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国内生物制造领域企业浙江未名拾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未名拾光)宣布完成战略轮近亿元人民币融资。据悉,本轮融资由欧莱雅集团与纳爱斯集团共同投资,穆棉资本担任首席财务顾问。
资金将用于推进业务多元化与全球布局。
来源 | 聚美丽
作者 | 沐 沐
又一家美妆供应商被欧莱雅等巨头看中。
近日,国内生物制造领域企业浙江未名拾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未名拾光)宣布完成战略轮近亿元人民币融资。据悉,本轮融资由欧莱雅集团与纳爱斯集团共同投资,穆棉资本担任首席财务顾问。
与此同时,欧莱雅与未名拾光还同步官宣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双方将共同研发创新生物活性成分,并推动其规模化生产,以及采用低碳生物制造技术开发化妆品原料。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未名拾光首次获资本青睐,自成立4年以来,其共已完成5轮融资,且均由知名财务投资机构领投。
那么,未名拾光为何能被欧莱雅等巨头看中?此次融资资金将重点投向哪些领域?短期内获多轮融资,未名拾光又有何特别之处?为此,聚美丽第一时间,与未名拾光创始人、各投资方取得联系,就此事作了深入交流。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2021年的未名拾光,是一家专注于生物活性材料创新研发和生产制造的AI生物科技公司。其主要致力于发掘高价值生物活性成分,并依托下一代生物合成技术实现生物活性材料的低碳制造生产。
在AI与生物技术融合方面,过去几年,未名拾光的原料发现、原料评价和原料生产环节都已充分与AI相结合。以基础的原料评价环节为例,传统通过对化合物进行功能测试实验的方法,单次测试十万数量级的化合物库的费用就可达到数十万元。对于原料库量更大,且更重视成本控制的化妆品行业而言,颇为难以接受。
针对此,未名拾光的原料评价平台采用了AI功效实验替代传统的细胞和动物模型,极大提高了生物活性物分子的筛选效率,可以一日内完成功效实验,同时降低了实验成本。此外,AI指导的人工仿生设计可以绕过低效高成本的生物“湿实验”,获得“超越”自然界的分子材料;IT+BT的“干湿结合”则有效缩短了原料开发周期,快速响应行业的需求。从结果上看,公司可实现一次性完成100万个原料评价与筛选,并将基于特定靶点的活性物筛选和特定原料的合成、量产周期压缩至10个月内。
未名拾光联合创始人陈家悦表示,“当前,行业内专注于AI的公司大多为数学和计算机背景,缺乏对生物学的理解。而专注于生物科技的企业,则往往会忽视AI的作用,且缺乏相应的技术储备。“我们兼具这两种能力,并成功将其商业化。”
在生物材料创新方面,截至目前,未名拾光现已有158个原料通过国家平台的认证。近期,其还利用植物愈伤组织技术成功完成了“昙花植物愈伤组织提取物”的新原料备案(国妆原备字20250033)。
图源:国家药监局
“与传统植提工艺相比,植物愈伤组织技术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突破珍稀植物资源限制、以单细胞层面操纵植物成分生产效率更高、在智能化工厂中合成产物稳定性更强等方面。”未名拾光创始人兼CEO赵亚冉如是介绍道。
据其介绍,这也是公司完成的首个基于植物愈伤组织技术开发的新原料备案。在此之前,由于原料端对于愈伤组织培养技术的把控尚不成熟,难以从提取物中复杂的活性成分(如多肽、萜类)中明确关键功效物质等原因,国内针对愈伤组织提取物新原料进行的申报备案寥寥无几。
在该原料的开发上,未名拾光研发团队首先从云南夜灵花花瓣切口上获取愈伤组织,随后通过专有高通量微液滴技术获取的诱导方案,建立起夜灵花细胞培养体系,从而萃取出“昙花愈伤组织提取物”,并通过冷冻干燥封存活性,维持住活性成分的最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针对此次战略融资,赵亚冉告诉聚美丽,“正是基于AI+生物材料创新两大战略方向,欧莱雅和纳爱斯才选择了我们;当然这个方向还有很多优秀的科创企业,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从生物活性材料的发现、评价及量产全流程,做到更高效且更可持续。”
欧莱雅集团全球研发、创新和科技事务副首席执行官Barbara LAVERNOS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与中国前沿生物技术企业未名拾光达成合作,共同推动生物活性成分的革命性突破。此次战略投资将整合未名拾光领先的人工智能设计平台和全方位的生物研发能力,以及欧莱雅在皮肤、头发及头皮生物学领域的深厚科研积淀。我们将共同致力于加速高性能、独特活性成分的识别与开发,简化从设计到规模化生产的过程。这一合作标志着欧莱雅在可持续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期待与未名拾光携手,共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受到欧莱雅等巨头们的战略认可后,未名拾光也因此获得了更多投资人的关注,据穆棉资本陈涛透露,其还将于近期启动B+轮融资,以进一步引入其他投资者。
未名拾光已多次获得资本青睐,在此之前,其已完成4轮融资,并且领投者不乏中信资本(信宸资本)、弘毅资本、真格基金等头部投资机构的身影。
图源:企查查
这在资本市场对美妆行业逐渐趋冷的大环境中,并不多见。如此情况下,仍能在短期内获得多轮融资,让资本疯狂“上头”,未名拾光靠的究竟是什么?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作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之一,合成生物技术虽已历经数年发展,但其市场热度仍旧居高不下。
据CB Insights和B Capital分析,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28亿元),预计在2028年将达到近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13亿元),年均增长24%。
事实上,未名拾光正是基于这一市场风口所创立,吃到了合成生物的市场红利。然而,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多轮融资,绝非吃到合成生物红利那么简单,未名拾光还有何特别之处?
对此,赵亚冉认为,未名拾光短期能获得融资主要靠两件事情,一是创新,二是交付。“作为从学术界出来创业的团队,能拿到第一笔融资的核心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做极致创新的事情。而能拿到多轮融资,则是因为商业化交付做得好。”
-打造生物智造全链条创新平台
“创新方面,未名拾光的优势是搭建了一个真正系统化解决行业问题的平台。”当前,未名拾光已搭建起七大研发平台,覆盖原料发现、原料评价、原料生产/量产三大模块。
纳爱斯集团董事、副总裁兼技术创新部总监何一波表示:“未名拾光以端到端研发能力构建稀缺壁垒——从全球最大生物活性物数据库、首创基于人体经皮渗透拉曼光谱测试方法,到绿色植物愈伤组织量产平台。未名拾光是一家极富创造力、新质生产力的公司,这样的公司贴合生态纳爱斯发展路径,也是行业所期待的。可以说是行业选择了未名拾光。”
材料发现平台板块,未名拾光构建了全球最大的生物活性物库,涵盖植物、微生物与动物来源的约300亿生物活性分子数据,并引入AI算法实现靶向筛选,显著提高了生物活性物分子的筛选效率。
未名拾光的百亿级生物活性物数据库示意图
材料评价板块,为解决功效评价一致性的问题,未名拾光设计并开发了两套评价平台:其一是基于AI的组学评价体系,主要用于解决化妆品原料在个别基因与全基因组中功效表现不一致的问题;其二是拉曼光谱测试平台,主要解决离体皮肤与在体皮肤透皮吸收一致性的问题。
△未名拾光的多组学评价体系示意图
材料生产/量产板块,未名拾光已经建立了行业最全的多维生物合成平台。除了最常见的微生物细胞,还囊括了植物愈伤组织、永生细胞系、Cell-Free(无细胞合成)等多维的生物合成体系。
未名生物的生物量产与优化系统
可见,未名拾光全场景的技术平台和多维度的研究能力,完美契合了头部美妆集团从材料发现、材料创新、检测到生产的全流程需求,为化妆品原料商与品牌之间的合作树立了优质范本。
-致力于业务多元化与全球布局
“不仅要创新,商业化交付也很重要。如果新原料无法生产,那么创新就毫无意义。”赵亚冉如是说道,“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而要把创新的想法落到实处,为B端客户提供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
而未名拾光优异的商业化交付模式,主要体现在护肤原料、医疗器械、功能性食品原料等业务多元化与全球化布局上。
在化妆品原料业务方面,拿前文提到的植物愈伤组织技术来说,未名拾光已经成功实现了相关新原料的产业化落地,且据赵亚冉透露,其为珀莱雅、Off&Relax、上海家化等客户定制化开发的抗氧化、调节皮肤微生态、美白等不同功效的植物愈伤组织原料,也将陆续获批上市。
且以胶原蛋白产品为例,未名拾光的新型原料Time-COL17™也已实现量产和市场拓展。据了解,该产品在保留17型胶原蛋白关键活性的同时使其可以通过护肤途径吸收,极大地拓展了下游护肤品牌的应用场景和产品形态。
在医疗器械业务方面,未名拾光在苏州投建的GMP级工厂已于2023年获批二类医疗器械资质,并推出胶原蛋白填充剂等医美产品,“除了胶原蛋白,未名拾光在医疗器械方面也在推进其他相关的蛋白产品,包括弹性蛋白、纤连蛋白、丝素蛋白等”。
此外,未名拾光的业务范畴也正从化妆品原料、医疗器械拓展至功能性食品原料领域,譬如,在此方向上,其开发的“天山雪莲花蕊愈伤组织提取物”就即将上市。
而在全球化布局层面,未名拾光正在搭建国际化团队,覆盖欧美、东南亚等市场,并完善全球法规合规体系。目前,未名拾光已与科斯美诗、莹特丽等全球头部代工厂合作,助力本土品牌出海的同时,直接服务国际品牌。
值得关注的是,在与赵亚冉的采访中,其就明确指出了本轮融资的主要投资方向,即用于推进未名拾光未来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整体来看,得益于全链条创新平台和完整的商业化交付,未名拾光与国内外头部美妆集团的战略合作也越来越多,目前其已是欧莱雅、宝洁、联合利华等国外头部美妆集团,以及珀莱雅、华熙生物、上海家化、环亚集团等国内知名美妆企业的上游原料供应商。
结合如今美妆市场的趋势来看,不难发现的是,国货美妆的崛起之势愈加显著,其正通过技术突围、文化赋能与全球化布局,重塑中国美妆产业的竞争地位。
在如此时代大背景中,未名拾光也有一条属于自身的突围路径,并在持续探索之中。
早在成立之初,未名拾光就确立了护肤原料→医美产品→食品原料“三步走”战略,即先通过护肤原料业务产生现金流,并积累C端用户口碑;紧接着,医美产品线拿证进入壁垒和利润更高的领域;最后,通过技术迭代和产业化升级逐步进军其它消费医疗领域,成为全球蛋白类生物材料的主要原料商。
时至今日,赵亚冉表示,“我们目前正处于第二步,沿着业务多元化维度发展。在化妆品原料业务方面,未名拾光已服务国内外头部品牌,初步建立了基本盘业务,并持续保持增长;在医疗器械业务方面,未名拾光用于医疗器械生产的GMP级工厂已于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也陆续获得了多张医疗器械证件,不断丰富二类、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矩阵。未来,未名拾光还会持续向功能性食品原料方向深耕。”
“除了业务多元化,未名拾光的下一步,是进行市场渠道开拓,即全球化扩展。希望中国生产的原料能服务到全球消费者,而不仅仅是中国消费者,进而推动中国原料站上全球舞台。”
对于行业来说,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正如未名拾光令欧莱雅等巨头躬身入局所示——国货自信的终极答案,藏在对技术的敬畏、对创新的坚持,以及对全球市场的无畏探索中。当更多中国企业以“长期主义者”的姿态深持续深耕,中国美妆的全球话语权,必将从愿景照进现实。
信息来源:企查查、企业官网/公众号、药监局官网
视觉设计:乐乐
责任编辑:木头
来源:聚美丽中国