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小船载陈嘉庚,躲过了日军的搜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6 01:12 2

摘要:当和平的阳光洒满大地,我们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除了铭记史册上熠熠生辉的英雄,更不能忘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挺身而出、默默奉献的平凡个体。在南洋的侨胞群体中,就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的义举与风骨值得我们致敬。他,就是祖籍厦门的爱国华侨陈贵贱先生。

当和平的阳光洒满大地,我们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除了铭记史册上熠熠生辉的英雄,更不能忘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挺身而出、默默奉献的平凡个体。在南洋的侨胞群体中,就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的义举与风骨值得我们致敬。他,就是祖籍厦门的爱国华侨陈贵贱先生。

近日,记者联系上他的孙子陈炳发先生,重温那段峥嵘记忆。

侨领本色

从锯木厂的小伙计 成长为东南亚商界翘楚

陈贵贱,祖籍厦门殿前。20岁时,他随舅舅南渡新加坡谋生。据陈炳发介绍,最初,祖父陈贵贱只是锯木厂厨房里的一个年轻伙计,每日为工人做饭。随着时间推移,舅舅将他调入工厂学习业务。

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和诚信经营之道,陈贵贱很快自立门户。他先后创办了新加坡再兴枋木厂、甘马挽第二火锯厂、马六甲第一火锯厂,业务版图甚至延伸至香港和故乡厦门。他的企业不仅加工木材,还拥有自己的运输船队等,在当时的东南亚商界举足轻重。事业取得成功的同时,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服务社会、兴办教育和团结侨胞的公益事业中。

在新加坡,陈贵贱是备受敬重的“华社老辈侨贤”。他出钱出力,协助重修历史悠久的陈氏宗祠“保赤宫”,历任新加坡禾山公会总理、中华总商会董事、福建会馆董事等要职,为维护侨胞权益不辞劳苦。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赞助创办了南洋工商补习学校,还担任多所华校的负责人。这些学校成为海外华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摇篮。在1928年厦门中山医院始建时,他还捐资1000元,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心系祖国

为抗日救亡捐出巨款 帮助陈嘉庚逃离新加坡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古训在陈贵贱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当1937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神州大地,远在南洋的陈贵贱心系祖国,以自己的方式投身到这场救亡斗争中。他积极响应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的号召,带头募捐并认购公债,个人捐资高达二十余万元,这在当时是笔巨款。

后来他用行动表明立场,因痛恨日本侵略者,在1938年他游历各国时,绝不踏足日本半步。陈贵贱的抗日义举不仅限于金钱支持,更表现在冒死帮助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行为上。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侵新加坡。陈嘉庚先生早已被日军列为头号搜捕目标,日军必欲除之而后快。1942年2月3日,在新加坡即将沦陷的时刻,陈贵贱毅然挺身而出,他动用自己平日里用于运输货物的小火船,在夜幕的掩护下,陪同陈嘉庚等人逃离新加坡,驶向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使他们躲过了日军的搜捕和屠杀。这一义举,在陈嘉庚先生的《南侨回忆录》中亦有记载,“3日早余与陈贵贱、刘玉水、陈永义四人,乘坐陈贵贱之小火船离开新加坡……”

在苏门答腊避难期间,陈贵贱始终放心不下远在新加坡的妻儿。陈炳发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沉痛地回忆道,他的祖父最终决定潜回新加坡,不幸的是一上岸便被日军逮捕。在被捕的6个月里,他遭受了残酷的折磨,被灌水、毒打,身心受到巨大摧残。虽然后来被释放,但没多久就离世了。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故土遗珍

在厦建成“陈氏小宗” 但未能在新厝安享一日

在陈贵贱先生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有个遗憾,那便是他从未能住进自己在家乡厦门建造的新厝。1937年,就在抗战全面爆发的那一年,他在殿前1020号落成了一座闽南大厝。这座被称为“陈氏小宗”的建筑,不仅是一座家宅,更是陈贵贱人生哲学与乡土情怀的结晶。

这座“新厝”集闽南民居装饰艺术之大成,从高高翘起的燕尾脊,到屋脊上“富贵长寿”的交趾陶烧,再到墙身上精美的砖雕、石雕、彩绘,无不透露出主人的深厚用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厅门前用砖砌出的楹联“贵名重望,贱白轻黄”。此联巧妙地嵌入了主人“贵贱”的名字,更表明主人重视名誉而轻视钱财的志向。正如他在抗战岁月中,毅然舍生取义。

在大厝的门后墙上,嵌着一方石匾,清晰地刻着:“此厝陈公平之子陈贵贱之业,给子孙居住,不许转卖及典当启。民国廿六年立。”他或是希望这座房子能成为家族的根,永远庇护着子孙后代。

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大厝落成后不久,日寇便从五通登陆,厦门沦陷。也是从那年起,陈贵贱开始投身抗日洪流,再也无缘回到这片他深爱的故土,更未能在这座“新厝”里安享一日。这座静静矗立在殿前村的古厝,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陈贵贱1937年在殿前落成的被称为“陈氏小宗”的闽南大厝。

血脉回响

祖父的爱国精神 在后代身上延续

80多年光阴流转,陈贵贱先生的故事并没随风消逝。他的后人大多散居海外,对先辈的往事知之甚少。然而,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与家国情怀,却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其孙陈炳发先生的经历便是最好的证明。

出生于1946年的陈炳发,是新加坡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虽未亲眼见过祖父,但从父辈与工厂老人的口述中,他逐渐拼凑起其祖父的伟岸形象。

他坦言,在他的同辈堂兄弟中,只有他一人就读于华文学校。“我父亲对我说,‘以后要有好的前途,应该读华校’。”父亲的远见培养了陈炳发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对中华文化和故土的认同感,早已深深烙在他的生命里。

记忆会模糊,联系会中断,但那份对“根”的探寻与向往,却始终存在。退休后,陈炳发多次回到中国游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约10年前,他第一次回到厦门,在思明区中山公园附近住了好些天。

“中国(厦门)是我们的家乡”,这份朴素而深厚的情感,正是陈贵贱先生爱国精神在后代身上的延续。陈炳发由衷地感叹祖父“了不起”,这种跨越时空的敬意,是家族精神最宝贵的传承。采访结束,陈炳发表示,今年还有计划到中国走走,到时候如果可以,还会再回厦门看看。

人物简介

陈贵贱(1881年-1944年),殿前人,20岁时下南洋创业,创办木材厂、火锯厂、船厂等,成为新加坡侨界翘楚。抗战期间,他倾资捐助二十余万元支援抗战,更冒死掩护侨领陈嘉庚脱险,守护南洋抗日旗帜。历任新加坡禾山公会总理、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闽帮会董事、新加坡福建会馆董事等职,热心公益创办侨校,彰显爱国侨胞的家国情怀。

“中国(厦门)是我们的家乡,我还会再回厦门看看。”

——陈贵贱之孙陈炳发

文/图 厦门晚报记者 汪燕妮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