译官”。年轻人喜欢喝奶茶,你别骂他们“不健康”,而是推出“瓶装奶茶平替”;他们喜欢喝碳酸饮料,你别劝他们“少喝糖”,而是做“低糖碳酸茶”。农夫山泉就是这么干的:年轻人说“瓶装茶没味道”,它就做陈皮白茶、龙井新茶,让茶味更浓;年轻人说“喝水没快乐”,它就加气泡,做成碳酸冰茶。本质上,它不是在“创造需求”,而是把年轻人的需求“翻译”成瓶装饮料。

第二条法则:供应链是“护城河”,不是“成本项”。很多公司把供应链当负担,农夫山泉把它当赚钱工具。15个水源地,既能降低物流成本,又能讲故事(“来自不同山脉的水”);规模化生产,让原材料降价的红利能直接转化成利润;渠道深耕,让别人进不去的市场它能进。这套供应链体系,比任何品牌广告都管用——毕竟消费者买饮料,看的是“好不好喝”“方不方便买”,而这两点都取决于供应链。

第三条法则:毛利率是“生命线”,但别贪“暴利”。60.3%的毛利率,看着很高,但农夫山泉没把价格定到“让人骂娘”的地步。东方树叶5块,矿泉水3块,都是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这背后的逻辑是:毛利率高靠的是成本控制,而不是涨价。如果靠涨价提毛利率,消费者会用脚投票;靠成本下降提毛利率,消费者反而会觉得“性价比高”。

第四条法则:永远留一手“备胎”。包装水是现金牛,但农夫山泉早就布局了茶、功能饮料、果汁;大陆市场增长慢,它就开拓香港;瓶装水竞争激烈,它就做食用冰。这种“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策略,让它能在行业波动时稳住阵脚。比如去年包装水不行,今年茶饮顶上;万一哪天茶饮遇到瓶颈,功能饮料(增速13.6%)、果汁(增速21.3%)也能接棒。

结语

下次你拧开东方树叶的瓶盖时,不妨想想:这瓶茶里,装着农夫山泉20年的生存密码——从卖水到卖茶,从大陆到香港,从“搬运工”到“饮料生态构建者”。它的故事告诉我们,消费品公司不是靠“情怀”活下去的,而是靠“算清每一分钱的成本,摸透每一个消费者的心思”。

76亿净利润、60.3%毛利率,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朴素的道理:在饮料江湖里,谁能让消费者“喝得爽、买得值、忘不掉”,谁就能一直赚下去。至于农夫山泉未来能不能再出一个“东方树叶”?那得看它下次能不能猜中年轻人的下一个“味蕾密码”了——毕竟,消费者的嘴,才是最公正的裁判。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