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桥战役到底该不该打?四封电报深度透析粟裕饶漱石之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9:00 2

摘要:1944年3月由新四军1师组织实施,3师进行战役配合的车桥战役,是华中我军对日军主动发起的较大规模的攻势作战。该战共歼日军大佐以下465人,其中生俘24人;伪军483人,其中生俘168人。生俘的24名日军,也是截止到1944年以前,在一次战役中俘获日军最多的一

1944年3月由新四军1师组织实施,3师进行战役配合的车桥战役,是华中我军对日军主动发起的较大规模的攻势作战。该战共歼日军大佐以下465人,其中生俘24人;伪军483人,其中生俘168人。生俘的24名日军,也是截止到1944年以前,在一次战役中俘获日军最多的一次。特别是从战略上来讲,车桥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华中敌我长期相持的战略局面被打破,从而揭开了华中地区对日军率先进行战略反攻的序幕。

对于这样一场动用新四军一师主力五个团,主动发起进攻的漂亮之仗,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车桥大捷的消息,称赞新四军一师“以雄厚的兵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延安《解放日报》则专门发表了社论祝贺胜利。当时正在延安的陈毅也发来了热情洋溢的嘉奖令。

然而,与延安方面祝贺车桥大捷大相径庭的是,新四军政委饶漱石却对这场战役提出了严重的质疑,并且在饶漱石与粟裕之间,关于车桥战役到底该打不该打的问题,双方共发了4封往复电报。本文主要透过这4封电报,解读分析饶粟关于车桥战役之争。

第一个问题,粟裕报告车桥战役发起的理由是什么?

根据《粟裕文选》和《新四军文献》记载,车桥战役结束后的第3天即3月8日,粟裕和叶飞联名向新四军军部报告了车桥战役情况。该电共分四部分,粟叶主要是向饶漱石报告了车桥战役发起的理由、战役的主要经过、主要战果,以及战后的敌情动态等。

关于发起车桥战役的理由,粟叶称主要是“为便于坚持与集中干部整风和调集几个团整训起见,必须打开淮(阴)宝(应)地区作为阵地”。因为当时的基本战略态势是:日伪军正加紧布置“对江都、泰州、海安、李堡、栟茶线以南地区之扩展清乡,及对东台沿海边之强化屯恳”。这样一来,新四军一师只有打开淮宝地区的车桥一带,才能找到集中整风和部队整训的可靠根据地。

从后续发展情况看,车桥战役结束后一个多月,一师果然将大本营从三仓向车桥一带整体位移,并开始全面的整风和部队整训。也包括后来中央和新四军军部,要粟裕率一师主力南下开辟苏浙,都是从这里出发的。可以说,实践印证了粟裕发起车桥战役的理由是充分的、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第二个问题,饶漱石对车桥战役主要担心的是什么?

收到粟裕叶飞的电报后,饶漱石等人是于第二天即3月9日,给粟裕叶飞发了一封回复电。电报先是肯定了车桥战役“大破强敌,获得大的胜利,此种英勇善战是很好的”,但接着对车桥战役发起的理由提出了严重的质疑。核心精神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车桥这一带敌指挥系统属于华北的徐州系统,不属于苏中战略区范围之内;二是我在战略反攻之前不宜主动过分暴露自己的力量,相反更应该隐蔽保存并发展自己的力量;三是这样大规模的主动进攻敌人,很可能刺激敌人,并引起敌人强烈的报复;四是一下动用五个团这样大规模的进攻作战,为何不事先请示报告新四军军部。

透过饶漱石的电报,不难看出,他基本还是以前的战略思维。最主要的是担心车桥这样规模的战役攻势作战,有可能像八路军百团大战那样,因为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军事实力,从而招致日军的大规模报复。但实际上,此一时彼一时,日军进入到1944年,从战略上来讲,已然开始走下坡路,我正可通过主动发起战役攻势,从而打破敌我战略平衡之局面。不过有一点,饶漱石提出的车桥这样大规模的主动攻势作战,应事先报告军部,帅克觉得应该给予理解。至少军部提前了解可掌握主动一些。

第三个问题,粟裕是如何回电向饶漱石作出解释的?

收到饶漱石的质疑电后,粟裕与叶飞、陈丕显于3月11日,再次联名复电军部,对发起车桥战役的理由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报告。除前面所说的发起车桥战役,是为了整个苏中战略区全面整风和部队整训需要外,特别回答了饶漱石最为担心的日军可能大规模进行报复的问题。三人在复电中这样说道:

“在敌人兵力不够之现势下,不一定对我们再作大的进攻;如其小的进攻,我们当易于应付。即或敌人作大举‘扫荡’,则必须由徐州及扬州两个系统统一指挥才行。但如此大举布置,则我们也容易预为准备,且其配合亦不一定十分密切”。

显然,在打车桥战役是否引起日军报复问题,粟裕、的叶飞等战略考量是深刻深邃的。他们早已经把各种可能的情况,特别是日军报复情况都充分考虑了进去。事后复盘来看,粟裕、叶飞的分析判断显然是客观与合理的。

第四个问题,饶漱石是如何回电结束饶粟之争的?

收到粟裕等人的解释电后,饶漱石等人于3月13日复电表示:“车桥战役即已打了,而且战斗打得很好。不过今后关于较大战斗部署,应先电告军部。”

我们看饶漱石的这封回电,虽也有那么一点无奈的味道,但好在他最终还是默认了粟裕、叶飞的解释。特别是他在粟裕、叶飞未经请示而打这样的大规模之仗,没有更多的追究与苛责,而只是稍带提醒一下。这一点还是令人称道的。因为车桥已然取得大捷,延安已然高度表彰,此时如果再不分青红皂白地对打胜仗的部署过于苛求,显然是不可取的。对此,作为新四军政委的饶漱石当然是很清楚这一点的。

至此,粟裕与饶漱石关于车桥战役到底该不该打之争,通过双方往复4封电报,最后以饶漱石的这封提醒电告一段落。#帅克评史#

来源:帅克评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