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红楼讲堂到未名塔影,燕园四季在学子的迎送间开启了又一篇章。一批批怀揣梦想的青年,穿越时空的回响,踏入这片思想与理想交织的土地。他们在奋斗中昂首挺胸,也曾在迷惘中短暂驻足;他们一路结伴而行,始终心向光明之处。现在,让我们共听“未名新语”,见证新燕展翅,畅想无限
从红楼讲堂到未名塔影,燕园四季在学子的迎送间开启了又一篇章。一批批怀揣梦想的青年,穿越时空的回响,踏入这片思想与理想交织的土地。他们在奋斗中昂首挺胸,也曾在迷惘中短暂驻足;他们一路结伴而行,始终心向光明之处。现在,让我们共听“未名新语”,见证新燕展翅,畅想无限未来!
个人信息
学生姓名:廖望
毕业中学:江西玉山一中
录取院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鸿鹄志何寄?燕园何以为栖?
“鸿园”——玉山一中的别称,凝聚着玉山这座赣东北小城所有学子最朴素的梦想;“燕园”——北京大学的别称,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殿堂。从“鸿园”到“燕园”,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需要经过思维与认知的淬炼。
鸿园在历史上,曾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了我应该追求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我的故事,始于一个普通县城高中生的困惑:如何在鸿园这片热土,尽可能让自己高中三年的奋斗获得好的结果?答案并非题海战术、机械记忆,而是对知识“底层逻辑”近乎执念的追问。正是这种追问,让我能够在求学路上逐步确认自己的心志,最终让“鸿鹄之志”稳稳栖息于燕园的沃土。
见微能知著
整个高中阶段,尤其在高三,我常常体会到,刷题能提高一个人的成绩下限;不过,考虑到我的“鸿园之志”,要想不断超越上界,进而做到在高考后问心无愧,必然要投入许多反思、整理的时间。
然而,在身边人紧张忙碌而又几乎一刻不歇的备考氛围影响下,“这些反思、整理究竟是否值得”的疑问一遍遍涌上心头。
还记得我也曾盲目跟风,看到别人做试卷的进度超过自己,就影响了自己本来平和的心态;模仿别人,一天刷掉两三套试卷,回过头来却发现只是囫囵吞枣,遇到几乎一样的题目仍然没有思路,沦为“无效刷题”……
这些亲身经历,以及自己在“走他人的路”时波动起伏的模考成绩,让我回到最开始的那个疑问,也让我坚信:这些反思、整理是值得的。
因此,我开始有意识地慢下来:
开始整理了一本“刷卷笔记本”。我力求做完一套卷子后能发挥卷子最大的效用——基本上高三一年做过的难题我都会记得,这也帮助我最大程度上吸收刷题的养分;
花了些功夫在筛选好题上。相比起拿到题目就开始做,我还会用心想想:这套试卷究竟有多少价值;
空闲了也会写写随笔,沉下心来看看我已走了多远,想想我该怎样继续前行;
……
在这样的步伐之下,我着眼于自己真正的短板,不再随大流,哪科薄弱,就花时间下去;哪个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好,就慢下来再找些题目。尽管我做的题目在数量上可能不如别人,但是我心里知道,它们都是我竭尽全力筛选出的精华。我也得以在好题中,探得一点点高考的动向。
心渡几重浪
高中的生活与考试的经历,都不断磨砺我们的心志,也切实告诉我:高考的备考,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学习与巩固,其关键还在于心态的调节。
今年1月份的时候,我曾经情绪几近崩溃。当时很多次英语考试,两篇作文加起来都要扣掉十几分,理科又感觉自己做题速度比班里几个厉害的同学慢好多,真的是非常痛苦。好在我后面也调整了心态,有父母、老师们的关心,我最终还是离我的理想更近了一步。
那时候,我写道:
黑夜也是沉默的思考与白天的晓星。以后放下心来,沉下心来,一定能够平淡地接受预定的未来。届时不再会为迷失、为不归属感所困,会去享受这一新的突破。那么更深的、现在还是不切实际的担忧,会对未来的我构成鞭策与挑战。
(2025年元月14日)
也算是给我自己一份安心。
我也同样意识到备考心态背后的逻辑:题目是做不完的,即使让我再推迟一个月甚至一年去高考,我依然会担心:会不会还有没掌握的知识点?会不会遇到无从下手的难题?
因此我告诉自己:没有必要时刻匆忙“赶”路,有时回头看看也并非坏事;不必受他人的速度影响,也不必过度地焦虑。
我的父母非常开明,他们在最后冲刺阶段,并没有给我施压,相反,他们告诉我“无论结果如何,都是最美的”。
高考期间也绝非一帆风顺:语文题型创新、理科压轴题难度陡增……这些都给我带来了巨大挑战,但还好,我尽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可能地以我最完美的姿态迎接这次试炼。
未名湖畔
高考结束,我试着回顾我的高考历程,“也算是状况百出,但都被尽力解决,在成绩出来之前,且让我浅浅畅想一下吧。”
终于,在出分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那么多个埋头苦战的日夜、那么多的感动与辛劳,也随之被赋予了最特别的色彩。
经过考虑,我选择了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学习。我也希望能在燕园,通过努力,探寻代码、算法的逻辑,与北大各位优秀的同学们一同进步,追寻自己人生的价值。
我在10岁那年曾游览燕园,当时的我对北大的西校门印象尤其深刻;巧合的是,玉山一中的北门和它竟有几分神似。而最终,我也如愿以偿,在鸿园找到了通向燕园的道路。
屈子曾有言:“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他在九天光华之中回望精神原乡,最终以血肉之躯填平了理想与现实的天堑。
此刻,当我从鸿园的回望中汲取力量,迈向燕园这片新的沃土时,我深知,高中生活的句号已然圆满画下,而新的篇章正等待我以同样的执着去书写——在未名湖畔,续写我的鸿鹄之志。
供稿 | 廖望,内容有修改
美编 | 唐儒雅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