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岗位蒸发!德国汽车业遭美国关税“精准打击”,百姓饭碗不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22:48 2

摘要:当德国工人拧开啤酒瓶盖时,泡沫里飘着的不再是世界杯夺冠的狂喜,而是裁员通知的油墨味。美国关税大棒抡圆了砸下来,5.15万汽车岗位一夜蒸发——相当于柏林 entire 工业区的工人集体失业。这不是某家企业的“感冒”,而是整个德国工业的“心肌梗塞”:连续8个季度营

当德国工人拧开啤酒瓶盖时,泡沫里飘着的不再是世界杯夺冠的狂喜,而是裁员通知的油墨味。美国关税大棒抡圆了砸下来,5.15万汽车岗位一夜蒸发——相当于柏林 entire 工业区的工人集体失业。这不是某家企业的“感冒”,而是整个德国工业的“心肌梗塞”:连续8个季度营业额下滑,能源价格飙到天花板,国内需求躺平摆烂,连保时捷都要把电池工厂的图纸锁进保险柜。日耳曼战车的引擎正在熄火,而驾驶座上坐着的,竟然是大洋彼岸的关税政策。



一、从“工业圣经”到“裁员通知单”:德国制造的体面碎了一地

没人想到,那个把螺丝刀都能做成艺术品的国家,会被几张关税清单逼到墙角。安永的报告像一份冰冷的体检单:汽车业裁员5.15万,占总岗位7%,相当于每14个汽车工人里就有1个要卷铺盖走人。大众的流水线停了,博世的零件仓库堆成山,连保时捷CEO都开始研究“电池业务缩减指南”——要知道,这可是当年造坦克都没皱过眉头的德国工业啊!

更扎心的是,这5万岗位不是普通的数字。在斯图加特,一个汽车工程师的工资能撑起一个中产家庭的全年开销:周末带娃去阿尔卑斯山滑雪,暑假去希腊小岛度假,圣诞树下堆满乐高和双立人。现在呢?工会办公室挤满了讨说法的工人,有人举着“我们要吃饭”的牌子,有人对着镜头抹眼泪:“我爷爷就在这家工厂上班,现在轮到我失业?”

德国媒体算了笔账:汽车业每裁员1人,就会牵连上下游7个岗位——从钢铁厂的炼钢工,到物流园的卡车司机,再到街角咖啡馆的服务员。这5万人背后,是35万个家庭的生计,是德国GDP的0.3%,是默克尔时代“工业立国”神话的一声脆响。

二、美国关税:精准捅向德国工业的“七寸”

特朗普当年喊“美国优先”时,德国人还在嘲笑他不懂“比较优势”。现在才发现,人家不是不懂,是根本不想懂。美国对德汽车关税一涨再涨,直接把德国车在美国的售价抬成了“奢侈品”。去年奔驰GLS在美国多卖1.2万美元,相当于每辆车多交了一个德国工人的月薪;大众ID.4的电动化战略刚起步,关税就让它在美国市场亏得底裤都不剩。

更狠的是“连环杀”。关税导致德国对美出口暴跌23%,博世的刹车系统、大陆集团的轮胎、采埃孚的变速箱,这些曾经垄断全球的“德国心脏”,突然成了仓库里的滞销品。为了止血,车企只能砍研发、关工厂、裁员工。保时捷干脆把电池动力业务砍了三分之一——要知道,这可是他们押注未来十年的关键赛道!

有人说美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德国工业的痛明显更刺骨。毕竟美国有特斯拉的超级工厂,有本土的福特通用,而德国汽车业占GDP的5%,是真正的“命根子”。就像两个人打架,美国挥拳打在胳膊上,德国却被踹中了心窝子。

三、能源涨价+内需躺平:德国工业的“双重暴击”

如果说美国关税是“明枪”,那能源价格就是“暗箭”。俄乌冲突后,德国天然气价格飙了3倍,巴斯夫的化工厂一天能源账单能买下一个小镇,大众的涂装车间连暖气都舍不得开。有工厂老板吐槽:“现在炼一吨钢的成本,够买两吨中国钢材,我还炼个锤子?”

更糟的是国内需求“躺平”。德国人以前买车像换手机,现在宁愿骑着自行车去超市。今年第二季度德国汽车销量暴跌17%,4S店里销售比顾客还多。有销售顾问在论坛发帖:“以前卖车送滑雪板,现在送微波炉都没人要。”内需拉胯,出口被堵,德国工业就像被夹在门缝里的猫,进退两难。

安永的扬·布勒希尔克说得直接:“德国工业正在经历1945年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以前靠“技术壁垒”和“品牌溢价”躺着赚钱,现在发现,当能源和关税把成本堆成山,再牛的技术也扛不住——毕竟消费者不会为“情怀”多付30%的价钱。

四、从“欧洲发动机”到“拖油瓶”:德国工业的蝴蝶效应

德国工业打喷嚏,整个欧洲都要感冒。汽车业裁员潮已经蔓延到上下游:钢铁厂减产,橡胶厂停工,连给汽车做真皮座椅的意大利供应商都开始裁员。欧元区PMI指数连续6个月低于荣枯线,欧盟经济专员在会议上拍了桌子:“再这么下去,我们要被德国拖进 recession!”

更危险的是“技术外流”。为了躲开关税和能源成本,大众把电动车型生产线搬到了中国,宝马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扩建工厂——那些曾经刻着“德国制造”的机床,正在被拆运到海外。有工程师苦笑:“我们教中国徒弟造汽车,现在徒弟成了师傅,我们反倒要去他们那儿打工。”

这不是“产业转移”,是“阵地失守”。当德国汽车业的核心技术和岗位流向美国、中国,留给本土的只剩下空荡荡的厂房和拿着失业金的工人。默克尔当年喊的“工业4.0”,现在听起来像个笑话——连生产线都保不住,还谈什么“智能工厂”?

五、破局之路:德国工业的“生死选择题”

现在的德国工业,就像站在十字路口的醉汉:往左是“抱紧美国大腿”,跟着一起制裁俄罗斯、加征关税,但能源和市场都是死穴;往右是“向东看”,和中国合作保住出口,但又怕被美国骂“叛徒”;原地不动?那5万失业工人的选票能把执政党掀翻。

其实答案早就写在了历史里。二战后德国靠“马歇尔计划”重建工业,靠欧盟市场壮大,靠中国等新兴市场赚钱——现在却要亲手砸掉这些饭碗?有企业家说得透彻:“美国想让我们当‘反华马前卒’,但我们的工厂需要中国稀土,我们的汽车需要中国市场,总不能为了政治正确饿死自己吧?”

或许德国该学学日本。当年广场协议后,日本车企疯狂在美国建厂,用“本土化生产”躲开关税,同时把技术研发中心搬到亚洲。现在德国车企也在学:宝马在沈阳建电池厂,大众和小鹏合作开发电动车——与其被关税堵死,不如把“战场”搬到对手家里。

结语

当柏林墙倒塌时,德国人以为迎来了“永不落幕的繁荣”;当美国关税清单落地时,他们才发现,没有永远的神话,只有永远的利益。5.15万裁员不是结束,可能只是开始——如果德国工业继续在“政治正确”和“经济现实”之间摇摆,下一个失业的可能就是整个“欧洲发动机”。

最后说个冷笑话:最近德国汽车论坛上有人发帖:“建议把‘Made in Germany’改成‘Made in USA,but designed in Germany’,这样既能躲关税,又能保住面子。”下面有人回复:“别傻了,美国连设计费都想薅羊毛。”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